章节目录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军压境(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客观的说,作为一个古代的统治者,司马昭的心胸和眼界都算是杰出的,他不仅爱才,也能够很好的利用这些才子。当他听说孙登的故事以后,还特意让已经做官的另一位“竹林七贤”成员阮籍去拜访他,看看能不能让孙登为自己效力,但是阮籍见到孙登以后,跟他说了半天的话,孙登都不待搭理他,嵇康知道好朋友阮籍碰了一鼻子灰,也去拜访孙登,这一呆就是三年。

在这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嵇康都心甘情愿的当孙登的跟屁虫儿,即使孙登根本不理他,弄得他经常唉声叹气,他也仍然和孙登呆在一起,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我个人认为,也许在嵇康心中,这种真正无欲无求的人,才是他钦佩的人,这种真正无牵无挂的生活,才是他向往却无法得到的人生。就这样过了三年,孙登始终不说一句话,最后嵇康实在熬不住了,只好离开他,临分别的时候,嵇康实在憋不住问了一句:“先生难道到了这个时候也没有一句话可说吗?”孙登看着嵇康,终于开了口:

“你知道光吗?火一点燃就有光,但不能天天点火,就是因为要在需要光的时候才点。人有才干,却不显露才干,是因为要在需要展现的时候才展现。所以生火的时候要注意收集柴禾,才能保证火生得起来;展现才干的时候要有真才实学,才能保持长久。现在你号称才能一流,但是对现实环境却知之甚少,你想你能在这个世道里生存吗?你有没有好好的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呢?”

孙登的每一句话,都好像一把尖刀直戳嵇康的心窝,长久以来的逍遥、洒脱,都被孙登解剖得粉碎,嵇康何尝不知道孙登句句在理,但他却不能去迎合这个世道,因为当今的这个世道,是由司马家族掌控的。

之后的嵇康,仍然不肯讨好司马家族,而是继续做他的逍遥游。当时的很多名士,都酷爱吃散,也就是一些矿物质,他们非常相信这些东西能够强身健体,经常胡乱的找来各种味道的矿物质来吃。有一次,嵇康和另一位名士王烈到山里去玩儿,王烈突然发现一些从石头里流出的液体物质,一尝比糖还要甜,就赶紧叫嵇康来尝尝,可是嵇康一来,石头里的液体物质居然凝固了。还有一次在石洞里玩儿的时候,王烈居然发现了一个古代的卷轴,就转身赶紧去叫嵇康,想要***开看看这里面写了些什么好东西,等到再返回来的时候,卷轴居然不见了。王烈认为,嵇康两次遇到好东西,却偏偏两次都无缘得见,真是歹命,就感慨的说:“老嵇才能非凡但是运气不好,这是命啊!”嵇康听完以后,只有深深的叹息。

在嵇康碰到的所有灵异事件当中,最神乎其神的就是他学到《广陵散》神曲的故事了。

除了文学水平极高,嵇康还是个艺术天才,他不仅画画得非常好,还会演奏多种乐器,还会自己作曲。在这些乐器中,嵇康最拿手的就是笛子和古琴,他自己创作了《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合称为“嵇氏四弄”,是中国古代一组著名的琴曲。后来,“嵇氏四弄”和东汉末年国宝级才子蔡邕的五首琴曲“蔡氏五弄”被合称为“九弄”,几百年后的隋炀帝曾经把会弹奏“九弄”作为选拔官员的条件之一,足可见嵇康交响曲的知名度,恐怕在当时的中国,绝对现在的某某的第几交响曲还要大的多。

但以上所说的曲子都不是嵇康最拿手的,他的主打曲目叫做《广陵散》,被评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

《广陵散》这首曲子,曾经几度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被我国著名的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恢复了出来。据现代人考证,《广陵散》其实就是古曲《聂政刺韩王》,这首曲子描写的是战果时期一个铸剑工匠的儿子聂政,为了报杀父之仇,行刺韩王,最后杀死韩王然后自杀的场面,表达的是一种激昂、战斗的场面,和英雄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气概,所以曲子的高潮部分比较激昂、节奏也比较快,可以说它是我国十大古曲里面唯一一首具有杀气的曲子。

