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外记 三十 九品中正制(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无论是曹魏帝国还是西晋,中正品级之后都先报司徒府提出拟定品级,然后报国务院吏部(人事部)进行批准。不管中正还是大中正,他们本身的品级都是二品,各地的中正都由本籍贯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说白了大多数都是司徒府或者是人事部的人,甚至就是司徒或者吏部尚书本人。各位就能看出来了,九品中正制设立以后,国家越来越牢固的控制着官员选拔,而避免民间力量的干扰。

因为九品中正制规定了所有中正的品级都必须是二品级,他们同时还负责评定出新的二品级,而只有这些新的二品级最后才有资格成为中正。实际情况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士族合法的通过品级评定的方法,牢牢的把持了官员甚至中正的人选,不仅很多士族世世代代做高官,甚至连负责评定官员品级的中正,都被很多士族世世代代把持。所谓的人才品级,其实根本就是摆设而已。

再说说九品中正制的考评标准。九品中正制每三年在全国重新评定一次,有三个标准:家世、道德、才能。根据家世、道德、才能的综合考核,来确定一个人的水平等级。

这种选拔制度,说得很好听,看起来很全面,可缺德就缺德在这三个标准之中,道德和才能实在是无法辨别高低,你说他高就高,你说他低就低,全在中正的一句话。实际情况是,中正们对候选人道德才能的评价十分简略,在被评选人的档案里,关于道德和才能的评语往往简要到只有一两句、十来个字。您可以想象一下,这么简单的评价,对于一个大活人,能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可是家世,就好分出高下了。西晋时代所谓的家世,仅仅是指爷爷和爸爸两代,太远的也不论。因此,有很多祖先并不是士族的人,也可能因为机缘巧合成为士族,很多原本很鼎盛的士族,也可能衰落甚至消失。如果把所有士族看成一个整体的话,这个阶层统治士族时代是无可置疑的,但如果详细的看各个家族的话,一直保持鼎盛的家族,是非常非常少的,但是西晋时代几乎所有的高官,都是曹魏帝国甚至东汉时代高官的后代。

各位就看出来了,西晋时代的家世,说白了就是你爷爷、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当了多大官。如果咱爷爷当过丞相,咱爸爸最次也能混个部长,因为咱爸爸的门第高啊,咱爸爸门第高,你个人最少也要混个太守啊,这在三国时期乃至整个西晋,可都是合法的,绝不会和任人唯亲扯在一起。这样的官员选拔制度,看起来客观全面、而实际上只能依靠门第,而且这种所谓的门第标准还非常势利,你就是百年名门,如果现在不厉害,也没人待见。

九品中正制评定的品级和官员的级别、也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古代官员品级、简称官品,既有区别,也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从曹魏帝国到西晋王朝,对于官员候选人来说,如果品级是上品,一个没有任何职位的人,旱地拔葱直接成为高官也毫不新鲜;对于在任官员们来说,品级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们到底能做多大的官和以后的升迁速度。各地县处级以上的官员,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品级至少都是三品,至于那些品级比三品还要低的官员,就只能任一些县吏、乡长之类的职务了,很少有机会升到县长以上的职位。

但是,品级和官品也不是完全对应的,官品小的官员,品级不一定就比官品大的低,很多职位,比如说国子祭酒(中央大学校长)、博士(教授)、助教(助理教授)的品级,都必须是二品,和官品一品的大臣们一样高。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品级被降了的话,他的官职品级就有可能同时被降,以适合他的品级,降品有时候就意味着降职甚至免职。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学者考证,在实际上,曹魏和西晋的官和吏,并不是人人都能有个品级的。别管是高的还是低的,这个时期能捞上个品级的人,也就两三万人,剩下的绝大多数官和吏,根本没有品级,也就是我们今天总说的“不入流、不入段”。而且,这两三万人里,有将近一半儿都集中在首都洛阳,剩下的一半儿,才散布在全国各地,从这里我们就能看出来,家世越一般、住得越偏远,越不容易捞上一个好的品级,甚至根本捞不上。

这就是决定西晋官员政治前途的九品中正制。说是看能力、看道德,实际上全是靠门第,士族子弟通过这种官员选拔制度,几乎垄断了做官的权力,大大小小的官员,他们的后代又成为了大大小小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是士家大族的政府,官职是士家大族的官职,区别只是在于哪个时期,哪个士家大族占据优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