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节(2 / 2)

作品:《股色股香

和他爸一样,王晓野也爱赌,也在14岁那年开始离家。那年为了高考,他进了县城的中学,逃离了子弟学校的混世氛围,这是他第一次赌;高考前几个月他突然决定放弃高考,因为他认为自己必须从理科转为文科才有前途,这是第二次赌;后来他独辟蹊径地找到一个乡下中学补习文科。这是第三次赌,结果那年他考上北京外语学院。

第四次赌是在大学毕业那年,在进出口公司的实习让王晓野初尝了充满了压抑的国企滋味。他那时很绝望,明知迟早会被阉掉却依旧平静地在国企度日,这需要一种更大的定力啊#蝴想逃于是他选择了留校,因为学校是大家避之不及的老窝。大学里的出国机会虽不如外贸公司和部机关多,但万一有则多是学习机会,出国后没人管,还可以拿个文凭。此外在大学不用坐班,这都对王晓野极具诱惑但这无疑又是一场豪赌:天知道出国学习的机会哪一年才轮到他

果然,留校之后,不可预料之事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没轮上出国,反而先要去讲师团,于是在领导的鼓励和劝诱下,他到江西的一个山村里当了一年中学英文教师。他和北大毕业的张北凌就在此结缘。

他俩教书的地方叫金山乡,地处湘赣交界的山区,是个出传奇人物的地方,样板戏杜鹃山的背景就在这附近的安源煤矿,刘少奇早年在此搞工运。而中共早期的另一个领导人张国涛的老家就在这金山乡,紧挨着它的湖南浏阳则是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的故乡。

王晓野讲课时从不漏掉任何机会煽动学生们出去流浪,他说无论以读书、打工还是要饭的方式出去闯荡,都比在温暖的家里呆着伟大理由是:在家有父母照顾,有亲戚、朋友等温暖的社会关系,生活相对舒适、方便,人生的风险更小,所以人的堕落就更快,因此只有出去闯荡的人生才更可能升华#蝴的煽动很有激情,有点像列宁,做结论时斩钉截铁:不幻想、不走出去,总之不冒险,就是堕落而流浪就是冒险的基础课,是浪漫的开始是打破禁锢,开放心胸,追求自由的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形式。这就是王晓野的“流浪理论”。他的论述还常常延伸:哥伦布不远航就不会发现新大6,欧洲人不流浪到美洲就不会有美国,中国人不流浪就不会有华侨当年红军秋收起义时路过浏阳,耀邦同志的年龄跟现在的初中生差不多,反正在家闲着也是闲着,“人挪活,树挪死”,于是扛着根红缨枪就跟着起义队伍走了,一不小心变成了中共中央总书记。

他自己身体力行地实践流浪的人生。在江西农村的教书一结束,他果然就浪到了西藏,一不留神进入了古朴、雄浑的大自然和神秘、奇妙的精神世界。他甚至理了个光头,晒黑的皮肤令他像个朝圣的喇嘛。后来流浪和豪赌继续,他从西藏到了纽约,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了银行家,昔日在荒原上游荡,现在却突然在金钱世界里漫游。

但他很快发银行家也不过是人生漫游的一种方式,一种面具。漫游的路径不取决于面具,而在乎一念#烘年龄的增长,他的宿命论色彩越来越浓。他认定每人的生命有一条天定的轨迹。听起来人仿佛成了命运操纵的木偶,但王晓野却一直在积极行动#蝴的理论是:命运固然存在,但你看不见命运的轨迹,此乃天机,不可泄漏,不过你可以靠一生的行动去完成这条轨迹。人投胎入世,就是来寻找这条神秘轨迹的一场游戏,亦即从绝对世界来到这相对世界,用思维、语言和行动来定义:我是谁

他还渐渐发现,命运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创造。<b>:<b></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