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军压境(1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公元260年(永安三年)春三月,吴国西陵传说出现红乌鸦。秋,采纳都尉严密的建议,修筑浦里塘。会稽郡谣传会稽王孙亮将回朝作天子,而孙亮的宫人诬告孙亮让巫祈祷祖祠,祷词有凶恶言辞。有关主管官员将此事报告孙休,孙亮被贬为候官侯,被遣送到新封地。半路上孙亮自杀,也有说孙亮是被鸩杀,[8]护送他的人都被判罪处死。孙休分析会稽南部置建安郡,分宜都郡设建平郡。

公元261年(永安四年)夏五月,大雨,河流湖泊和泉水涌溢。秋八月,孙休派光禄大夫周奕、石伟巡察各地民情风俗,检察各处将领官吏的清浊、百姓的疾苦,并下升进和退贬官员的诏书。九月,布山传言白龙出现。当年,安吴的百姓陈焦死后被埋,六天后又复活,自己从土里爬起来。

公元262年(永安五年)春二月,白虎门北楼遭火灾。秋七月,始新传言有黄龙出现。八月十三日,大雨雷震电闪,河流湖泊和泉水涌溢。十六日,册立朱氏为皇后。十九日,册立儿子孙雨单为太子,大赦全国。冬十月,任命卫将军濮阳兴为丞相,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孙休因为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过去对自己有恩,故将重要事务委托他。

张布掌管宫内官署,濮阳兴执掌军国大事。孙休专心于古典书籍,打算将各家著述通读完,尤其喜欢射野鸡,春夏之间常晨出夜还,只有这个时候才放下书本。孙休想与博士祭酒韦曜、博士盛冲讨论学问理论和技艺,韦曜、盛冲两人一向耿直,张布害怕他们入侍皇帝后,揭发出自己的过失,使自己不能独断专行。故此在孙休面前胡诌花言巧语,阻止孙休与韦、盛两人接近。孙休回答说:“寡人涉猎学问,各种书籍都浏览一遍,所读的东西不少了。那些明君昏主,奸臣贼子,古今贤愚成败的事情,我无所不知。现在韦曜等进入内宫,只是想他们与我讨论和讲解书而已,不是说我再就韦曜等人从头学习。即使是跟他们从头学起,又有什么损失的呢?您只是担心韦曜等人说出臣下奸诈邪恶的事,故此不想让他们入宫。像这样的事情,寡人早已自己有所防备,不须韦曜等人说出来后才知晓。这些都没有什么损害的,您只是因为心里有所顾忌而已。”张布得此诏书即向孙休表示歉意,重新改换口气陈述,说是担心孙休读书讨论会妨碍政事。孙休回答说:“书籍这东西,就怕人们不去喜爱它,喜欢读书并无坏处。无所谓不是,而您认为不应该,是因为寡人有所爱好而已。政务与学业,两者各有不同,互不相碍。想不到您如今任官行事,对我进行这方面的管束,实在不可取。”张布奉上奏表,叩头请罪。孙休回答说:“姑且相互开导罢,怎至于到叩头谢罪的地步呢?像您的忠诚,远近都知道。以往的事情令我感激,这就是您今日显赫的缘因。《诗经》有言:‘没有初始,哪得结果。’善终实在困难,希望您能善终。”起初孙休为王时,张布为他身边将督,一向受到他的信任喜爱。及至孙休登基,对张布厚加恩宠,故张布专擅朝廷大权,做出许多无礼的事情,自己担心自己的短处和过错,害怕被韦曜、盛冲说出来,故此特别担忧和忌讳。孙休虽说明白其中用心,心里对此不痛快,更担心张布因怀疑畏惧而生出变故,竟然就张布的意思,废止了自己讨论学问的行动,不再让盛冲等人入宫。当年孙休派遣察战官到交阯征调孔爵和大猪。

公元263年(永安六年)夏四月,泉陵传言黄龙出现。五月,交阯郡吏吕兴等谋反,杀太守孙谞。孙谞当初征调郡里的手工匠人一千多送到建业。而察战官到交阯后,百姓们担心再次受到征调,故此吕兴等人借此煽动士兵、百姓,招诱各民族部落叛乱。

就在此时,在内部已经足够稳固的情况下,司马昭开始产生如何取代魏室,但是公然杀掉皇帝是自己也始料未及的,没想到贾充居然大胆地杀掉了皇帝,这种行为太恶劣了,司马昭自己也不想让自己的新王朝公开披上一个篡夺的名声,所以他就得想一个办法再把这个名声给挽回来。司马昭问贾充:“如何让大家认为曹魏已经成为了过去历史呢?”贾充一句说中司马昭的想法:“就得建立曹魏帝国历代皇帝都没有建立过的功业——消灭两国,君临天下。”

