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外记 四十二 千年西北(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公元211年,曹操派部将进攻张鲁,马超、韩遂这些人害怕曹操消灭张鲁以后,下一个就轮到自己,于是大西北的十路人马再次和解,和曹操在潼关附近大打一场。最终,曹操大获全胜,马超、韩遂逃亡更偏远的凉州(甘肃、宁夏),雍州(陕西南部)终于再次回归中国本部。曹操正要追击马超,大本营冀州、幽州又发生叛乱,曹操只好放弃追击,回去救老窝去了。

曹操刚走,马超就在公元213年卷土重来,更和汉中的张鲁联合起来,居住在雍州(陕西南部)的氐族酋长千万、阿贵也率领族人在兴国(甘肃静宁)起兵帮助马超,阻挡曹操部队援救的道路。在三路人马的帮助下,马超几乎横扫长安以西,连当时的西北第一名将夏侯渊都拿他们无可奈何,最后,还是当地已经投降马超的地方军突然发难而且死战不屈,马超才全军崩溃,最终逃到汉中投奔张鲁去了,阿贵被夏侯渊杀掉,而千万则带领少数人马幸运的逃到了四川,但是他大部分没有逃走的族人,全都投降了夏侯渊。

马超虽然失败,但是非常不甘心,在第二年的春天,他就从汉中再次北上进攻曹操,逃到河西走廊的韩遂也出兵南下帮助马超,而且还带着很多骁勇善战的羌族士兵,当时镇守长安的夏侯渊得到消息,立刻带兵抵抗,为了削弱韩遂,他直接去进攻羌族人的根据地长离川(宁夏、甘肃的葫芦河),韩遂为了保证羌族士兵还能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就赶紧去救援,结果被夏侯渊包围,全军投降,韩遂逃跑,马超见韩遂失败,也逃回了汉中,不久投靠了刘备。

公元215年3月,曹操亲征汉中。张鲁很快就投降了,这样,除了凉州(甘肃、宁夏),大西北其他地区已经全部进入了曹操的势力范围。在这种情势的影响下,5月,凉州的地方军阀一起杀掉了韩遂,把这个横行大西北二十多年的枭雄的人头送给了曹操。从此以后,曹操的军队开进了凉州,整个大西北再次融为一体,不久成为曹魏帝国的一部分。

马超、韩遂是典型的西北地方军阀,所以当他们想要打仗的时候,就会主动的想办法去请大西北的羌人、氐人来帮忙。从东汉末年混战开始,我们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原本十分对立的汉人、羌人、氐人,现在突然混在一起给某个军阀当兵,而且也没有听说哪个部队的士兵因为民族问题起过内讧。统一的东汉王朝从建立到灭亡都想处理的羌人、氐人问题,现在居然在分裂时代解决了,这个现象除了非常有讽刺意义以外,还发人深省。

马超、韩遂这些地方军阀之所以能够团结羌人、氐人,不是因为他们读过多少书,有多么聪明,学过多少现代的少数民族政策,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汉人、羌人、氐人的一致拥护,只是因为他们能够平等的对待羌人、氐人,把他们当做和汉人一样的人来对待。羌人、氐人也是人,只要能让他们吃饱饭、不欺负他们,即使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去当炮灰,他们也是可以接受的,这一点,和当时的穷苦汉人百姓没有什么区别。

这样,在大西北地方军阀罕见的“善待”下,大西北羌人、氐人和汉人的民族差异越来越小,从马超、韩遂这些人以后,大西北发生的各种战争,羌人、氐人再也不是主力,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羌人、氐人和汉人,已经逐渐融合了。也就是在这个大时代下,拓跋匹孤的鲜卑部落,在曹魏帝国成立不久以后,进入了这片历史悠久的问题多发地区。

在三国时代,大西北处在曹魏帝国和蜀汉帝国的最前线。稍微懂得一点儿三国知识的人都知道,无论是曹魏还是蜀汉,都拼命的把对方的各族百姓拉到自己这里,谁打了胜仗,都会把新征服地区里的老百姓强行迁到自己的国家去充实人口。从诸葛亮对阵曹真、再到诸葛亮对阵司马懿、再到姜维对阵邓艾,几乎每一个将领,都会刻意的招揽历来骁勇善战的少数民族加入自己的队伍,一直到蜀汉帝国灭亡,这种情况从来没有改变。

从西汉以来,大西北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就只有两种关系,不是打仗,就是投降。在反反复复的打仗和投降的过程中,大西北的少数民族也逐渐更深入的迁入到汉族内地,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大多数少数民族并不是自愿迁入的,而是汉族王朝为了同化和削弱他们,故意把他们迁到汉人聚居区的。

