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十一章、科考之弊(1 / 2)

作品:《汉魏文魁

是着突然从老家营陵来到安邑,并且请求是宽领他前往是勋府上拜会,用意其实很简单――他是来找考官走后门儿的。

且说当日是仪辞去登州刺史之职,返回营陵,就琢磨着给大儿子捞一个孝廉的身份――他并没有打算让是着出仕,因为那小子压根儿就不是做官的材料,但有孝廉桂冠在头上,就跟后世考上进士一般,具备了当官的资格,即便不任职,也自可横行乡里,不虞人欺啦。

然而孝廉的数量极为有限,前汉武帝时规定各郡太守每年举孝、察廉各一人,后来合二科为一,则每年举孝廉两人,此外各州刺史在逐渐转化为行政官员以后,也有年举二孝廉的资格。也就是说,青州加上营陵县所在的北海郡建安十二年,北海王绝嗣除国,乃改称北海郡,每年只准举四名孝廉。

倘若换了个偏僻的地方,或许拼命凑人都未必凑得齐,但在文风鼎盛的青州,随手一扒拉便人才数……或者准确点儿来说,是世家的杰出子弟数,且轮不上出身不够高贵的是家呢。况且青州刺史王修有是个清介耿直,不习惯给人开后门的,所以是仪花了很大精力,亦未能在短期内把是着推举出去。

当然也在于是仪刻意地要与是勋相切割,轻易不肯打出是勋的旗号,否则以是勋的声望、名位,想抱大腿的地方官那还少吗即便王修,也不得不照顾一下是令君的脸面啊。但凡是仪能够求得是勋一封手,北海太守或者王修必将大开方便之门。

是着为此成天拉长个脸,埋怨老爹待他这嫡长不如几个兄弟。是仪就窝火啊,心说你几个兄弟都是自家闯出来的事业,我啥时候帮过忙了倒是你,自己没有本事,反怪为父的不肯相助――这要在数年之前。我固然可以写信请是勋助你,但如今即便拉得下这张脸来,他也未必肯再伸手啊

结果一等等到了安邑下诏,据说魏公设官数,打算通过品评和考试一打尽普天下的人才,是着再也坐不住了。就寻死觅活地向老爹提出请求,说我要投刺自荐,前去参加考试。

是仪老头儿再也拦不住了,而且眼瞧着曹操大权在握,为汉之孝廉何如为魏之茂才真在做了茂才以后被授予何官何职。到时候再说吧。是着本人则是信心满满啊:“宏辅见为主考,吾又岂有不中之理”是仪心中苦笑,我跟那西贝货的心结甚深,只是你这傻儿子不知道罢了,他会关照你未必啊未必……

可是老头儿终究多年担任刺史,在官场上还是有一定能量的,王修这儿道路走不通,咱们可以去走别处嘛。他到处托关系。访门路,终竟然把是着的户口给改落到了其母亲的老家――河内汲县,河内中正官司马防大笔一挥。给评了个“中中”。然后是仪便遣是着前往安邑,但是告诫他:你先别去找是勋,先去找你亲弟弟是宽,他心眼儿比你多,让他去跟是勋打招呼比较稳妥。

所以是宽奈之下,只得领着长兄亲自来敲是勋的门。是勋真是哭笑不得啊:这才第一次品评、考试。就冒出作弊的来了……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是社会如海,人情似浪。身落海中你就根本逃不过浪去啊……

此外青、登、海、徐、幽、平等州投刺自荐的士人,以及河东士人,也有很多找上了是勋的门,请求相助一臂。是勋心说陈长文他们没有经验,我则是一时贪图安逸,没提出来考官应当提前一个月就杜门谢客……这要是早早封闭起来,又何至于如此头大呢

那些陌生或半陌生的家伙,他大多敷衍了事,但对是氏兄弟却不好敷衍。是勋确实在心里对是仪还存有疙瘩,但真不象是仪、是宽他们估量的,进而恨恚整个是氏――自己在此世本来就没什么亲人了,难得曾与是氏兄弟在营陵相处数年,还一起逃过难,不提亲情,也多少总残留着一些友情吧。

――是宽除外,见面没多久,他就设套让自己娶了曹氏女,随即又在麋、曹之争中针锋相对过,其后又刻意不相来往,他不以是勋为弟,是勋又何必认他为兄

所以是着亲自求上门来,是勋不便再假装公而私,思来想去,干脆偷偷地就把考题泄露给了对方。但他旋即关照是宽,说大哥这人不靠谱,这些天你好好地看住他吧,别让他到处乱跑,再把考题透露给旁人知道。虽与是宽不睦,但也必须承认,这三哥做事还算谨慎牢靠的,与是着大为不同。

是宽拍胸脯说你放心吧,随即又一皱眉头:“但闻此番考试,当糊其名也,奈何”是勋捻须而笑:“此易为耳――只须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两汉察举制下的考试都很简单,不成系统,也一定之规,既非联考,也不闭卷,大多为长官临时设想考题,给考生几天时间去作答,完了再加一场答辩,以证明你那文章不是别处抄来的。所以对于考试作弊这事儿,陈群等人压根儿就毫防备。

是勋则不同,先不提后世在闭卷考试下的作弊手法如何花样百出,自己前生也不是没昧着良心耍过――他算是文科尖子,可是碰上理工类的考试,不作弊就必然挂科啊――光说科举制度下的各种作弊轶闻,从古上读到的也海了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