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一千二十章 吾道南矣(谢greenyuxuan书友盟主)(2 / 2)

作品:《大明文魁

三位弟子揣摩林延潮话里的意思。

徐火勃道:“老师,弟子以为读书做官,就如同子路,冉有,公西华的志向,犹如如器也,然而圣人有言,君子不器。是要我们不要拘泥于器中,而寻乎于道。故而圣人赞许曾皙之言。”

林延潮闻言欣然点头,徐火勃的学问大有长进。

袁可立此刻已是定神,见徐火勃开口却道:“我却不完全赞同兴公所见,子路三子所言,乃刻意所求,刻意便有了偏执,不能求全,曾皙之言却是没有意在。真正的君子,应该是随物赋形,而不是削足适履,如此方是道在器中。”

袁可立,徐火勃所言可有道理,谁也不能服谁。二人不由看向林延潮。

林延潮道:“你们二人说的都对,可以相取其长。孔子曾评价子贡说,汝器也。后孔子又道,君子不器。那么圣人的意思,是在说子贡不是君子?”

“王阳明曾言天下有利根之人,钝根之人。利根之人,生知而行,学一而知百,这一点连颜回,明道(程颢)都不能做到。而天下芸芸众生,大多是钝根之人,困知勉行,学一知一。”

“孔子评子路三子,三子皆器,而曾皙则不器。器者之才卓然成章,非空言无实者可比,乃天下芸芸众生可期,故而若一百人就九十九人来问我取器,还是不器,吾答取器也,因为道在器中。然而若望龄问吾,吾则言不器!”

听了林延潮之言,陶望龄抬起头来,而徐火勃,袁可立看向陶望龄目光中则满是羡慕。

谁都可以听出,林延潮这话里对陶望龄深深之期许。

林延潮这话的意思,换了旁人问我要不要读书做官,或者是去事功,我都会回答,君子的学问不在事功中得来,如何得来?如何成器?

但唯独你,君子不器,去事功,形于器,反是束缚了你的才华。

这点与理学不同,理学主张就是君子不器,认为形而上唯之道,形而下唯之器。

这就是道在器先。理学将任何具体于实务的功夫,都认为是形而下学,真正的君子应该掌握是道,以道御器。

林延潮没有否则这一点,不是理学提出道在器先,他就提出器在道先,为了反对而反对,为了抬杠而抬杠没意思。

他主张是道在器中,大部分人都是凡夫俗子,去追求不器的境界,反而落为不成器,什么事都干不了,所以正确做法是在实践中掌握理论。

如孔子评价子贡,汝器也,这就是一句褒奖的话。

而君子不器,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人,是可以不在实务中追求理论,这就是生而知之。

庭院之中雨沫斜飞,林府上已是由远及近一盏一盏地点上了灯。

林延潮穿着燕服立于庭下,鬓间落了一些雨沫,衣襟微湿,让毫不在意与弟子们闲聊,这一幕就如同当年夫子问子路,冉有他们志向之时。

陶望龄念至君子不器时,一脸向往问道:“老师,世上真有生而知之的人吗?”

“百中无一,甚至万中无一,但不是没有,夫子,老子,阳明子就是。”

陶望龄若有所思,点点头向林延潮正色道:“非老师一番话,弟子无法明白自己心意。学生想向老师恳请明日就返回浙江老家。”

“哦?”林延潮问道,“不愿做官了?”

陶望龄道:“功名什么时候再考都不迟,但学问却不可一日拉下。弟子在老师身旁,下学,思辨的功夫自问不差,但不足以明道,而今弟子明白还缺了一个悟字。”

“若悟不了?”

陶望龄道:“那弟子就学漆雕开!”

林延潮颔道:“那你去吧!”

“是,弟子叩拜老师。”

陶望龄于林延潮重重的叩了三个头。

林延潮扶起陶望龄不舍地道:“官还是要做的,三年后再回这里。”

“是,老师。”

说完陶望龄告辞离去。

林延潮走到屋檐下看着陶望龄背影转入墙角,心中百感交集。

连与陶望龄一贯不和的袁可立也是有些伤感,而徐火勃更是默默拭泪道:“老师何处不能做学问,为何周望他要回浙江?”

“他回浙江不是全是为了作学问。”

“那是为何?”

林延潮道:“他此去‘道南’。”

道南之说,最早起于东汉,当时郑玄到马融出学习,郑玄学成要离开,马融感慨道:“郑生今去,吾道东矣。”

当时是道东,后来杨时拜程颢为师,为其高足,后来杨时学成南归,程颢目送杨时的背影,怀着复杂的心情对旁人道:“吾道南矣。”

万历十四年这一次会试。

虽说陶望龄,袁可立二人落榜,但是孙承宗取中会元,其余林学门人如袁宗道,于仕廉,侯执躬纷纷金榜题名。

此外林学经世致用的主张,第一次用在了科举取士上。

一时事功之学自林延潮被贬离京之后,再度在大江南北风靡起来。

当初事功之学由林延潮一人亲自教授,而今他去做官,不再亲自授徒,反由他的弟子传承其学,其学派分作了三支。

一支是礼部主事郭正域,他兼揉理学,事功学二者之长,其学淳淳,公卿延誉。

一支是孙承宗,朝堂上的致用派,并无学说传人,但林学门人对他无不佩服,特别是公安的袁宗道,以及他的兄弟二人深受其影响,后来著书立说,别树一帜,使事功之学在公安,湖广流传开来。

另一支就是陶望龄,林延潮为官,公务繁忙,就由陶望龄,徐火勃整理他的言录,并代为立说,与郭正域,孙承宗将林学与自己往日所学糅合不同,陶望龄跟随林延潮最久,被后世儒者认为得学最正。

陶望龄入浙江后,浙江士子闻名拜访。陶望龄讲学传授,无数读书人经他之口了解了何为事功,进而拜入他的门下。

故而三支之中,陶望龄门下学生最多,影响也是最大。

林学自此道南,宋亡六百年后,事功之学再兴于浙!

ps:感谢greenyuxuan书友成为本书第十位盟主,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