相对于掌握长江以南广大地区的东吴帝国来说,仅仅占据着现今一半儿四川和一半儿云南的蜀汉帝国,注定要成为司马家族最优先的消灭对象。作为蜀汉帝国中坚力量的四川本地士族,早已经对这种情况强烈不满,期盼着能有人替他们改变现状,解放他们。

蜀汉内部分三个集团,一个是以刘备为首,关羽,张飞,马超,魏延,黄忠,赵云,诸葛亮等人为主的荆州集团,一个是以刘璋入四川留下的部下,如李严就是东州集团,第三个是本地士族集团称作“益州集团”如谯周等人。

刘备建国基础不牢,猇亭兵败地动山摇。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一个丞相出来代行君权,是很麻烦的,是很困那的,是有很多人心里面不服,盯着他的。嘴巴里不说,暗中看着你。

最后诸葛亮以杀掉马谡,李严来调解三方矛盾,但至蜀汉姜维掌权时候仍然没有解决。

司马昭召集重要大臣,讨论消灭蜀汉帝国的计划。与众人商量说:“自在寿春平定叛乱以来,士兵已经六年没有战事,制造兵器,修缮盔甲,准备对付吴蜀二虏。如果灭吴,大略计算一下,造战船,开水道,得用千余万个工日,这就要十万人一百几十天才能完成。另外南方地势低下气候潮湿,必然会发生疾疫。当今应先取蜀,灭蜀三年之后,借巴蜀可以顺流而下的有利地势,水陆并进,这就像历史上晋灭虞定虢,秦吞韩并魏那样容易了。蜀战士据统计有九万,驻守成都及守备后方诸郡的不下四万,余下的不过五万。如今将姜维拖在沓中,使他不能东顾,然后大军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击汉中。蜀军若各自据城守险,必然兵力分散,首尾隔绝。我们可以调集大军破其城池,派遣散兵占据村野,剑阁无暇守其险,关头无自保之力。以刘禅之昏庸,外面边城陷落,内部士女震惊,其灭亡是可以预料的。”

但是众人反对:“自诸葛亮至姜维起就入侵我国边境,我国国力也遭到大损,不可轻以取蜀。”

贾充也说:“姜维深得孔明传授,急难退之。须得一智勇之将,往刺杀之,可免动兵之劳。”从事中郎荀顗说:“不然。今蜀主刘禅溺于酒色,信用黄皓,大臣皆有避祸之心。姜维在沓中屯田,正避祸之计也。若令大将伐之,无有不胜,何必用刺客乎?”

司隶校尉钟会却独自一人支持司马昭,他说:“此时正是取蜀的机会,刘禅信小人,排挤忠臣,正是时机。”钟会,字士载,钟会的爸爸是钟繇,讨伐过袁绍,马超,位列三公,哥哥是钟毓,家庭可谓是一流家庭。童年时期的钟会,已经表现出超于常人的智慧,曾经获得很多高官的高度赞扬,其中就包括日后和司马懿权势不相上下的蒋济。据说蒋济见到当时只有5岁的钟会,就十分吃惊,对别人说:“看这孩子的眼睛,灵光闪闪,真是一等一的人才啊!”钟会受到的教育是十分全面,可以说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诸子百家无所不通,这样的杰出青年、这样的*,没有任何疑问的就会在当时的官场上平步青云。公元244年,也就是钟会刚刚19岁的时候,就已经当了秘书郎(中央图书馆馆长)。钟会也自命不凡,自认为自己是英才。公元247年,钟会又升任尚书郎(国务院处长)。司马懿政变的时候,已经调任中书郎(皇帝办公室委员)的钟会,正好跟着曹爽一起陪着皇帝出城,不过因为不是曹爽的亲信、又不被司马懿反感,所以没有受到打击。司马懿父子掌权之后,和司马家族关系一向融洽的钟会继续升官发财。

据说在司马师掌权的时候,司马师让中书令(皇帝办公室)虞松写一个公文,改了好几遍,司马师都不满意,最后弄得虞松都快要精神崩溃,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改了。这个时候,钟会发现这位老前辈唉声叹气,就问清楚了事情经过。最后,钟会拿来虞松那篇文章,看了一会儿,给他添了五个字,虞松一看,确实是化腐朽为神奇,就赶紧把文章又给司马懿看。

司马师看完以后非常满意,就问虞松:“这一定不是你改的,谁帮你啦?”虞松不敢骗司马师,就照实说是钟会。司马师说:“这么优秀的人才,我必须得见见”。虞松兴冲冲的跑去告诉钟会,说司马师要见你啦,钟会问虞松司马师有多大本事,虞松说,司马师是个文武全才,不好蒙的,钟会于是闭门谢客,苦苦在家复习了十天,最后在清晨去见司马师,说了什么不知道,但是在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回家。钟会走了以后,司马师不住的赞叹:“真是辅佐帝王的栋梁啊!”

