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五章 、汉语拼音(2 / 2)

作品:《汉魏文魁

世界上早的活字印刷术产生在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中曾经记载过,有个叫毕昇的发明过泥活字。那段话是勋大致还能背得下来:“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

有个相关印刷术的成语叫“灾梨祸枣”,那甭问啦,直白地告诉了大家伙儿,印板可用梨木或枣木刻成。可是毕昇用的“胶泥”又是啥成分怎么配制“薄如钱唇”的玩意儿手工得多精细松脂、腊和纸灰的填料怎么配比这些问题是勋想起来就头大。

要么用木活字沈括那段后面还写:“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可见毕昇是尝试过木活字的,但终放弃了。是勋知道,元代或者明代确实出现了比较实用的木活字,但相关记载都没有梦溪笔谈来得有名,他读都没读到过,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毕昇遭遇到的“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等问题该怎么解决自己若不能给出个基本实验方向来,就现在李才哥那伙匠人的知识和头脑,肯定摸索起来跟瞎子一样啊

唉,为啥别人穿越了就能造枪造炮,十年间统一中国,三十年征服世界,偏偏自己……为啥前世不知难而上,去学理工科呢文科生穿来此世,确实有某些天然的优势,但也就抄点儿诗文歌赋而已。想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真是难上加难啊。算了。还是搞点儿咱文科生能干的吧。

是勋曾经一度想要“发明”标点符号这在穿越文里常见啊然而此世的口语其实和面语言还并没有拉开足够的距离,语音也较两千年后的普通话要复杂得多,汉语天生有一种音乐感,再配合各种语助词、语气词,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必标点,也不产生太大歧义,标点符号作用真没有后人想的那么大。顶多也就逗号和句号有用吧,可是点逗……古人早就会啊。

再说了,是勋如今想要歪曲经义,某些情况下还必须推翻旧有的断句,好方便曲解,所以……标点符号那是绝对不能发明的

对了,既然想到语音问题,音韵学前一世还是多少学过一些的呀。是勋想到这里,赶紧去架阁上搜寻,很便抽出了一套服虔所注的汉,翻了半天,果然被他找到了

魏晋之前,标注语音的方式很简单,基本上就是用一个音近的字去指代,所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同一本里可能出现类似于“财,读若裁;裁,读若财”的可笑情况。魏晋以后,反切兴起,据说源头就是服虔,然后从孙炎著尔雅音译开始,逐渐风行。简而言之,所谓反切就是用两个字,取上字的声母,再取下字的韵母和声调,用来标注一个字的读音。

比起后世的拼音来说,反切的弊病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上、下字都含有一定多余成分,拼合时易产生障碍;其次,没有标准,同样表示声母f,可以用风也可以用丰可以用伏可以用发……第三,某些窄韵找不到可以标注的字。

古人为此一代又一代地做了不懈的研究,想出了各种解决的办法,然而在是勋看来都不需要啥音韵学知识,只要懂得汉语拼音那都不叫事儿啊。首先,部分文字,韵母天然接近声母的发音通道,从中很容易析分出纯声母来,比方说“夫”代f、“丝”代、“特”代t,等等。还有部分零声母的字,适合用来标注反切下字,比方说微、盎、埃,等等。

只要挑出这些字来,从其中寻找笔画少或者常见的,固定作为声、韵母的标记,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是勋还并不打算发明啥拼音字母不管是用拉丁字母、注音字符还是用日文假名,因为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概念可以抛,符号则不易为士人所普遍接受。然而是勋相信,只要此方案能够大行于天下,过些年草风行了,自然会有人给俭省成一种简单符号。

在此前提下,是勋还必须专门著文指出这年月还没几个人意识到的零声母问题、辅音语尾问题。再加上不以下字标准声调,而单列平上去入,一个字的反切多需要声、韵、尾、调四个文字或符号标注,虽然长了一点儿,但准确性大大提高。

这样一来,拼写障碍和统一标准问题就都解决了。剩下的窄韵、僻字……等先发现了再找办法补救吧。终究就连后世的汉语拼音也不是十十美的,比方说“儿”、“二”这两个字,标音都是er,其实发音并不然相同。

啊哈,这可是个大工程不可能照抄汉语拼音,终究这年月的语音跟后世相差十万八千里够我消磨时间,又足以流芳百世,不干白不干。当然啦,是勋不可能一个人干,反正他手底下一大票僚属呢,身为长官,老规矩,他只要把握个大致方向,细致活儿可以扔给底下人去完成……完了辑成一,名干脆就叫汉语拼音未完待续。。

p:音韵学已经扔下很久了,而且真要写复杂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看得懂吧……所以我只对是勋改革反切进行简单的说明,真要有方家读到,千万别太较真儿,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