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外记 四十九 人物生卒蜀国(1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刘备(公元161年-公元223年6月10日),字玄德,蜀汉开国皇帝,一生投靠过曹操、吕布、袁绍、刘表、孙权后于赤壁之战与孙权联盟击败曹操,趁势夺取荆州,而后进取益州,建立蜀汉政权。陈寿评刘备机权干略不及曹操,但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成帝业。刘备自己也曾说过,自己做事“每与操反,事乃成尔”。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1],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关羽(?-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张飞(?-221年),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张飞以其勇猛、鲁莽、嫉恶如仇而著称,虽然此形象主要来源于小说和戏剧等民间艺术,但已深入人心。

黄忠(?-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谥曰刚侯。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期间魏延多次请诸葛亮给他统领一万兵,另走一路攻关中,最后与诸葛亮会师于潼关,如同韩信的例子,但诸葛亮一直不许,因而认为自己无法完全发挥才能,心怀不满。与长史杨仪不和,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激化,相互争权,魏延败逃,为马岱所追斩,并被夷灭三族。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少年时和母亲住在一起,喜欢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因为父亲姜冏战死,姜维被郡里任命为中郎。[1]

诸葛亮北伐时,姜维被怀疑有异心,姜维不得已投降蜀汉,被诸葛亮重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在蜀汉开始崭露头角,费祎死后姜维开始独掌军权,继续率领蜀汉军队北伐曹魏,与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姜维北伐总计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后因蜀中大臣也多反对姜维北伐,而宦官黄皓弄权,姜维杀之不成,只得在沓中屯田避祸,后司马昭五道伐蜀,姜维据守剑阁,阻挡住钟会大军,却被邓艾从阴平偷袭成都,刘禅投降。后姜维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兴蜀汉,假意投降魏将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曹魏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但最终钟会反叛失败,姜维与钟会一同被魏军所杀。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三国时期蜀汉名将。

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

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

除此,赵云于平定益州时引霍去病故事劝谏刘备将田宅归还百姓,又于关羽张飞被害之后劝谏刘备不要伐吴。景耀四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马超(176年-223年1月份),字孟起,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汉前将军、槐里侯马腾之子。

早年随马腾征战四方。平阳之战,协助司隶校尉钟繇大破袁氏和南匈奴联军,官拜谏议大夫。后马腾携家属入京当任卫尉,居住邺城。马超留驻三辅。朝廷拜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统领马腾的军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以平汉中之名假道关中,马超联合关中军阀韩遂、杨秋等反抗曹操,曹操举中原大军与马超对峙潼关,马超率军在渭水追射曹军,让曹操几乎丧命,马超计略更是让曹操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最终因为军心不齐,战败于渭南。

马超退还陇上,没多久就反攻陇上诸郡,以冀城为根据地,割据陇上一年多,又被杨阜、夏侯渊等围攻驱逐,马超依附张鲁却被猜忌。刘备攻取益州时,马超降于刘备,并率军合围成都,加速刘璋投降。

刘备建立蜀汉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十二月份,马超病逝,终年47岁,托付从弟马岱于刘备,有一女嫁于安平王刘理。刘禅时期追谥为威侯。

廖化(?-264年),本名淳,字元俭,荆州襄阳郡中卢县(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三国时蜀汉将领。曾为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后归入孙吴,用诈死之计回归蜀汉,刘备授任为宜都郡太守。刘备去世后,为丞相参军,后为广武都督,迁阴平郡太守,多次参与蜀汉的北伐。官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蜀汉灭亡后,徙往洛阳,在中途病逝。廖化以果敢刚直著称,是蜀汉后期的重要将领。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瞻(227年7月—263年11月),字思远,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南)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蜀汉丞相诸葛亮之子;邓艾伐蜀时,他与长子诸葛尚及蜀将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后其不听黄崇死守的建议出城与邓艾决战,在交战时阵亡,绵竹也因此失守。

关平(178-220年),蜀汉名将关羽之子,东吴趁关羽攻樊城时,突然背弃吴蜀同盟,偷袭荆州,关平与其父关羽一同被擒,最后被斩于临沮县。关平的形象在后世由于民间对关羽的崇拜而渐渐丰满起来,很多地方的关帝庙在供奉关羽的同时也供奉关平、周仓两员大将。此外,民间通常认为他是关羽收养的义子而非亲子。

张苞,三国时期蜀汉武将、官员,蜀汉名将张飞的长子。

历史上对张苞的记载非常少,《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长子苞,早夭。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张苞儿子张遵,为尚书,随诸葛瞻守于绵竹,与邓艾交战时,战死。”

关兴,字安国,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人,汉末名将关羽次子,三国时期蜀汉将领,官至龙骧将军。在蜀汉担任侍中、中监军之职,继承父亲汉寿亭侯的爵位。但不久病亡。

赵统(生卒年不详),是三国时代蜀汉将领镇军将军赵云的长子。正史《三国志》记载赵云去世后,赵统袭爵永昌亭侯,官职虎贲中郎,都行领军。小说《三国演义》记述其父赵云去世时,赵统曾前往向诸葛亮及刘禅禀告死讯,并和其弟赵广被任命防守安葬赵云的锦屏山。其弟赵广随姜维防守剑阁时战死。

张遵(?-263年),三国时期蜀汉大臣。是蜀汉名将张飞之孙,张苞之子,张绍之侄。他身为皇室的外戚,在刘禅任内官至尚书。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攻入蜀国,张遵在行都护卫将军诸葛瞻麾下防守绵竹关,诸葛瞻出击阵亡之后辅佐其子诸葛尚,诸葛尚出击阵亡之后在与同僚黄崇、李球等人对抗邓艾旗下邓忠、师纂时被俘斩首。

吴班,字元雄,生卒年不详,兖州陈留郡(治今河南省开封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为领军,随刘备参加伐吴之战,后又随蜀汉丞相诸葛亮参加北伐曹魏的战争,并于公元231年(建兴九年)的北伐中大破司马懿。官至骠骑将军,封绵竹侯。吴班以豪爽侠义著称于当时,又因族妹吴氏是蜀汉穆皇后,在蜀汉将领中有较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