曹髦即位之后,钟会被封为关内侯。毌丘俭叛乱前后,钟会一直作为首席参谋跟随左右,在司马昭回到首都洛阳后,钟会因为出谋划策、劳苦功高,被升任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晋升三级侯爵东武亭侯,享受三百户人家的赋税。诸葛诞叛乱前夕,钟会因为老妈去世,在家守丧,当知道司马昭要把诸葛诞调回中央的时候,立刻给司马昭写信,料定了诸葛诞一定反叛,后来诸葛诞叛乱,钟会又作为首席参谋全程跟随。当时就有人把钟会比作是西汉刘邦的首席谋士张良,认为钟会是司马昭的最得力助手和智慧源泉。

司马昭很欣慰的看了看钟会,对在场反对灭蜀的大臣们说:“自从我们平定诸葛诞叛乱以来,已经过了4年。在这4年中,我们不断加强训练、补充装备,为的就是要对付蜀汉和东吴。东吴面积辽阔,地势又低洼潮湿,先打他们又吃力又难成功,不如先平定蜀汉、占据长江上游,然后顺着长江而下,东吴也很容易就会灭亡了。我料想蜀国军队保卫他们首都成都和边境的有4万人,剩下的不过5万人,加起来也就是9万人而已。只要把他们最富攻击力的姜维军团困在沓中(甘肃临潭西南),让他回不了四川,我们再派主力军团从汉中长驱直入,一定能够取胜。”于是,司马昭不顾多数人的反对,任命极力支持他的亲信钟会,升任镇西将军,负责全权指挥西北军区的部队,准备进攻蜀汉帝国。

而这个时候,远在西北前线、和蜀国打了半辈子仗的征西将军邓艾,还是坚持认为灭蜀不能成功,不断写信给司马昭表示反对。司马昭派他的亲信、曾经给他当过主簿(秘书长)的师纂(钻)去做邓艾的助手,不断给邓艾施加压力,邓艾才勉强表示接受命令。于是,开展灭蜀战争的所有条件,都成熟了。

征发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从狄道到沓中进攻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从祁山出发驻军武街,断绝姜维的退路,镇西将军钟会率领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从骆谷进攻汉中。

钟会这个时候对付了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嵇康,字叔夜,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224年),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临涣镇),因曾任中散大夫,后人有称其为嵇中散。嵇康的祖先本姓奚,原籍是会稽人,后来因避祸来到谯郡,因为居住的地方有一座山叫嵇山,嵇康祖先遂舍弃原姓,改姓嵇姓。嵇康的父亲名昭,字子远,官至督军粮治书侍御史。嵇康有兄长,名嵇喜,早年即以秀才身份从军,志在用仕,而嵇康无意仕途,只想归隐山林。

嵇康年幼丧父,由母亲和兄长抚养成人。幼年即十分聪颖,博览群书学习各种技艺。成年后喜读道家著作,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然不注重打扮。后迎娶了沛王曹林之女长乐亭主为妻,育有一儿一女。其子嵇绍,字延祖,嵇康在临死前,将孩子托付给山涛。嵇绍后为晋朝之侍中,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殉难。

嵇康出身士族,虽然父亲早死,但他的家庭并没有因此破败;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所以他非常有文化;成年以后的嵇康长得非常帅,身高七尺八寸,在当时,一个长得非常帅的、有文化的士族子弟,是非常受欢迎的,而且只有同时拥有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成为人人都崇拜的名士。

人长得帅、书读的好、又是出身士族,像嵇康这样的人,当然不愁找一个出身非常好的媳妇儿了。我们在前面说过,嵇康的父亲嵇昭在皇帝身边(这个皇帝应该是汉献帝)担任过近侍,大家都知道,汉献帝其实一直都是曹操的傀儡,他身边的人,全是忠于曹操的,所以嵇康的父亲和曹魏帝国皇室的关系非常好,嵇康也因为这个关系,很幸福的迎娶了曹魏皇室的金枝玉叶——长乐亭公主。

嵇康也成了皇亲国戚,凭着这个身份,他很快就做上了专门负责议论朝政的中散大夫,顺利的进入仕途。但是,这么舒心的日子还没过几年,就发生了司马懿杀曹爽的政变,整个曹魏帝国的政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嵇康这个皇亲也顿时变得无足轻重了。

嵇康是个名士,又是皇亲国戚,在当时那个时代,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不去做官的,但是司马家族一上台,彻底毁灭了他的做官梦想。其实嵇康也不是做不了官,司马家族对于肯合作的人是非常优待的,像贾充、裴秀、朱整、荀勖、王沈这些人,最早的时候都是和曹爽和何晏混的,但是在他们投靠司马家族以后,都得到了重用,最后也都成为了顶级重臣,他们的家族也都跟着更加兴旺。

