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宫之争(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公元246年(延熙九年),蒋琬病逝,追谥为恭侯。陈寿评价其:“蒋琬方整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咸承诸葛之成规,因循而不革,是以边境无虞,邦家和一,然犹未尽治小之宜,居静之理也。”同年,董允去世,因为人耿直,为蜀地后人念叨称赞。

陆逊死后,吴赤乌九年(246)九月,吴以骠骑将军步骘为丞相,车骑将军朱然为左司马,卫将军全琮为右司马。分荆州为两部:以镇南将军吕岱为上大将军,督右部;以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督左部,代陆逊镇武昌。除陆逊、顾谭和吾粲外,朝中骠骑将军朱据、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施绩、尚书丁密等都支持太子。

全国官员、将领都分成两派。孙权因而不满,有改立嗣子的意图。但这意图一直蕴酿打算。

蜀延熙九年(246)九月,大赦。大司农孟光当众责大将军费祎,认为大赦乃非不得已而行之,蜀当时不需施此非常之恩,使奸宄之徒受惠。祎但顾谢踧踖而已。光之意盖与诸葛亮同。亮曾谓:“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若刘景升、季玉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孟光,字孝裕,河南洛阳人,汉灵帝末为讲部吏。董卓挟持献帝至长安,光逃入蜀。刘备领益州,拜为议郎。刘禅即位,为符节令、屯骑校尉、长乐少府,迁大司农。后坐事免官,年九十余卒。孟光博物识古,无书不读,尤锐意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长于汉朝典章制度。好公羊春秋,不喜左传。

蜀延熙九年(一说十年)九月,蜀以凉州刺史姜维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并录尚书事。同年汶山(今四川茂汶)平康夷起事,维领兵讨平之。

吴赤乌九年、魏正始七年(246)二月,吴车骑将军朱然袭魏柤中(今湖北襄樊南漳),魏将李兴等人听闻朱然率军深入,于是带领六千步骑断绝朱然的后路,朱然趁晚上出击迎战魏军,战斗最终胜利,斩获数千,军队凯旋。245年,马茂企图叛逆,被发现并且诛杀,这件事一直让孙权非常愤怒。朱然出征柤中之前上疏说:“马茂小人,居然胆敢有负国家的恩惠。臣现在奉天子的威名,战事有幸报捷,有所斩获,震撼国内外,整合船舰充塞江面,令其足以成为大观,来解天子和臣下的怨恨。希望陛下理解臣战前的此言,以后再责臣日后努力的战绩。”当时孙权收下此表而不向大臣们公布,朱然凯旋后,群臣纷纷上表祝贺,孙权举酒作乐,然后拿出朱然出征之前的上表,说:“朱然之前已经有上表给我,但我认为此战难以成功,现在果然如朱然所预料的,可以说是在预料事情方面有高明的眼光。”于是派遣使节拜朱然为左大司马、右军师。

公元244年(正始五年),毌丘俭带步骑兵万人出玄菟讨伐高句丽,先后在沸流水、梁口两度大败高句丽东川王,将号称有二万人的高句丽军诛灭一万八千余人,东川王偕同妻子及千余骑逃窜往东沃沮(又称南沃沮),守坚固的丸都城。毌丘俭围城后,见山城的西北面山体陡峭,上面的守兵也不多,就采用避实就虚,正面佯攻,西北偷袭的战法,选派一些身强体壮善于攀登的士兵,带着兵器长绳,偷偷地顺着山崖爬上去,先杀死上面的守兵,“束马悬车”,攻破了丸都山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屠丸都”,但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俭令诸军不坏其墓,不伐其树,得其妻子,皆放遣之。”

魏正始七年(一说六年)二月,魏国幽州刺史毌丘俭自公元244年后,于再征高句丽,东川王奔买沟(注:今朝鲜咸北会宁)。随后,毌丘俭自在丸都一带坐镇,毌丘俭又派玄菟太守王颀追击到沃沮,另一路由乐浪太守刘茂、带方太守弓遵攻打曾依附于高句丽的不耐等濊貊种落。王颀的军队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邑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东川王再逃入北沃沮境内,魏军进一步追讨。但高句丽王终于在部下的忠诚保卫下击杀一小队魏军而得以隐匿。王颀军主力则进一步向东北行,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濊貊各邑,逼迫不耐濊侯举邑降,将东汉初废弃的临屯郡故地再次纳入版图。整个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刻石纪功并于245年5月回师凯旋。(注:1906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集安市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久,东川王在逃亡中抑郁死去。(注:据《三国史记》载,高句丽以诈降计刺杀王颀,打败魏追兵。此事不见于中国史籍,应为其吹嘘之语。)魏军两次征讨,每次均俘获高句丽人口数千,将他们迁入内地。

毌丘俭东征,是中原王朝对东北地区有史以来最远的一次征讨,魏之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濊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几遭灭顶之灾,侥幸苟延残喘了下来。以后四十余年,高句丽不敢再向辽东入寇,并频频向魏、晋纳表称臣,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毌丘俭后来迁任左将军,假节监豫州诸军事,领豫州刺史,转为镇南将军。

吴赤乌十年(247)二月,吴帝孙权以建业宫原为权之将军府,材柱均细,并皆腐烂,乃诏徙武昌宫殿木材砖瓦修缮建业宫。有司奏谓武昌宫已二十八年,其材恐不堪用,以伐取新材为宜。权谓大禹以卑宫为美,时军事未已,所在多赋,若再逼伐,妨损农桑,徙武昌材瓦,自可用也。乃徙居南宫。三月,改作太初宫。令诸将及州郡皆义作(义务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