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八百二十四章 夏部堂索钱(1 / 2)

作品:《大明春色

</br>初秋的大明京师依旧炎热。人们站在大江江边,吹着从江面来的风,总算感受到了些许的凉意。

大理寺卿高贤宁带着一干人等,正在龙江港码头,等着一艘大船上的箱子陆续搬运下来。人们从铺满棉花的箱子里,小心翼翼地、抬出了六只革新过的六轮沙漏。而码头上,原本已经放着两只沙漏了。

这艘大船,之前也是从龙江港出发,沿着大江航行到四川布政使司,接着循沱江北上,在资州举行了日影视察随后原路航行,返回京师。

高贤宁上前视察时,却发现、那六只沙漏的刻度全纷歧样与放置在龙江港的两只沙漏相比,也无一相同。

他的脸上,马上露出了失望的神情。此情此景,已无须再询问日影视察的效果视察的时辰,既无法同步,效果也就毫无意义了。

高贤宁主持的试验,在京师士林曾引为逸闻,如今怕只剩下笑谈。

这种事,似乎也进入了锦衣卫的密查规模。因为第二天、高贤宁去东暖阁面圣时,天子朱高煦还主动慰藉了他几句。

朱高煦头也不抬地说道:“许多事情无关要领,纯粹是技术的问题,眼下实在难以找到精准的计时技术。高寺卿不必太过执着,留着当成一家之言便可。下次船队下西洋,朕叫出使的太监、在阿拉伯地域找找传言中的欧氏几何原本再配合钦天监的天文视察,看能不能用此外法子验证。”

他一边说着话,一边仍然在“噼里啪啦”地打着手下的算盘,然后在纸上写写画画。

局势有点滑稽。原来是带兵接触的魁梧天子,这时候在那里一本正经地捣鼓算盘,仿若酿成了一个掌柜似的。

高贤宁一本正经地作揖道:“圣上言之有理。”

过了一会儿,夏元吉、齐泰、茹瑺、蹇义、宋礼等一干文臣也陆续到来了,大伙儿一起向御案后面的天子行大礼。

“平身。”朱高煦放下了算盘和毛笔,抬手说道。

他接着便在眼前的纸张上瞧了一番,径直道,“外城南方的铸币厂,在铜料、炼炭焦煤等原料富足,诸项事宜准备充实之下,日夜开工,年产钱币约一亿枚。另外秦淮河上有两处、太平府马鞍山尚有两处铸币厂在建。未来每年铸币可达五亿枚。

第一铸币厂开工以来,十个月铸造的一文、五文、十文三种铜钱,价值只有八万贯依照新钱倍于旧钱的订价,也只价值十六万贯。这点钱币,对于我大明的总体财富来看,不外是杯水车薪。铸造银钱势在必行。”

夏元吉抱拳道:“臣请奏,宝钞库央行客栈既已有八万贯新铜钱,不如尽快交给户部行用库。”

朱高煦道:“夏部堂的奏章,朕已经收到了,未作批复,正是今日要商议的事宜。朕当初设立央行这个衙门时,便已明确,央行是管钱币的、不是管铸币的。夏部堂与宋提举,也没有任何上下直属关系。”

夏元吉道:“一字之差,确有差异。然军费由户部调拨,今年国库很是拮据八万新钱,可抵十六万贯旧钱用,亦能稍减户部燃眉之急。”

朱高煦看了夏元吉一眼,又笃志看纸上的工具,“银钱一枚,价值现在约为新铜钱一文的六十倍。未来五大铸币厂同时开工,每年可以铸币千万贯计,完全能满足钱币刊行的需要。

可是这些钱,如果一直这样、无限度地交付户部使用,市面流通的钱币太多,效果即是钱币恶性贬值。这不是朕设立央行的目的。

钱币的贬值速度、也即是通货膨胀,应该与全国市面上的货物财富总量相关,保持一定的关系。既不能让钱币流通不够,也不能通胀得太快。”

朱高煦沉吟片晌,又道:“一般情况下,央行与户部是相互独立的衙门。户部的收入,主要应该泉源于税赋,而不是直接从铸币厂索要。夏部堂若实在缺钱,可以向朝廷提交陈诉,然后从央行乞贷。

近几年乞贷用蓝字,不用送还,乃因新钱刚流通到市面,需要一定数量满足市场所需。但往后户部乞贷,必须用赤字纪录在案,并用钱粮收入送还。

朝廷直接用政令津贴户部的情况,应该在特殊时候。好比某个地方发生了天灾,朝廷应该用增币通胀的方式、对其举行津贴。并非简朴的赈济,而是用国库的钱雇佣当地灾民,修建水利、蹊径设施。

为了统一税赋的权力,朕将下诏,户部有权统摄全国各地的所有税收市舶提举司,也将划归户部直属。你们得自己想措施,从海贸关税、各地钱粮开销中开源节约。”

夏元吉听罢,只得说道:“圣上既已定下规则,臣回衙后便上奏章请旨,蓝字签押,借用宝钞库央行客栈钱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