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五十章 风雨欲来(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征西将军邓艾与司马孚次子司马望共同抵御姜维进攻,司马望已经与邓艾商量对策。

夏侯霸作为姜维前部,先引一军径取洮阳。夏侯霸提兵前进,将近洮阳,望见城上并无一杆旌旗,四门大开。霸心下疑惑,未敢入城,回顾诸将说:“莫非有诈?”诸将说:“眼见得是空城,只有些小百姓,听知大将军兵到,尽弃城而走了。”夏侯霸未信,自纵马于城南视之,只见城后老小无数,皆望西北而逃。夏侯霸大喜道:“果空城也。”遂当先杀入,余众随后而进。方到瓮城边,忽然一声炮响,城上鼓角齐鸣,旌旗遍竖,拽起吊桥。夏侯霸大惊:“不好中计了!”慌欲退时,魏军一拥而出,认识夏侯霸,大喊道:“兄弟们杀了叛将夏侯霸,尽忠夏侯渊将军。”夏侯霸自语道:“自由的代价真高啊!”魏军万箭齐发,可怜夏侯霸同五百军,皆死于城下。司马望从城内杀出,蜀兵大败而逃。随后姜维引接应兵到,杀退司马望,就傍城下寨。姜维闻夏侯霸射死,嗟伤不已,抢到夏侯霸尸体,是夜二更,邓艾自侯河城内,暗引一军潜地杀入蜀寨。蜀兵大乱,姜维禁止不住。城上鼓角喧天,司马望引兵杀出。两下夹攻,蜀兵大败。姜维左冲右突,死战得脱,退二十余里下寨。

姜维扛着夏侯霸的尸体哭道:“我一定要带你回成都。”

邓艾抓住姜维悬师远征,战线长,给养困难,难以持久的弱点。抢占有利地势,在洮阳以东的侯和(今卓尼东北)设阵,以逸待劳,阻击蜀军,双方激战后,魏军发起反击,蜀军大败,损失严重。

姜维只得退往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正遇到后主降诏,让部队撤回,姜维只得听命。姜维知道理亏,诸葛瞻与董厥等人认为姜维好战无功,致使国内疲弊,于是上表给刘禅,要求让姜维担任益州刺史,并削夺他的兵权,这份表据说为蜀汉长老所保存。

姜维又因得罪黄皓,表奏后主,求沓中屯田,效武侯之事。后主从之。姜维遂还汉中,聚诸将说:“某累出师,因粮不足,未能成功。今吾提兵八万,往沓中种麦屯田,徐图进取。汝等久战劳苦,今且敛兵聚谷,退守汉中;魏兵千里运粮,经涉山岭,自然疲乏;疲乏必退:那时乘虚追袭。无不胜矣。”遂令胡济守汉寿城,王含守乐城,蒋斌守汉城,蒋舒、傅佥同守关隘。分拨已毕,维自引兵八万,来沓中种麦,以为久计。

就此,姜维九伐中原结束,蜀国进入防御阶段。姜维历次北伐,具体战绩是: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总的来说还是胜多败少,军队损耗也是魏重蜀轻。而且姜维北伐的基点已经从诸葛亮时秦岭西县和子午谷一线推进到西县以北金城和渭水南岸的芒水一线了。正是因为姜维多次挫败曹魏大将曹爽,王经,才使得魏军一直被卡制在秦岭一线。

历年史家对姜维的北伐却是贬多褒少,连年征战,耗损国力至巨。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劝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三国演义》卷末有诗说:“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姜维独凭气力高,九伐中原空劬劳;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有王平,廖化,张翼,以及后来的降将夏侯霸。面对强大的魏军,姜维一人要担负起统帅,大将,参谋的全部职责。可见姜维当时作战的艰难,尽管是在这种条件下,姜维仍然能在战术上不断取得胜利。

北伐中的两次失败,都是败在魏将邓艾手里,即便邓艾是魏国最优秀的将领。而且姜维攻,邓艾守,从兵力和补给上也是魏国占优,姜维败在他的手里可谓败得其所。说姜维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不断衰退的蜀汉政权。

曾有人说姜维北伐造成了蜀汉“兵困民疲”,这的确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样道理,魏国也有损耗,而且作为战败方的魏国损耗远比蜀汉来得大,因此正是姜维的积极北伐才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

但是远在洛阳的司马昭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他召见了贾充,钟会等人。司马昭的新想法到底是什么,姜维屯田的时候也听到了边境的邓艾守军正在频繁调动着,姜维深深地忧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