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1章 禅让的进程(八)(2 / 2)

作品:《革宋

和聪明人在一起,很多时候能让人觉得眼前一亮。不过聪明人在更多时候会让周围的人感觉绝望。郝仁对未来的黑暗很是不安,左思右想间,他突然想到了另外一件事。这下郝仁试探着问道:大帅,你不会是担心有人在赵嘉仁称帝的时候建议进攻宋国吧

你觉得得知宋国内乱的话,会没有人提出这个建议伯颜大帅还是一样的冷淡。

难道那时候我们还要归还一些土地

那也没用。伯颜大帅表示了反对。

郝仁感觉自己对这个度把握不住。如果在宋国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下表示善意的话,岂不是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么

我们到时候有两种选择。一种就是全力南下,所到之地彻底屠灭。让宋国再次北上之时没有足够人力。一种就是根本不插手,延长与宋国的和议年限。

啊郝仁被伯颜的战略选择给弄得不知所措。想也想不明白,郝仁只能自暴自弃的问:不知大帅想让我做什么

两天内,大元仿造出接近宋国火枪的消息就在大都传遍。然而工匠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奖赏。他们仿造出来的火枪经过测试,与大宋火枪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各种制作上的细节不论,阿合马表示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在价钱上。

朝堂上敌视阿合马的人很多,听到这位右丞相用一副比较平淡的语气讲了大元缺铁的现实问题之后,很多人的目光中的怨毒更甚。是要目光能够发挥腐蚀性的作用,大概阿合马就已经被融化成一滩液体。

之前阿合马力排众议,在的黄河以南的地区设置三千户铁户,每年可以多提供一百多万斤铁。大宋让黄河改道北上之后,大元就占据黄河以北,黄河以南全部被宋国占据。大元并不仅丢失了阿合马新开发的产铁地,加上原本就在黄河以南的产铁地,大元每年生铁产量减少两百多万斤,铁价随之飙升。

在众人沉默中,忽必烈大汗问道:现在一支火枪耗费几何

大概五贯。阿合马答道。

大元的中统元宝交钞一贯兑换一两,若是以大宋的白银与铜钱的兑换比例,大概能兑换15贯铜钱。理论上一百万贯中统元宝交钞可以造二十万支火枪,然而却做不到。大元在汉地税收满打满算也没有一百万贯,而且这些税收要支应整个大元朝廷的开销。

果然。京兆尹廉希宪马上就出来表示反对,陛下,现在一名官吏每个月收入还没有五贯。现在各地都在任用官吏,国家并无财力造太多。

忽必烈不爽的看了廉希宪一眼。这话他当然知道,前一段时间巴斯巴国师还向忽必烈要五万贯交钞,用来修建寺庙,举办法会。忽必烈很罕见的拒绝了。如果是以前,至少是在黄河战役之前,忽必烈还是能很痛快的拿出这笔钱的。让忽必烈没有如以前那样豪迈的理由自然是缺钱。大元国库里面曾经装满从宋国掠夺而来的种种战利品,堆满了宋国降臣降将们贡献的大笔金银铜钱丝绸布匹,那时候所有人都在歌颂忽必烈皇帝的仁德与慷慨。不知何时,国库渐渐空了。空到连巴斯巴国师的申请都没办法满足的地步。

想到这里,忽必烈扭头看向左丞相伯颜,让大元国库充实的大功臣就是伯颜大帅。他不仅击败了宋国,掠夺了整个江南。还勒令在宋地的降臣降将为忽必烈贺寿,给忽必烈带来了想都没办法想象的财富。

伯颜,火枪之事你怎么想忽必烈问。

臣以为,模仿宋国的路数是错的。伯颜答道。

这回答在大元朝廷上极少有人这么讲,便是有人讲了,也提不出进一步的建议。所以众人都屏息凝神的听。

熟铁虽然贵,大元却也不是拿不出这些熟铁。不过是多调拨些便好。臣问过那些工匠,他们一个人一个月最多能够生产一支火枪。火器局现在不过六百多人,这些人还有很多别的事情要做。便是他们都做火枪,一年也不过是三千多支。陛下应当记得我们在滑县见过的宋军人数。

忽必烈听到最后,原本就细长的眼睛更是变成如细线一般。滑县之战是大元皇帝永生难忘的场景。长宽各十几里的战场上硝烟弥漫,宋军虽然也有许多长枪手,数量更多的则是火枪手。那是超过五万的火枪,与五万杆火枪一比,三千多支火枪不过是微乎其微的数量。想对抗五万宋军火枪手,大元也得至少有数量与质量差不多的火枪吧。按照现在的产量,蒙古得积攒十几年才行。

郝仁心中对大元左丞相的清晰思路佩服的五体投地。之前伯颜希望郝仁在战与和的选择中支持和平。郝仁当时还觉得以蒙古的传统,不得不停战是可以的。成吉思汗就说过,在我的力量还不足的时候,我就得忍让,违心的忍让然而在力量对比并不处于劣势的时候,成吉思汗的态度就走向其他方向,天下地土宽广,河水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征服邦国。

所以从根本上让蒙古人追求和平是不可能的。虽然对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这句话非常不满意,可郝仁私下想起这句话,也不得不承认说的很有道理。当然了,郝仁弄不明白为何能说出这句话的司马光在实践上却是个割地赔款的投降派。

现在听了伯颜大帅对于火器数量的比较,郝仁觉得主战派总得想想之后再做发言。

主战派有没有去想,这个不好讲。忽必烈大汗追问道:伯颜,我们不模仿宋国火器,那该如何

伯颜答道:陛下,臣想问一事。我们不模仿宋国火器,而我们要不要模仿宋国以火器为诸军兵器的路数

这个问题之前没有人提出来过。郝仁听了之后大有振聋发聩的感觉。蒙古模仿宋国的火炮与火枪,目的是打胜仗。要是宋人是拿了修脚刀打赢战争,蒙古也会去仿制修脚刀。现在伯颜提出的是蒙古军队武器体系的问题,甚至不用伯颜大帅继续讲,郝仁自己都能想出各种问题。

譬如要不要骑兵譬如要不要骑射如果蒙古也走火器路线,那么蒙古的军队组织就要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问题在何处忽必烈倒是显得有些迷惑。

我等缺乏硫磺,缺乏硝石,也缺铁。我们打探的结果,宋国这些年是从倭国琉球还有东边的很多盛产硫磺的岛上获取硫磺。他们自己大量沤硝,产铁甚多。宋国火器强悍,是因为他们一早就这么安排的。大元若是只想模仿几件火器,然后与宋国争锋,那一定比不过。想比过宋国大,大元就得模仿宋国火器建军的路子。

伯颜基本被认为是少言寡语的类型。此时长篇大论,却将事情说得更加透彻。只是此事牵扯太深太广,包括忽必烈在内的所有人都一言不发。

打破沉默的是侍卫长王东陆,这位老侍卫快步走进金殿,将一封书信交给忽必烈。忽必烈打开一看,神色更加阴沉起来。众人也不敢问,却听忽必烈开口说道:赵嘉仁称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