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四百七十一章 拟将挞伐(2 / 2)

作品:《兴汉室

“断截残垣,依稀可见当年风物。”皇帝背负着手,与荀攸、贾诩等一行人慢慢悠悠的沿着一处小池子散步。为防刺客,御前羽林、虎贲郎们早已将视线范围内的野草杂木、破砖坏墙给清理干净,如今视野开阔,远处孤零零立着几株树,一寸令人藏身的地方都没有。

侍中荀攸、直指绣衣使者贾诩紧随在后,后面老远还站着河南尹骆业,垫着脚对这边翘张望。

“毕圭苑不计民力,搜罗天下珍奇。”荀攸难得说了句反对异议的话说:“昔年孝文皇帝因惜十家之财而罢修露台,孝灵皇帝实不及也。”

这几乎是对子指父之过了,若是出于心情耿直喜欢强谏的杨琦之口倒还好说,可却是出于沉默谦抑的荀攸口中。就连熟悉他的贾诩都有些诧异,还道是许久未见,对方经历了什么事变了。

“你是想让我罚你么?”正在迈步走在前面的皇帝笑着转过半张脸,脚步不停,眼底的笑意没有丝毫威慑力。

“臣不敢。”荀攸轻声说道,并未有任何畏惧之意。

所有人都把心提了起来。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贾诩立即接口道,与荀攸默契的一致:“陛下不掩父过,诚心修正,既是至孝,又是天下善事。”

“我已经谒过文陵了。”皇帝转过头去,给后面的人留下个脑勺,只听他清澈的声音从前方传来:“孝桓、孝灵之过,在于亲小人,远贤臣;耽玩乐,忘国事。这些已然在诏书里写的明白,这些年我在长安做的,哪一件有负万民?若是关东士民不悉知,那就让他们悉知。”

众人这才逐渐明白过来,荀攸在这一席话里促成了皇帝有担当、作为的一面,这个形象虽在关中已屡见不鲜,但对于疏远多年的关东来说,俨然是一面重新树立的旗帜。他们皆在服膺荀攸对于进谏时机的准确把握与胆色,也敬服皇帝的胸襟气度。

只是他们都想不到,荀攸不单是向皇帝主动提出谋议,更是就荆州、江东的事情主动低头。只要皇帝不计较这几句话,就不会计较荆州与江东的动静。皇帝当然不会计较,依荀攸的料想,南方的火候皆在掌握,丝毫没有影响大局,皇帝犯不着为此事怪罪他,只是需要一个恭顺的态度来给他铺设台阶下而已。毕竟现在不做,等皇帝提起来的时候就晚了。

“眼下有三件事。”皇帝眼下还用得上荀攸,这别扭的自逊与显摆、南方的动静他自然可以当做看不到。轻轻别过这个话题后,皇帝转身背对池水,被凉风推着往歇息的便殿走去:“头一件就是袁绍,来时的这半个月,河北屡出‘祥瑞’,过些天,称制,就要改称帝了。”

“袁氏竖子,徒逞武力,殊不知祸在萧墙。”贾诩跟在后面说道:“正如更始、建始,不过声势大罢了。”

“我也是这个意思,所以任他折腾去。”皇帝也是不以为然的走入殿中,在铺好的席榻上坐下:“这些‘祥瑞’昭示的是谁,还犹未可知呢。”

众人不由得想起王莽篡汉时,那句有名的‘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安知非仆的典故其时未远,但碍于光武名讳,一时都没有出声。

“第二件事。”皇帝眼珠一转,视线投向一脸沉静的荀攸:“就是前将军,他近来因长子亡故而意志消沉,南征袁术,他可还能振奋?”</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