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红楼小丫鬟(全本)_分节阅读_66(2 / 2)

作品:《红楼小丫鬟(全本)

琳琅裹着一件杏红织金的猞猁狲大氅,罩着雪帽,站在路口往山上望去,只看到密密麻麻的人影在忙活着,不断扫雪开道,铲雪装车,运下山,人虽多,却有条不紊,一丝不乱。

苗青家的和毛大家的在家里蒸卷子烙饼,一出锅,就送来。

这边锅腔子上大锅里汤汁翻滚,依旧在继续熬着。

周边都是兵士家眷,见琳琅如此,都不约而同地送了馒头、卷子、包子来,十来家去他们家里帮忙和面烙饼,又有十来家在路口张罗,还有几家支了锅熬羊肉汤。

宁孺人因昨儿崴了脚,不能帮忙,便送了一口袋细面和一口袋玉米面来,扭头对在家带孩子的杨奶奶道:“你这媳妇,心善,想得也体贴。”

杨奶奶点头微笑。

宁孺人笑道:“从前他们也上山铲雪,怕雪塌下来,偏没人想过在山下支锅给他们熬汤喝,不过送一点子干粮便罢了。这牛肉汤虽贵,却也不过十几两银子,若有心,大伙儿凑一凑也得了,只是没人想过这一遭儿。”

杨奶奶道:“从入冬,我们家天天喝些牛肉汤,强筋健骨,还能驱寒,这一年来,因是常喝,我竟没再得过风寒,她便因此想到了也未可知。毕竟大海他们上山,半截身子泡在积雪里,冷得很。”

宁孺人奇道:“难道这牛肉汤还能让人不得风寒?”

杨奶奶道:“我见她熬汤的时候,放了几样能防风寒的药材。”

宁孺人忙问是哪几种,又道:“知道了,以后家常也做。大娘不知道,才入冬,我那小儿子便染了两次风寒,虚弱得很。”

杨奶奶说了琳琅熬牛肉汤的法子,宁孺人谨记在心,打算回去也这样熬。

可巧琳琅已经回来了,静静听完,笑道:“这汤寻常喝也罢了,只是得问问大夫再做。”

宁孺人笑道:“你也太多心了,难道我还疑心你害人不成?”话虽如此,到底记下来了。

因人多势众,忙活了一整天,及至傍晚,便把山上的雪弄得差不多了,运到山脚下的水池子里,山上露出松柏一点苍翠之色,映着西山落日如血,端的好看异常。

等杨海归家,收拾好锅灶东西,已是夜深了。

琳琅一面拿着衣裳给他换,一面道:“这靴子还是我用鹿皮做的呢,竟也湿透了。”

去了一点心事,杨海笑道:“山上积雪深得很,一脚下去,就没过靴子口了,幸亏把靴子口扎得紧紧的,不然只怕靴子里能倒出冰水来。”

琳琅闻言,不禁莞尔。

因夫妻两个都累了一天,一宿无话。

又过了几日,刚进十一月,庄夫人忽然下了帖子来,说家里的梅花开了,请她赏梅。

杨奶奶忙笑道:“你去罢,虎哥儿我在家看着。”

琳琅犹豫道:“这一去,怕得二三日,虎哥儿在家吃不到奶,可如何?”

杨奶奶也心疼重孙子,一时无措,不由得看向杨海。

杨海笑道:“我们一家都去城里玉菡处住几日罢!”

杨奶奶和琳琅不约而同地道:“你这个月有假?”

杨海笑着点头,道:“一年一个月,我这个月得了,下个月便不得,不过横竖一家都在大营里,便是没假,也日日能回来。”

杨奶奶和琳琅倒也欢喜,琳琅遂回了帖子。

只是帖子刚回,杨奶奶便道:“你们两口子去住罢,我在家里不去了。”

夫妻俩忙道:“这是为何?”

杨奶奶笑吟吟地道:“大海又不是不能带孩子,你们父子两个正该亲香亲香。我在家看家,你们只管去,也不过三五日就回来了,还能久住不成?”

杨海和琳琅百般劝慰不得,只得收拾东西,于次日出营进城。

杨奶奶又叫翠儿和二妞跟去。

这两个丫头跟了他们一年,琳琅更知晓大户人家的规矩,故一年下来,已经教得她们似模似样了。琳琅推辞不得,只得带去。

作者有话要说:好吧,琳琅开始应酬了哟!

第67章 067章:过贾府偶闻金玉缘

琳琅一家出门这日,可喜天气晴朗,琳琅怀里抱着虎哥儿,裹得严严实实,一点儿风吹不到,地上虽有积雪融化,行走艰难,但转上官道,马车便平稳起来。

杨海夫妻坐一辆,两个小丫头在后头坐一辆。

驾车的是苗青和毛大。

蒋玉菡正在家里盘算做什么生意好,闻得姐姐一家忽至,喜得忙迎了进去,俱到了琳琅往日所方落座,走到琳琅身边,看着襁褓里正睁着眼睛的小外甥,不禁笑道:“这是我的大外甥,除了满月见了一回,总得有一两个月没见了,倒长胖了。”

琳琅笑道:“除了那一回,你去过几次?”

蒋玉菡嘻嘻一笑。

琳琅指着来时带的匣子,道:“你不要做生意?那里头有三百两金子,给你做本钱。你的银子里,只许动一半,下剩的我添上,随你折腾。”

蒋玉菡忙道:“我的本钱已经足够,哪里要用姐姐的?”

琳琅瞅了他一眼,笑道:“我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