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外记 三十四 道德改革(1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本身就是大士族出身的司马炎,对于自己登基后的社会风气是很清楚的。他清楚的知道,靠着吹牛皮和高雅可是治理不了国家的,新王朝就得有新的道德思想体系,就要树立新的主流意识形态,进而通过来控制舆论和人们的思想。

所以,司马炎决定首先要从改变大臣们的思想来抓起。

曹魏帝国时期,不光对皇族想囚犯一样严防死守,对领兵在外的将领和在外任职的官员,也同样的严加防范,这些人的家属,要统统留在首都,不能跟随外派的官员一起走,其实说白了就是防止那些官员叛变的人质。司马炎登基之后,马上接触了曹魏帝国实行了近五十年的外派官员人质规定,这一招,即表示了皇帝对官员们的信任,也解决了所有外派官员无法和妻子儿女团聚的问题,可谓是大快人心。估计很多外派官员终于可以天天见到原先一年到头不能见的老婆孩子,头一句话就是:“这在前朝可是想都不敢想啊!”

还有一件小事,可以看出司马炎对于增进皇帝和大臣之间的感情所做的努力。

司马炎在老爸盖棺定论不久,打算要去皇家宗庙祭祀一下,当时主管皇家宗庙的人叫许奇,而这个许奇的爸爸,就是当年因为和曹魏皇帝曹芳站在一条战线上、被司马师流放到朝鲜结果死在半路的许允。可以说,司马炎的大伯杀了许奇的老爸,许奇伺候的是杀父仇人的亲侄子。许多大臣就劝司马炎,您看许奇和您是这种关系,万一您到了宗庙里头,他起了复仇的念想,您可就危险了,所以还是先把许奇换到别处,您再去宗庙吧!司马炎听到这些议论,马上下命令,不光把皇家宗庙仍旧交给许奇掌管,还把包括宗庙在内的整个皇家园陵都交给许奇,把他直接提了一个级别。

然后,针对当时崇尚奢侈的社会风气,司马炎也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勤俭节约的表率。

在准备去宗庙的祭祀活动的时候,主管祭祀的单位向司马炎报告,祭祀用的御用牛的青丝缰绳断了,因为青丝比较昂贵,司马炎就命令,用麻绳来替代。

针对当时鄙视体力劳动、鄙视平民百的社会风气,司马炎在登基的第三年,也就是公元257年,他亲自到洛阳城南的皇家祭祀宗庙御用农田里做了一会农民,结结实实的拉了三回篱笆,对农民兄弟和农业活动表示支持和鼓励。

而司马炎做的最隆重也是最长期的一项道德工程,就是在孝道上面做文章,自己做出官方的表率,对孝做一个正大光明的解释和示范。

司马炎在登基的第二年的1月8日,就将原先曹魏帝国的祭祀祖先用的宗庙全部腾空,把自己爸爸司马昭、大伯司马师、爷爷司马懿的牌位放了进去,同时搬进去的还有司马懿的爸爸、爷爷、爷爷的爸爸、爷爷的爷爷,让全国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宗是谁,让全国人都知道司马炎十分崇敬和缅怀他的祖先。

没几天,司马炎又将大伯司马师的妻子,也就是他的大妈羊徽瑜尊为景皇后,当做妈妈一样养在后宫。

对爸爸的丧事,司马炎尤其重视,并且严格执行儒家对于丧事的规定。

儒家的开山祖师爷孔子认为,父母死了以后,当儿子的要守三年的丧。守丧主要有两项内容:一项就是要隆重的办丧事,并且穿孝衣孝帽,也就是丧葬要有一套礼仪程序,这也很好理解,毕竟表示一下对死者的思念和尊重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另一项就十分不尽人情了,孔子先生认为办完丧事以后,还要真心的表现出痛苦哀伤的行为。

打个比方,如果死了父母,子女在丧期之内就应该做到:1.不许洗澡;2.要痛苦的面色发黑、身体憔悴;3.在给父母办丧事的时候要拖长声音哭,尽量苦的上气不接下气;4.尽量少说话,和丧事无关的事情尽量不谈;4.父母去世头三天什么都不吃,三天后可以喝粥,三个月以后可以吃粗粮,一年以后才可以吃水果蔬菜,等到丧期过后,才可以吃肉喝酒;5.住在草棚里面睡草席、枕木头;6.一切能让自己高兴的事情都不许做,比如不许和他人聚餐狂欢、不许结婚、甚至结了婚也不能和老婆睡觉;7.有官职的人必须辞去官职。而且孔子认为,办丧事多豪华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就是要在办丧事之后的三年内不断的哀伤痛苦,这才足够表达子女对父母去世的悲伤之情,血缘关系越远的人,就越可以减少这种糟践自己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