羌族人被迁入的次数和人数是最多的。尤其是东汉,几乎每一次和羌族打完一场战役以后,都会有上万的羌人被俘虏或者主动投降,然后这些人就被安置到雍州(陕西南部)一带,方便强大的汉族部队就近监视和镇压。而氐族更是因为被夏侯渊打败,才被安置在离长安非常近的扶风郡(陕西咸阳西)、天水郡(甘肃甘谷东)、南安郡(甘肃陇西东南)。曹魏帝国后期的名将邓艾在不断击退蜀国进攻的时间里,一次性就把几万鲜卑人安置在雍州(陕西南部)、凉州(甘肃、宁夏)交界地方。这样,在汉族王朝的刻意安置下,整个大西北甚至西都长安附近,都遍布着羌人、氐人、鲜卑人。到了西晋时代,大西北的少数民族,不仅占据了蒙古高原,还分布在辽阔的大西北,他们的影响力,也就越来越大,一直发展到西晋王朝已经再也无法忽视这些人的利益。

大西北的生态环境,本来就非常恶劣,也可以这么说,即使到了现代,除了渭河两岸的关中平原以外,其他地区都不能说是水清草美的地方。这样恶劣的环境,本来粮食产量就少,再加上断断续续几百年的战争,让这里的社会秩序多次崩溃。但是我个人认为,多么恶劣的环境,如果人们能够团结一致,不说把沙漠变草地,起码能在沙漠里弄出几个绿洲来。事实证明,在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里,大西北并不是一直都在打仗,如果碰上一个开明的、善解人意的地方官,大西北也是可以保持很长时间的和平的,在西汉、东汉、三国,大西北也曾经出现过民族和谐的场景。

其实除去少数极度偏激的人,正常的人,不管哪个民族,都是向往和平生活的,不是走到绝路上,谁愿意撇下老婆孩子去打打杀杀。历史上造反起义的汉族人,比少数民族要多不知多少倍,少数民族的起义造反,和汉族人并没有本质区别,都是要争一口饭吃而已。

纵观大西北从西汉一直到三国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激起大西北民族战争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民族压迫和民族敌视,再往深说点儿,就是民族歧视。

民族歧视尤其是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一直是人类社会中一个最丑恶的毒瘤之一。产生民族歧视的原因,是一个民族比另一个民族先进。不可否认,在整个地球上,各个民族的文明先进程度确实是很不一样的,即使到了现代,有的民族仍然过着原始社会的部落生活。先进的人看落后的人,不可避免会有一种自高自大的心理,但有的人只是自我感觉良好或者自大,有的人却把自己的心理变成行为,然后对不如自己的人进行伤害,当这种行为成为一个民族的心理和行为的时候,就成了民族歧视。

无法否认,直到明朝前期,汉族仍然是地球上最为先进的民族之一,更别说在西汉那个时候了,当时整个地球上能和西汉王朝比一比实力的,也只有一个欧洲的罗马帝国。汉族这么先进,自然难免骄傲,在当时汉族人的眼中,其他的民族都是劣等民族,他们类似于人类和动物之间,当时的汉人看待少数民族,就好比今天我们看黑猩猩。所以,随着汉族的扩张,羌族人和氐族人的利益不断受损,但是,汉人根本不会考虑羌人的感受,识相的就赶紧滚蛋,想抵抗的就消灭,这也难怪,两千多年以前的古人,我们哪能要求他们那个时候就有民族平等的意识呢?

在这种民族思想下,我们就能想象到迁到大西北的鲜卑部落回受到什么待遇了。就因为是少数民族,就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就要无端被歧视、无端受着各种不公平的待遇。

按理说,羌人、氐人以及后来的鲜卑人,已经生活在汉族帝国的境内了,即使是为了汉人和汉族王朝自身的利益,也应该让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安居乐业。可是,从西汉到三国,在大汉族主义的支配下,政府看待少数民族起义,从来不反省自身的失职,反而认为少数民族是天生好战、天生爱造反的胚子,对少数民族不是镇压,就是镇压,恨不得少数民族人直接从地球上蒸发掉最好。

曹魏帝国继承的是曹操时代的少数民族政策,也就是民族瓦解和民族压迫政策。像对待并州(山西)成千上万的匈奴人和鲜卑人一样,曹魏帝国也有意识的削弱河西鲜卑人。一方面,曹魏努力的想尽各种办法把鲜卑人原先的部落组织给瓦解掉,让他们给帝国种地当兵;另一方面,如果鲜卑人像羌人、氐人一样反抗,曹魏就把他们直接变成官奴;甚至在鲜卑人老老实实种地当兵的时候,他们也会大量被地方官们非法的卖为私人的仆人、奴隶,当然,有时候曹魏即使知道这种情况,也根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鲜卑人的遭遇,就好比两汉时代的羌人、氐人,而西晋王朝又继承了曹魏帝国的民族政策,在这种情况下,被压迫的少数民族再次联合起来反抗,只不过这一次,反抗的主力不再是羌人、氐人,而是鲜卑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