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外记 四十六 西北守神人(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马隆好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只有敌人。马隆感觉自己像一个进入狼窝的猎人,走到哪里,敌人就跟到哪里。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稍有不慎、全军覆灭。

可是马隆不怕,因为他有的不只是决心,还有信心。

下面出场的,是马隆一手设计的、西晋最为先进的活动式陆路战斗堡垒、坦克的最原始雏形——扁箱车。

扁箱车,是一种底盘比较狭窄的战车,它的底盘形状是马隆按照八阵图来设计的,由于底盘较窄,可以很容易的在狭窄的羊肠小道上行走,受地形影响很小。在底盘上面,安装了木屋。如果遇到敌人,马隆就带领特种兵们钻进扁箱车,疯狂的从炮眼(严格的说,应该是箭眼)里往外射箭。起义军伤不了躲在木屋里的马隆士兵,但是马隆挑选出来的大力士加神箭手却可以像打活靶一样向起义军自由射击,起义军成批成批的成了刺猬,马隆这里却基本上没什么伤亡。

再厉害的士兵也要休息。马隆走到开阔地带的时候,如果遇到敌人进攻或者晚上偷袭,就让弟兄们把扁箱车围成一圈儿,在车的外围插上削的尖尖的鹿角,马上就形成一个坚固的营地。起义军想尽办法,也冲不透这种由奇怪的车组成的堡垒,只能急得发狂。

《晋书》还有一则不太靠谱的记载,说马隆在碰到敌人的时候,除了钻进扁箱车,还在道路两旁堆上磁铁。当时军人穿的盔甲都是铁做的,所以起义军只要一靠近马隆,就立刻被贴到磁铁上不能动弹,想跑都跑不了,只能成为马隆部队的固定活靶,马隆的手下穿的都是犀牛皮做成的皮甲,来去自如,一点儿也不受磁铁的影响。起义军不明白马隆的人为什么就不怕那个能吸人的大铁块,十分恐怖,私底下把马隆部队的战斗力传得越来越离谱,好像这伙人都是神兵天将似的,马隆的威名,也在大西北随风传荡。

马隆利用磁铁这个事情,现在未经证实,如果属实,马隆恐怕就成了中国第一个把磁铁引入战争的科技战大师了。

就这样,马隆率领这支让起义军打也打不着、偷袭也偷袭不了、又恨又怕的扁箱车加神射手军,在11月,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凉州省会武威附近的温水。秃发树机能率领主力军队挡住了马隆,准备决一死战。结果被马隆打的找不着北,只好放弃了武威。马隆继续挺进,终于进入了被起义军控制了将近一年的武威,在已经确实控制住城池之后,马隆赶快派使者,去向司马炎报告这个大好消息。

自从马隆西去之后,已经将近一年音讯全无,朝廷里更是小道儿消息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最八卦的消息就是马隆早已经全军覆灭了。身在大西北的马隆并不知道,就在这个月,司马炎已经发动了几乎全国各路军队都参与了的灭吴战争,这段时间,这位皇帝的主要精力已经全部投入到了灭吴上面,大西北和马隆,他已经快要忘记了。

公元279年11月的一天深夜,西晋首都洛阳皇宫。

这是个安静的夜晚,皇宫里连猫叫都很没有。突然,司马炎的屋外传来了近侍的喊声:“陛下,马隆的使者到了!”

什么?马隆?司马炎一下子醒了!不是做梦吧!真的是马隆!?马隆没死啊!?司马炎一个骨碌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连夜召见了马隆派来的使者,询问了马隆在将近一年里的日夜厮杀,这一千多里地的漫漫征程。

司马炎感慨万千,整整一夜,他都在聚精会神的听着使者的讲述,没有丝毫困意。他知道,使者虽然讲得像故事一样精彩,可是这个故事却是真真实实的,是马隆和他的士兵,用鲜血和生命编织的。司马炎现在可以自豪的宣布,我们赢了,凉州又回来了。

第二天天刚亮,司马炎就召集文武大臣,向他们宣告了马隆传来的捷报,十分欣慰的对他们说:“假如听从了诸位的意见,今天就没有凉州(甘肃)了。”在大臣们的一片惊叹声中,司马炎下令,授予马隆一级少将军衔——宣威将军,赐给马隆皇帝三级符节——假节,让他代表中央政府,全权管理凉州事务,而他手下的特种兵们,也都按照军功被授予了相应的官职、爵位。

