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六十三章 杨鹤入阁(2 / 2)

作品:《穿越明末当土豪

对这正在京师发生的一切,吴为自是一无所知,这也是缺少情报机构的后果了,但杨鹤的入阁,说不得最大的功臣就是他,而那封密折中。也赫然提到了李崇和他两人的名姓!

说起来杨鹤能有如许财力在京中运作,与吴为的大力支持是离不开的。光是从“二王”的贼赃中杨鹤就分润了白银十余万两,再加上从十万两内帑银中多销了不少账。一进一出,三边总督大人此番陕北宦游所得竟接近二十万两!前者就不必说了,后者也要归功吴为甚多,若不是他出力赈灾,又在分赃中发扬高风亮节,杨大人带的这点银子全填了窟窿还不够,哪里还有别的想头!

再加上在安塞的所见所闻,让自诩心忧国事的杨大人不禁对吴为心生好感,颇有笼络提携之意,而吴为也正缺少朝中助力,双方一拍即合,不由惺惺相惜,无论是送年礼还是定亲,吴为都没忘了加强与杨鹤的联络往还,书信封皮上就是让他肉麻得想吐的几个抬头大字“门下沐恩小的某”,俨然以总督大人的心腹自居。没办法,这也是久经官场的李崇强烈要求他这么写的,老丈人现在对女婿的前程可是上心的很!

除了年节孝敬丰厚无比,更让杨鹤看重吴为的是他在书信中提出的各种对时政的建议。在其中吴为挑紧要的介绍了不少自己在安塞的发展思路、发展过程和相关举措,虽然仍只是只鳞片爪,但都是超越这个时代的见识,象杨鹤这样的大行家自是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不凡来。尤其是其中一些诸如“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类措辞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杨鹤早就提出了“培养小民元气”的观点,万历末年三大征劳师糜饷,将张居正秉政时明朝好不容易攒下的一点老底子都抖落个精光。萨尔浒一役后辽事勃兴,朝廷为之加派赋税,大肆搜刮,给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负担,再加上小冰河来袭,气温下降,年年旱蝗不断,小民百姓早已元气大伤!

兵从哪里来,饷从哪里来,还有这许多达官显贵、皇家宗室都讲豪华的排场,要过奢侈的生活,这一切无一例外都是取之于民间!而小民百姓纵是浑身是铁又能打得几斤钉!

这些年来,民间疲敝之象已十分明显,赋税年年都不能足额征收就是最好的证明,而且逋欠未缴,新赋又生,贪官滑胥又上下其手,这一切都日渐造成了民不堪命的严重后果!

如果再不重视发展生产,改善民生,只是一味加征加派,就算今天平定了一个陕北,说不得哪天又冒出来个晋北,苏北。

所以杨鹤在崇祯刚一即位时便大声疾呼,要“培养小民元气”,虽然深得崇祯赞同,但囿于见识的局限性,他也提不出什么具体的好办法来。而吴为不仅思路与其不谋而合,而且所提出的具体建议正好弥补了他的短板,说出了许多他想说而说不出的话,提出了许多他想提而提不出的法子,字字句句都搔到了他的痒处!

更妙的是,吴为极为知情识趣,不仅不居功自傲,而且话里话外都将这些创意和措置都归功于杨鹤,言之凿凿自己是在其思路启发之下予以实践而已,一切都是总督大人的功劳,天可怜见,杨鹤自己都不知道“培养小民元气”六字竟然还能生发出这许多大道理来!

但这不妨碍他笑纳吴为的好意,在向崇祯的奏折中将安塞乃至陕北发生诸多变化的功劳有意无意地轻轻归于自家名下,但他也没白占吴为便宜,依足了官场规矩,投桃报李,在有功人员的议叙中重重提了李崇吴为二人一笔!(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