根据《晋书》记载,有一天,嵇康到洛阳城外的洛河闲逛,晚上不想回家,干脆就住在了河边的华阳亭,就在深夜里弹琴自乐。到了半夜,忽然有一个自称是古人的无名氏来找他,一见面就和他谈音律,越谈越投机,就拿过嵇康的琴,弹了一首曲子,也就是《广陵散》。弹完以后,这个人自己发誓说不会再把这首曲子传给别人,然后不肯留下姓名就走了,嵇康只一遍就记住了《广陵散》,从此以后,这首琴曲成为了他的主打曲目,成为了他抒发自己情怀和志向的精神寄托。

不过在晋人葛洪写的遗书里,在《嵇中散孤馆遇神》一段中,把《广陵散》说成是一个女仙(或者也可以说是女鬼)传给嵇康的天籁之音,宋朝人编的《太平广记》把《广陵散》说成是一个男鬼教给嵇康的琴曲。不管是古人还是男鬼女鬼,从这些记载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广陵散》和他的演奏者嵇康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每天都有新歌粉墨登场,可是没有一首歌被人们说的这么神乎其神。

嵇康几乎全能的艺术造诣,让他成为全国闻名的文化巨星,很多人争着抢着来拜访他,只为了见他一面,博得他的青睐和欣赏,一个破落皇室女婿的家门口,居然比很多当朝大臣的还要热闹。但是,在嵇康的眼里,这些人都是为了博取名声才肯登门的利用者,为了远离虚伪、远离功利,嵇康和另一个“竹林七贤”成员向秀躲进了洛阳附近的小山村里,从此干起了打铁的营生。

在那个年代,名士的魅力是无限的。即使嵇康已经选择了淡出,仍然有很多有权有势的大官儿们坐着马车到偏僻的角落里来拜访他。有一次,嵇康正在和向秀打铁,当时司马昭的红人钟会,带着一大批跟儿班来拜访嵇康,相当的有大哥型。嵇康本来就痛恨司马家族,见钟会这个红人这么嚣张,自然是反感又反感。钟会兴冲冲的到了嵇康和向秀跟前,可是这两个人连理都不理,只是自顾自低头打铁,钟会领着一帮人呆了好一会儿,见嵇康还是不理他,只好自讨没劲的就要走,这时侯嵇康发话了:“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说白了就是问钟会,你来干嘛,真是自讨没趣。钟会立即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其实就是告诉嵇康,行,小子,这么不鸟我,以后有你后悔的,甩袖子就走了。从这以后,钟会在心里可就记下了嵇康,常在司马昭面前说他的坏话。

嵇康不断得罪司马昭本人和他的亲信们,这种极端的做法,让他越来越处于悬崖的边缘,他的这种境况,让昔日的好友和同情他的人对他万分担心。同为“七贤”成员之一的山涛,尤其对嵇康的行为感到万分着急。山涛明白,嵇康说是反对礼教、不肯做官,实际上就是在反对司马家族,要是继续这么下去,这位好兄弟一定会身首异处。为了挽救这位好友的性命,缓和他和司马昭之间万分紧张的气氛,公元262年,他向司马昭推荐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职,也就是极其要害的吏部郎(国务院人事部部长),司马昭也希望嵇康能加入自己,就让山涛去请他出山。

嵇康冰雪聪明,自然明白山涛和司马昭的好意,但是,他并没有答应山涛,反而还给山涛写了一封绝交信,在信里,嵇康声明自己自由散漫,坚决不会做官,还明里暗里的数落了山涛一顿,说他不该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来逼自己。

稍微明白一点儿的人都知道,嵇康这封信并不是写给山涛,而是写给司马昭看的。事实上,嵇康这封几乎成了公开信的私人信件,很快就一字不拉的传到了司马昭的手里,对于司马昭来讲,嵇康不仅仅不加入自己,还明确和邀请他加入自己阵营的山涛绝交,这封信,简直就是挑战自己权威的宣战书。嵇康同时把司马昭和自己都逼向了绝境,最后摊牌,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最终把嵇康带入万丈深渊的,是在嵇康和山涛绝交一年以后的一件官司。

嵇康的一个朋友叫吕安,也是个当时非常知名的名士,也对司马家族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吕安和嵇康的关系,似乎比“竹林七贤”里的人们还要铁,据说,有时候吕安为了看看嵇康,不管多远也会驾着车来看他。自古才子风流、佳人仰慕,吕安这么一个大才子,老婆自然也是特别漂亮,而且把吕安的哥哥吕巽(逊)都迷住了,吕巽对这位弟妹朝思暮想,后来就趁吕安不在家,让人灌醉吕安的媳妇,把她给强奸了。