而马隆这边,自从到了武威之后,就马上和民族起义军中的各个部落进行联系,积极的弥补和少数民族部落之间的裂痕,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在马隆收复武威的当月,和民族起义军首领秃发树机能同属鲜卑部落的首领猝跋韩和且万能,就率领一万多顶帐篷的族人离开了起义军,归顺了马隆。不久,马隆又和羌族首领没骨能达成和解,并联合没骨能,找到了秃发树机能的主力,在一场并不太激烈的战斗以后,秃发树机能兵败被杀。大西北少数民族起义军失去了领袖人物,顿时土崩瓦解,纷纷向马隆投降,不愿投降的,也都各自逃生去了。持续十年之久的秃发树机能动乱,至此终于结束了。

马隆终于成为了西晋的一代名将,为了回报他的功劳,司马炎再次对他和手下加官进爵。从此,马隆继续驰骋在广阔的大西北,为西晋守卫着这片多灾多难的土地。而在他成功的背后,我们也不能忘记慧眼识英雄的司马炎,是他成就了马隆,挽救了失控的大西北。

马隆收复凉州(甘肃)的意义到底有多大呢?我们从两方面来说。对于整个西晋,马隆收复凉州之后,司马炎终于摆脱了两面受敌的危险局面,可以一心一意的进行伐吴的工作,反对伐吴的大臣们嘴上常挂着的借口也没有了,整个西晋的主战派逐渐占据了有了优势,最终使得司马炎马上就下定决心伐吴,统一了全国;对于凉州来说,在此后近百年的时间里,不管中原地区的战争有多疯狂、多激烈,除了十年之后的一次大规模少数民族起义,这里就再也没有发生大的战争,这对于整个凉州乃至于西域(新疆)之后近百年的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秃发树机能的起义军,实际上是非常松散的部落和散户的联合体,其中既有鲜卑人、羌人、氐人,也有汉人,有成一个整编部落的,也有一个村一个家族的。因此,秃发树机能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但有时候很多起义军也不一定听他的指挥,各个部落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候甚至会背叛起义军,军令不一、各自为政,是秃发树机能起义失败的最根本原因。

之后的马隆,继续在大西北奉献着青春年华。司马炎统一全国以后,又给马隆派到了更遥远的西部——西平郡(青海西宁)。

当时的西平郡,因为十年的民族起义,已经完全荒废了,西晋当地的驻军,也早已经逃的无影无踪。司马炎又任命马隆当平虏护军、西平太守,率领他当初挑选的特种兵部队(当然现在早已经不止三千五百人了),恢复西晋在那里的驻防。

当时在西平附近,有一个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叫成奚,总是来侵扰西宁城,可是他的老窝非常险峻,马隆打也打不进去。于是,马隆命令士兵都扛上锄头,在城外种地,时间一长,成奚认为马隆没有攻打自己的胆量,就放松了警惕,结果被马隆打了个措手不及,死伤过半,从此以后,西平郡就真正的平静了。

公元290年,司马炎临死之前,在晋升马隆为一级侯爵奉高县侯,加封东羌校尉。

那时候,马隆镇守西北已经十年,各族百姓对他都特别服气,他镇守的地方,一直都没有发生大的战乱。司马炎死了以后,当时有一个略阳太守(甘肃甘肃天水东)叫严舒,和当时实际控制朝政大权的司马炎的岳父杨骏是亲戚,想取代马隆,就说马隆已经岁数大了,生活都快不能自理了,不适合再镇守边关,杨骏就以皇帝司马衷的名义把马隆召回了洛阳,让严舒取代马隆。西北的少数民族部落一听说马隆走了以后,马上集合起来,准备自己单干。杨骏一看这严舒根本镇不住西北,赶紧又让马隆官复原职,才使得西北没有发生大乱。

此后的马隆,一直镇守着凉州,最后在任上去世,完美的完成了西北守护神的使命。马隆因为发明了最早的坦克扁箱车,而被后人评价为西晋优秀的兵器发明家,他把自己发明的新式武器和阵图编成了一本书,叫做《风后握奇经》,不过很可惜现在已经失传了,但是他的故事和精神,却一直流传下来,千年回荡在大西北,激励着后世那些希望建功立业、血洒边疆的好男儿,再次踏上苍凉雄壮的西北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