嵇康是个非常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人,根据《世说新语》记载,他还在学习文化的时候,就经常认真的抄写儒家经典文章,可见他是多么的喜欢儒家学说。儒家最讲究的就是忠孝仁义,嵇康是曹魏帝国的大臣,如果投靠了司马家族,就是对国家的不忠;他还是曹魏皇室的女婿,如果加入司马家族,就是对曹家老一辈儿人的不孝,对于一个极度信仰儒家思想的人来说,让他做一个不忠不孝的人,无异于让他去死。所以,嵇康从此选择了一条注定悲剧的道路,他要无怨无悔的跟着曹魏皇室走下去。

由于对司马家族不满,嵇康离开了他曾经寄托无限梦想的政坛,在极度闲散的日子里,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的重心完全寄托在山水之中,用大千世界孕育的自然万物,来遣散自己内心的苦闷,抒发自己痛苦的情感,后世所说的“竹林七贤”聚会的日子,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谈天说地,尤其是互相交流自己对道家学说的看法,有了这么多知音的陪伴,让嵇康的心情舒缓了许多,也让他对宇宙万象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司马家族,是虚伪的逆臣贼子,是道德沦丧的万恶之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实的考验,当年名震天下的“竹林七贤”也逐渐解体了,山涛、王戎两个人,已经一改道家的清静无为,改头由于对司马家族不满,嵇康离开了他曾经寄托无限梦想的政坛,在极度闲散的日子里,他把自己的感情和生活的重心完全寄托在山水之中,用大千世界孕育的自然万物,来遣散自己内心的苦闷,抒发自己痛苦的情感,后世所说的“竹林七贤”聚会的日子,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一起游山玩水、谈天说地,尤其是互相交流自己对道家学说的看法,有了这么多知音的陪伴,让嵇康的心情舒缓了许多,也让他对宇宙万象和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司马家族,是虚伪的逆臣贼子,是道德沦丧的万恶之源。

换面成了司马家族的亲信;阮籍和刘伶虽然是做官不做事,但毕竟已经成了司马昭的下属,见了司马昭,当然是要作揖鞠躬了。朋友的离散、世事的变迁、现实的残酷,让嵇康越发痛苦,言谈举止也显得越发叛逆,所写的文章也越来越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在《养生论》里,他破天荒的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人生主张。这个主张的真实意思就是,反对已经沦为司马家族铲除异己工具的儒家道德,主张人要活的真、活的爽,不要被所谓的狗屁道德所禁锢。

嵇康的这种权威狗屁、道德狗屁的言论,深深刺痛了正在当权的司马昭,因为司马家族正是打着恢复儒家伦理的旗号,来联合其他士族建立属于自己的国家,嵇康居然说不要伦理,这简直就是抽司马家的嘴巴。随着嵇康一篇又一篇立意新奇文章的问世,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而司马昭也看他越来越不顺眼,但是在当时那个时代,碍于嵇康皇家女婿和知名名士的身份,司马昭还是强忍着没有对嵇康做出什么不利的事情。嵇康闲来无事,也就仍然在洛阳附近的名山大川之中游玩儿,留下了很多流传千古的传说。

嵇康到山林里去玩儿,又是采桑葚儿又是看风景,结果就忘了时间,由于他穿戴飘逸洒脱、气质又不同凡响,结果导致有一些在山上打柴的人见着他,还以为是碰到了神仙。

当时,汲郡共县(河南辉县)有一个叫孙登的隐士,在黄河两岸这一带非常有名。他有名是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隐士,人们不知道他的父母是谁,甚至连谁是他的亲戚都搞不清楚,孙登可以说是无父无母、无妻无子,而且他连房子都不住,就在老家的北山上挖了个洞穴,然后就像原始人一样住在了里面。他也不穿正经衣服,夏天就用草编成衣服遮羞,冬天就用很多年不修理的长发盖住自己的小弟弟。我个人认为,孙登不仅仅是个隐士,他还是个返祖的原始主义者,是个坚持不懈的行为艺术家。

孙登的脾气非常好,无论人们怎么逗他侮辱他,他从来都不生气,有一次有人甚至把他扔到了水里想激怒他,但是他从水里爬上来以后,居然哈哈大笑,就是不让人们见到他生气的样子。有好心人看他挺可怜,有时候就给他些酒饭衣服,他都乐呵呵的接受,但是人家一离开就把当时用不了的东西都扔掉了。

唯一能让人们看出来孙登不是疯子的两件事儿,就是他喜欢读《易经》,而且还喜欢弹琴,不过他那个琴,只有一个弦儿。他平时要么读书、要么弹琴,无论谁和他说话,他都不理人家,绝大多数人都把他当疯子看,但是极少数特立独行的名士们,却把孙登看做深不可测的高人,最后连洛阳的司马昭,都知道了孙登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