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七百七十四章:背锅侠(1 / 2)

作品:《抗日之铁血使命

看着马德胜带着一脸的疑惑离开之后,李国耀笑着摇了摇头!</p>

他知道马德胜心里还有疑问,但是他却不打算解释什么!</p>

其实以马德胜的聪明课肯定也能看得出来,他这样做应该不全是嘴上说的那样,是为了帮于学忠。</p>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的,李国耀之所以让于学忠出兵临沂,固然是有帮于学忠和苏鲁战区扬名立万的意思,但更重要的是李国耀需要一个顶缸的人。</p>

正如李国耀刚才说的那样,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下,不管是山东游击总队还是于学忠所部,想要站稳脚跟并有所发展,唯一的办法就是打仗,打胜仗。</p>

老蒋对于东北军的忌惮是有目共睹的,抗战爆发前老蒋便在计划肢解东北军,抗战爆发后更是将东北军所剩的六个军全部分割使用,尤其是备受少帅看中的于学忠所部和吴克仁所部,都被上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p>

吴克仁的67军从华北打到华中,最终折戟松江城,几乎以全军覆没的悲壮成为了牺牲品。</p>

而于学忠所部同样差点重蹈覆辙,只不过于学忠手段更高明一些,他不与老蒋正面冲突,而是将全部精力放在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身上。</p>

尤其是进入1938年以来,于学忠所部更是被第五战区当成了绝对的主力来使用。</p>

1938年1月于学忠的51军受命坚守淮河。战前,部下像往常那样请示于学忠:“拼不拼?”</p>

于学忠说:“现在打日军不拼还行?不拼还能对得起中国人吗?在中国还能站得住吗?”</p>

在得知重要阵地贾家埠是由他的叔伯兄弟于学道防守后,虽然兄弟两人关系密切,在军队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但是上了战场,面对民族仇敌,于学忠却在电话中对师长牟中珩说:“你告诉于学道,夺不回阵地,我连他一起枪毙。”</p>

这句话在部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官兵的士气。在这次战斗中,于学道虽然身负重伤,却仍然坚守阵地,英勇杀敌。</p>

于学忠以两个师的兵力约25000人,死守小蚌埠,血战临淮关,顶住日寇3个师团共计4万人的疯狂进攻。</p>

副军长韩博文对于学忠说:“你是集团军总司令,不必守在前线。”</p>

于学忠回答:“我在阵地在,可以激励士气!”</p>

在连续8天的防守中,51军伤亡7000人,但他们守住了淮河,日军的伤亡达9000人以上。</p>

淮河一战,使于学忠和他的51军声威大震,当时的中外媒体都称51军为“血肉长城”,于学忠则被誉为“伟大的将军”。</p>

在国民党一级上将中,只有于学忠在抗日前线负过4次重伤,这也为他赢得了全国军民的尊重,日军对他既恨之入骨,又畏之如虎。</p>

台儿庄战役时,于学忠奉命率疲劳之师增援台儿庄,任中央兵团副总指挥,在率部智取韩庄、坚守防线、争夺贾家埠、血战禹王山战斗中再立战功。</p>

徐州撤退时,于学忠任鲁南兵团副总指挥,率部负责殿后。战区的要求是坚持到5月20日,51军没有提前一分钟撤退。</p>

一直坚守到20日晚8时,于学忠才率部开始撤离,这时所有道路都被封锁,于学忠部曾被敌切成数段,分割包围。</p>

之后,部队分散,自选路线,分别向确山、信阳集中待命,在河南明港又奇迹般地陆续集结。</p>

由淮河出发时全军近20000人,回来仍有15000人,除牺牲者之外,没有擅离一人,甚至还有其他部队的官兵慕名前来投靠。</p>

此后,于学忠又率领部队参加了武汉保卫战。</p>

武汉保卫战是抗战以来战线最长、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会战。国民党军队分左、中、右3个兵团,于学忠任左翼兵团副总司令、代总司令,指挥2个集团军、2个军团暨6个军13个师和一些直属部队参战,在大别山北麓打得非常坚决。</p>

正是因为这赫赫战功,才使得老蒋不得不对于学忠以及他麾下的那支铁血部队另眼相看。看书阁 <a href="http://www.kenshuge.org&lt;/p&gt;" target="_blank">www.kenshuge.org&lt;/p&g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