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外记 五十 人物生卒吴国(1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孙坚(155年-191年),字文台,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后裔。东汉末期地方军阀,著名将领,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

史书说他“容貌不凡,性阔达,好奇节”。曾参与讨伐黄巾军的战役以及讨伐董卓的战役。后与刘表作战时阵亡。因官至破虏将军,又称“孙破虏”。其子孙权即为孙吴的开国皇帝。孙权建国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

孙策(175年-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长子,孙权长兄。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汉末群雄之一,三国时期吴国的奠基者之一。《三国演义》中绰号“小霸王”。为继承父亲孙坚的遗业而屈事袁术,后脱离袁术,统一江东。在一次狩猎中为刺客所伤,不久后身亡,年仅二十六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孙权(公元182年-公元252年5月21日),字仲谋。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于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出生。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孙权十九岁时,兄长孙策遭刺杀身亡,孙权继而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孙权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岁,谥号大皇帝,庙号太祖,葬于蒋陵。是三国时代统治者中最长寿的。

孙翊(184年-204年),又名孙俨,字叔弼,是孙坚的第三子,孙策、孙权的弟弟。勇猛果断,很有其兄长孙策的风格,曾被大臣推荐为继承者。孙权继位后,孙翊任丹杨太守,不久被身边的人边鸿杀害。

孙尚香,吴郡富春人,东汉末年讨虏将军孙权之妹,左将军刘备夫人。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汉末名将,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西南)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早年在平定山越的战争中立有大功,又讨平叛乱无数,身经百战,所向披靡,深受孙权器重。后来在与魏国的多次边境争斗中也屡立战功,官至后将军,并领徐州牧。黄武六年(227年)去世。贺齐生性奢绮,尤其军事方面,兵甲器械极为精良,所乘的船奢华至极。

朱桓(177年-238年),字休穆,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官至前将军、青州牧,假节,封为嘉兴侯。有一子朱异。

孙权统事后,朱桓成为余姚长,为当地人民解决瘟疫,又招募士卒,讨伐当地山贼,所到之处,山贼都平定。后来代替周泰成为濡须督。夷陵之战后,曹仁率领几万步骑出征濡须,扬言攻打羡溪,朱桓分兵救羡溪,军队出发之后,才突然得知曹仁要进军濡须,但要追回救羡溪的军队已经来不及了。当时朱然手下只有五千军队,诸将都十分恐惧,然而朱桓用兵法中攻守关系和自己与曹仁的能力对比分析战斗,鼓舞士气。又设计引诱曹仁派兵攻城,于是斩常雕,生擒王双,斩溺魏军千余人。

周鲂引诱曹休出兵皖城,朱桓为右督,助陆逊破曹休,吴军斩获万余人。朱桓又献计阻塞曹休退路,进图寿春,但陆逊认为不可行,于是没有实施。庐江主簿打算开城迎接吴军,全琮和朱桓率军接应,但事情败露,被迫退军。退军时吴军渡河,魏军打算出击拦截,但见到朱桓押后,于是不敢出击。后来朱桓狂病发作,回建业治病,并于第二年(赤乌元年)病死,时年六十二岁。

朱异:被任命为郎官,后为骑都尉,朱桓去世后代父领兵。在攻打樊城和文钦期间先后任偏将军、扬武将军。孙权评价朱异有胆略而镇定。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朱异升任镇西将军,击败诸葛诞。太平二年(公元257年),朱异担任大都督救援寿春的诸葛诞,因未成功而遭到孙綝诬陷杀害。

留赞(183年—255年),字正明,会稽长山人(今浙江金华)人,曾任左护军,有两子:留略、留平。少为会稽郡吏,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后被东吴大将凌统所引用,任屯骑校尉。诸葛恪东征,留赞为前部,会战先陷阵,大败魏师,以功升左将军。吴五凤二年(公元255年)留赞任左护军,随孙峻征淮南,因病撤军,被魏将蒋班围困于道,力战而死,时年73岁。

