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零七章 势(2 / 2)

作品:《乱世栋梁

而苻坚宽待的降将姚苌,也起了心思。

慕容垂后来复燕成功,而苻坚死在姚苌手中,姚苌随后建立另一个秦国,是为“后秦”。

可以说,苻坚善待降将、亡国宗室的行为,在道德上是很“高尚”的,但结局,却是很悲惨的。

给人一种“好人没好报”的感觉,所以在其之后,没有人会对降将和亡国宗室予以信任,该杀就杀,斩草除根最省事。

现在,李笠也来这一出,会不会“好人没好报”?

有可能,但忘恩负义的那些人,不太可能是梁、齐、周的遗族,而很可能是国内官场里的一些政治派系/“山头”。

譬如,秉承萧梁湘东王(萧绎)一系的王琳,毕竟王琳是萧绎的便宜小舅子,其几个外甥在鄱阳过得好好的。

将来若有人浑水摸鱼要“复梁”,王琳的可能最大。

还有曾为湘东王故吏的王僧辩一系,但王僧辩代表着荆襄豪强的利益,其女婿杜龛,就是荆襄豪族代表。

这些人既然能在过去抛弃萧梁,将来抛弃李楚也不会有什么心理负担。

这两座“山头”,代表着故梁的“前朝余孽”,现在虽然臣服新朝,却只是臣服于李笠个人。

如果将来新君镇不住,这两座“山头”,浑水摸鱼不是不可能。

至于起于岭表的陈霸先一系,成员多为边地豪强,不为建康“上流阶层”看重。

随着陈霸先的去世、李笠对诸将的任用,这一派系已经不成气候,但是“少主”陈昌还在,若李氏皇族无法镇住局面,这些人会不会把陈昌立起来呢?

此外,还有利益受损的侨姓士族,还有故齐文武,以及利益同样受损的河北士族。

这些利益群体或“山头”,如今看起来老实,无非是楚国如日中天,大势已成。

可一旦出了淝水之战的那种大惨败,导致皇帝直属的军事力量受到严重损失,动摇国本(李笠建国的资本是军队),那可就会“人心思变”。

所以,灭齐时,李笠亲自“带队”,并让各派系将领可劲刷军功,算作是这些故梁官员在新朝的前途保障。

但灭周,必须得李笠的嫡系来办。

而且,宗室和皇子,必须有份。

李笠安排梁森取益州,是加强元从故旧的地位;让侄子李昕取梁州,是给宗室“加分”。

取关中这最重要的事情,得是皇子来。

却绝对不能输,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楚国(李家)的势。

那么,不管今年还是明年发兵攻周,该由哪位皇子来挂帅呢?

是嫡次子,还是,庶长子?

毕竟,立下如此大功的皇子,声望必然大涨,理论上会对皇太子的地位构成威胁。

这个问题,李笠不可能和皇太子商量,也不好找大臣议论,只能自己拿主意。

毕竟,皇太子(未来新君)的“势”,也不能受影响。

。。。。。。

下午,李笠拿着“作业”,和儿子李旿讨论历史:前秦国君苻坚的败亡。

后世闻名的淝水之战,是苻坚的命运转折点,在此之前,苻坚的“势”如日中天,在此之后,日薄西山。

苻坚宽待降将、亡国宗室,为何被人恩将仇报,为什么突然就“众叛亲离”,为何会“好人没好报”?

李旿对此作了回答,以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李笠看过之后,觉得儿子的分析不错。

李旿的看法:一,苻坚的根基不稳,甚至被本族(氐族)贵族抵制。

首先,苻坚是靠政变得的皇位,这就导致本族贵族中反对者不少。

其次,苻坚任用名臣王猛,进行各项改革,明显损害了贵族们的利益。

二,由于原因一,苻坚便引入外族降将姚苌(姚苌为羌人)等,亡国宗室(燕国慕容氏),掣肘本族贵族。

并故意把本族贵族外放地方,名为镇守要地,其实就是避免这帮贵族聚集京城搞事。

三,同样因为根基不稳,所以苻坚急需建功立业,来提升自己的威望,加强皇权。

灭晋国,统一天下,这样的声望,是最高的。

与此同时,若打下江南,可以把江南的土地以及百姓,分给那些心怀不满的贵族,安抚人心。

所以,苻坚必须御驾亲征,攻打晋国,维持国内的政治平衡,谁也拦不住。

赢了,他的“势”就彻底成了,接下来,就能从容布局,化解国内各种矛盾。

但是,淝水一战,秦军惨败,苻坚的“势”断了,那就必然落得“墙倒众人推”的结局。

因为房内只有父子二人,所以李旿把话说开:他认为父亲的境地,或者说李家的境地,和苻坚类似。

父亲以微末出身(鱼梁吏),挟常胜不败之师,扫平反对者,受梁禅,建国称帝,其实是不受士族待见的。

加上楚国检寺、检地、检籍,取消了士族乃至许多庄园主的特别待遇,这些人心中的不满必然很大。

而那些故梁官员、新朝大臣,要说对楚国的忠心,恐怕没多少,无非是慑于开国皇帝的“势”罢了。

所以,楚国开国以来,不断软硬兼施,来压服、收买人心。

通过不断地战争,获取新的土地和人口,来收买各派系文武官员。

开边贸、海贸,收买边地、沿海豪族。

又行科举,收买庶族人心。

一切看来,都很顺利,但全都建立在开国皇帝的“势”之上,那就是常胜不败,嫡系军队实力强劲。

这样的“势”要保持下去,必须得有“统一天下”来支持,一如苻坚需要灭晋、统一天下那样。

却绝对不能出现“淝水之战”的惨败结局,否则就是弄巧成拙,搞砸了。

只有做到这一点,出身微寒的楚国皇帝,才能拥有别人不可对抗的“势”。

但是,这样的“势”,将来能传给新君么?

若新君的“势”不行,压不住开国勋臣及其派系,怎么办?

高氏齐国的几个皇帝,即高家兄弟(不算高澄),为什么总是有一些疯狂的举动,譬如虐杀大臣?

李旿认为,大概是“势”压不住勋贵、文官,只能“另辟蹊径”。

不停地拿刀在人前挥舞,砍人,自残,嚷嚷“我疯起来连自己都怕,你们怕不怕”,以此压制晋阳武勋、邺城朝士?

所以,李旿“超纲作答”,认为不仅父亲需要“势”,兄长(皇太子)也需要“势”。

但是,由皇太子挂帅伐周,是不可行的。

皇太子是储君,靠的是大义名分而不是立军功来即位。

若带兵出征,胜,地位微妙(皇帝和皇太子之间的平衡,自古就是个很微妙但尖锐的问题,李旿没敢深入说)。

败,声望大损,地位堪忧,所以不能出征。

若其他皇子挂帅,胜,对皇太子无形中形成威胁,还会分其“势”。

这一番剖析,让李笠对儿子刮目相看:儿子进步很大呀!

“你有何建议?”李笠问,李旿闻言有些犹豫。

他倒是想了应对之策,但是...

母亲千叮咛万嘱咐,父亲在时,他和弟弟必然平安,若父亲不在了,嫡兄即位后,一念,就能定他兄弟全家生死。

现在若得罪嫡兄、得罪嫡母,日后,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孩儿,孩儿想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