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七百六十三章:藏兵于民(2 / 2)

作品:《抗日之铁血使命

因此虽然宋朝的军队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战斗力却下降了。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宋军往往处于劣势,只能继续增加军队数量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宋朝就这样陷入了这个越弱越增、越增越弱的恶性循环。</p>

宋朝初期的主力在河北方向对抗辽国,从宋朝建立以后的40多年里,宋军与辽军展开了反复的较量。双方势均力敌,一直处于对峙状态。</p>

但在1004年澶渊之盟以后,宋朝与辽国达成了和谈,此后的宋辽两国没有发生战争,戴白之人不识兵革。和谈在给两国带了和平的同时,也是两国军队的战斗力都迅速下降。</p>

在此后的30年内,宋朝河北各路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下滑,最终成为毫不知兵的花架子。</p>

此外军队的数量也实在是名不副实,在宋朝建立之初的军队数量都是实属,但随着政治的糜烂,宋朝军队的编制出现了名不副实的情况,也就是俗称的“吃空额”。到了宋徽宗这个“天才皇帝”在位时期,宋朝军队的腐败已经无可附加。</p>

眼下山东游击总队所面临的问题其实和大宋朝末期的情况也差不多,由于和日军连续几次死磕,使的大量的精锐阵亡,而新招募的士兵都是没有经过怎么训练的新瓜蛋子,在这些新兵没有完成新兵训练之前,他们三个人都未必是原来那些百战老兵一人的对手。</p>

当这样的状态发生量化后,战斗力的差距非常的明显。</p>

好在对于这事儿李国耀心里早有准备,每一次部队扩编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无须担心,只要安心训练,等这些新兵蛋子训练的差不多,然后带着他们在战场上打一仗就可以放手让他们作战了。</p>

要是想要快速让这些新兵成长,还可以让他们以战代练,虽说伤亡要大一些,但是训练出来的士兵战斗力更强,也更具攻击性。</p>

不过部队刚刚经历过大战,急需要休整,所以李国耀并没有命令部队出击。</p>

但是李国耀没有想到的是,他没有行动,反倒是小鬼子主动来招惹他们了。</p>

6月26日夜,一队身穿日军军装的骑兵悄悄从山亭县城摸了出来,虽后直奔几十公里外熊耳山区的一个村庄。</p>

村庄位于熊耳山区西北部,叫李庄,是一个人口只有三百多人的小村子。</p>

由于这里靠近熊耳山区,所以之前日军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小型据点,但后来这里被李国耀所部攻占之后,据点就被国军给拔掉了。</p>

此后山东游击总队一纵的一支小部队进驻了这里,一方面暗中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监视山亭城里日伪军的动向。</p>

而像这样的小部队在山东游击总队里面很常见,几乎稍大一点的村庄都会有国军小部队驻扎,大一点的村庄可能驻扎有两三百人,小一点的村庄或许只会驻扎十几人。</p>

李国耀这是借鉴了桂军藏兵于民的策略,桂军是民国时期各地方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虽然是一支地方部队,但是却参加了国军正面战场几乎全部的战役,之所以能成为人人交口称赞的铁军,这和桂军大佬李长官的带兵思想有很大的关系。</p>

一是主政广西的李长官非常重视武备,二是因为桂军装备较好,甚至超过中央军,三是桂军纪律好,得到民众支持多,因而士气高。</p>

抗战前,李长官就以“藏兵于民”的方式加强备战。士兵入伍两年后返乡,招募新兵进行训练,循环往复,使得常备军虽少,但经过军训的退伍在乡老兵多。</p>

应抗战需要招募士兵时,受过军训的老兵一经入伍,即可形成战斗力。桂军武器大多购自德国,士兵一律佩戴捷克式钢盔。</p>

如此种种,才造就了桂军强大的战斗力!</p>

眼下山东游击总队有了自己的地盘,李国耀自然不会浪费,他也要学习这种藏兵于民的策略,但是他却没有想到因此给根据地的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p>

喜欢抗日之铁血使命请大家收藏:()抗日之铁血使命更新速度最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