全琮(198年-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西)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全琮很有谋略,曾参与多场重要战役的谋划。孙权将自己的女儿孙鲁班嫁给了全琮,全琮的家族也成为吴国的名门;但全琮本人并不因此而骄横跋扈,仍然以十分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

步骘(zhi)(?—247年),字子山。临淮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北)人。三国时期孙吴重臣。最初避难江东,孙权统事后,召步骘为主记。后游历吴地,又任海盐长,还任东曹掾,出领鄱阳太守。徙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往交州,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以平定交州功,加平戎将军,封广信侯。后迁右将军、左护军,改封临湘侯。孙权称帝,拜骠骑将军,领冀州牧,后因冀州分与蜀汉而解牧职。又都督西陵。赤乌九年(246年)代陆逊为丞相,次年去世。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历任吴国大都督、上大将军、丞相。东吴大帝孙权兄长沙桓王孙策之婿,世代为江东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所率蜀汉军,一战成名。夷陵之战也成为战争史上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以后陆逊在东吴出将入相。晚年因卷入立嗣之争、力保太子孙和而累受孙权责罚,忧愤而死,葬于苏州,至今苏州有地名陆墓。

陆抗(226年-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陆逊次子,孙策外孙。年二十丧父,袭父爵为江陵侯,为建武校尉,领其父众五千人。后迁立节中郎将、镇军将军等。孙皓为帝,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驻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凤凰元年(272年),击退晋将羊祜进攻,并攻杀叛将西陵督步阐。后拜大司马、荆州牧,卒于官,终年49岁。被誉为吴国最后的名将,死后不久吴国为晋所灭。

吕蒙(178年-219年,一说180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1]。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

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甘宁(?—220年),字兴霸,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人,官至西陵太守,折冲将军。

少年时好游侠,纠集人马,持弓弩,在地方上为非作歹,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身佩铃铛,衣着华丽,人称锦帆贼。当地闻铃响,即知道是甘宁出现。夺取船货二十余年,后停止抢劫,熟读诸子。18岁左右任过蜀郡丞,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不被重用,期间曾射杀凌统之父凌操,因此与凌统有杀父之仇。

建安十三年(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破黄祖据楚关,攻曹仁取夷陵,镇益阳拒关羽,守西陵获朱光,率骑袭曹营,战功赫赫,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可敌矣。”甘宁为人仗义疏,深得士卒拥戴。有一子甘瑰,曾孙甘卓为东晋初期镇南大将军。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义,东莱黄县(今山东龙口东黄城集)人。东汉末年武将,官至建昌都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朱然(182年—249年),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原姓施,朱治的养子,并在读书期间和孙权相交甚笃。孙权统事后其曾任山阴令,临川太守,受到孙权赏识,有平定山贼的战绩。后来跟随吕蒙讨伐关羽并且捉拿关羽父子。吕蒙临终,孙权问继任者是谁最合适,吕蒙认为朱然是自己最好的继承者。于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之后朱然提出应该收兵防备魏国,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最终在朱然死守之下退军,朱然从此“名震敌国”。之后孙权先后派遣朱然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而两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斩获。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于249年病逝,享年68岁,孙权为此伤心至极,并为其素服举哀。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韩当(?—226年),字义公。辽西令支(今河北迁安)人,三国时期吴国将领。韩当因为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功勋卓著,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官至昭武将军、冠军太守,加都督称号,封爵石城侯。黄武五年(226年)卒。

程普(?—210年),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丰润东)人。东汉末年东吴的武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他曾跟随孙坚讨伐过黄巾、董卓,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今安徽凤台)人。三国时期吴国武将。孙策平定江东时与同郡蒋钦一起加入孙策军,随孙策左右,后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官至汉中太守、奋威将军,封陵阳侯。死于黄武中年,有子周邵,亦数有战功,死于黄龙二年,周邵的弟弟周承继承了兵权和爵位。

凌统(189年-237年【一说217年】),字公绩,吴郡馀杭(今浙江余杭)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凌操之子,少有名盛,为人有国士之风,多次战役中表现出色,官至偏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