这种事情,在一个大家庭里,肯定是瞒不住的。不久,吕安就发现了哥哥的恶行,当然是十分愤怒了,就找去哥哥评理,嵇康认为兄弟之间还是不应该闹翻,就给当了调解人,把这件事情压了下去。谁知道,吕安的哥哥自觉理亏,反而想把吕安除掉来掩盖自己的罪行,就诬赖吕安曾经打过老娘,是个不孝的儿子。和吕安不同,吕巽是司马家族的亲信,他不仅和钟会关系非常好,还担任了司马昭的掾属(秘书)。司马昭当然是要偏向自己的亲信,就以不孝的罪名把吕安判了刑。

在大狱里吃牢饭的吕安当然打死都不服气,明明是你勾引我老婆,怎么反倒陷害我,就请和自己关系特别好、口才也很好的嵇康来向司马昭为自己证明,嵇康当然是个讲情义的汉子,就出面为吕安辩护,证明是吕巽强奸吕安的老婆,并且诬告自己的亲生弟弟。在这个时候,钟会找到司马昭,跟他说了一句话:“嵇康,是一条卧龙,不能让他飞起来。您即使不担心天下,也要担心这个人。”末了,钟会说,嵇康当年还劝山涛一起响应毌丘俭造反,幸亏山涛不答应,嵇康一个人才不敢发动叛乱,如果不趁这次机会除掉这种对司马家族不满的大名士,那么其他心怀不满的人,就会集合在嵇康的周围,司马家族的天下就永远不会稳固。

此时的嵇康,对自己的命运,已经猜到了几分。在狱里,嵇康写下一篇叫《幽愤诗》的文章,在文章里,他对自己的一生进行了总结,抒发了自己对道家思想坚定不移的信念,重复了自己不肯做官的誓言,在文章里,嵇康还写了这么一句话:“人情世故变化太快,国家政局身不由己,只有一颗忠诚的心,来辨别是非善恶。越想越气愤,好像有一把刀插在心上”,可以说,这句话正是嵇康一生内心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于自己始终不肯向司马家族低头的最后宣言,在文章的最后,他幻想着能够真正抛弃人生的所有牵挂,进入心灵至善至美的境界,离开这个充满虚伪和罪恶的世界。

嵇康猜的不错,他的人生,将要因为他的理想而结束了。司马昭要杀嵇康的消息传来,大街小巷一下子都炸了锅,三千名太学生自发的聚集起来向朝廷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拜嵇康为师。在那个时代,这些太学生可是国家的第三梯队,一般毕业就提干的,这么多未来干部都如此崇拜嵇康,我们可以看出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有多高。

但是这些已经都无济于事了。嵇康已经注定难逃一死,因为他终身都不肯效忠司马家族,而且还成为很多人的精神偶像,这种反司马家族的人要是留着,司马家族还能有未来吗?司马昭就是要拿嵇康来做牺牲品,来警告其他不肯和自己合作的人,所以为他求情的人越多,司马昭就越要嵇康死的惨。

嵇康还是被押着走上了刑场。此刻他所想的,不是生命即将结束,而是可惜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这就是那首他最喜欢弹奏的《广陵散》。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看出了他的心思,从人群里走到刑台上,送给了他一把琴。嵇康定睛一看,这个人居然就是他仍然在世的另一个哥哥嵇喜。

看着嵇喜,嵇康感慨万千。和嵇康不同,嵇喜是司马家族的积极分子,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嵇康从来没有看起过他,对这位唯一在世的哥哥,嵇康却几乎和他断绝交情。然而,在这个时刻,兄弟之间的亲情还是难以割舍。嵇康深深的叹了口气说:“袁准曾经想跟我学《广陵散》,我常常小气的不教他,可惜今天《广陵散》就要绝传了。”最后,在高高的刑台上,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弹奏了他最拿手的、寄托了无限情感的《广陵散》,透骨销魂的琴声,飞扬高亢的曲调,述说着嵇康的愤怒和理想,述说着他对司马家族的不满和抗争。在《广陵散》激荡的旋律中,嵇康毫无惧色的把头伸向刽子手的死亡之刀,死时年仅四十岁。

嵇康这个人对司马家这么不满、这么不合作,绝对是有原因和有理由的:一方面,他认为,司马家族是不仁不义和忘恩负义的禽兽,这样的人怎么值得他去效忠呢?这代表了当时大多数知识分子对司马家族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娶的就是曹家的公主,他的皇亲国戚梦和乱七八糟的理想,正是随着司马家族的政变而被狠狠的击碎的,所以嵇康接受不了自己已经成为没人管的野狗这个残酷的事实,他能回味的只有过去,不能接受任何未来;他过于一根筋,不能理解落了毛的孔雀不如鸡的道理;所以他反抗,可是凭他,这种反抗有用吗?或者说这种反抗有什么意义呢?

嵇康临死前,给他唯一的儿子嵇绍写了一封信,在信里,这个后半辈子都极度宣扬道家无为思想、生活极度潇洒随意的玄学名士,却一反常态的反复教导他的儿子一定要小心谨慎,他还说:“不要对某一个人卑躬屈膝,而要对所有人谦虚恭让;不要固执于某一方面的廉耻,而要顾全大节;像在朝廷任职却推让官职,在大义面前舍生忘死,在危难面前替亲人去死,这才是真正的忠臣烈士的节操。”在最后时刻,真正的嵇康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相对于司马家族那些只讲究孝道的伪君子们来说,他才是一个真正的忠于儒家伦理道德的人,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儒家认为的正人君子。

从是否对社会有用的这个层面来说,嵇康其实早已经死了,他只剩下了一副肉体,被杀只不过是司马昭对他的一种成就和成全。他的死,对于整个魏晋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最终使得这些知识分子们知道了自己的命运:效忠,或者成为废人,和司马家族继续对着干只有死路一条。

嵇康死后,他的哥哥嵇喜一直以司马家族重臣的身份继续活着。相对于嵇康这个只留下千古傲骨名声的名士来说,嵇喜倒是做了很多实事儿,尤其是他不仅擅长做官,还擅长打仗,在公元282年7月,也就是他的弟弟嵇康已经死了二十多年以后,他还在徐州刺史(安徽、江苏北部最高行政长官)任上消灭了前东吴帝国将领莞恭、帛奉的叛乱,之后担任太仆(皇帝仪仗部长)、宗正(祭祀部长)。如果把忠于司马家族这些事抛开不说,嵇喜其实倒是一个更真实的人、对国家和老百姓更有用的人。

嵇康走了,他从此可以摆脱苦恼和忧愁,但是剩下的竹林好友们还活着,而活着就要面临人生之路的抉择,看着好友的鲜血,他们该何去何从呢?

公元263年夏季,司马昭以皇帝曹奂的名义颁布诏书,调动大西北各路大军对蜀汉帝国发动总攻。征西将军邓艾率3万人从凉州(甘肃)出发,进攻驻扎在沓中的蜀国大将军姜维的精锐主力;雍州刺史(陕西南部)诸葛绪也率3万人从岐山(甘肃西和西北)出发,攻击武街(甘肃成县),切断姜维退往四川的道路;钟会带领中央主力远征军,兵分三路直插汉中;司马昭又任命廷尉(司法部长)卫瓘代表皇帝,做邓艾、钟会两路大军的监军,同时代理钟会镇西将军府的军司(参谋长)。

八月,大军从洛阳出发,大赏将士,列阵誓师。将军邓敦提出蜀不可伐,司马昭斩杀其示众,司马昭宣告:“此次灭蜀,必须一举成功。”

司马昭夫人王元姬在大军开拔的时候对司马昭说:“钟会这个人,见利忘义,不是个老实人,你这么重用他,一定发生问题,真的好吗?”司马昭也表示忧虑。

马昭的西曹属(行政总监)邵悌告诫司马昭:“钟会率领着十多万大军跑去四川,可他到现在为止还是未成家,一旦有二心连个顾虑都没有,不如改派别人。”司马昭笑着说:“我怎么能不知道这个呢,蜀军连年用兵,早已经筋疲力尽,我今天大军同时进发,灭掉蜀国易如反掌,可是大家都认为灭不了蜀国。人一旦害怕,就没有了打仗的心气儿,我硬逼他们打,正好送给蜀军当俘虏。现在,只有钟会同意我的意见,因为他不害怕,叫他出征才一定成功。蜀国灭亡之后,即使他有二心,也不会有人跟着他。因为四川本地人刚刚亡国,不可能马上反过来就跟征服者合作;我们远征军的将士们,每个人都盼着早点儿回家,也不会跟着钟会谋反,而且谁没事干会自找灭族大祸呢!你不用担心,但是要记得保密,不能告诉别人。”

镇西将军钟会此刻是第一次作为统帅肩负吞灭蜀国的重任,自己也将要开辟疆土、成就旷世功勋。不过,钟会此刻还有一种更加迷迷糊糊的想法,自己到底能成就多大的功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