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义上的大将军(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除了少得可怜的战功和对司马家族的忠诚,陈骞几乎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而且连他父亲难得的耿直,他也丝毫没有继承,但他还要故意装出耿直的样子。他知道司马炎是个好脾气,所以在这位皇帝面前,说话总是特别冲,但是一见到和自己孙子差不多大的太子司马衷,这个国家的未来皇帝,他却表现的特别恭敬,就好像自己是孙子似的。当时的人们听说到这个事情,都讥笑他是个老滑头,装爷装孙子两不误。

陈骞最让人褒贬的一件事,是他偏爱自己的儿子却和自己的弟弟翻脸。陈骞的弟弟叫陈稚,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陈骞的儿子陈舆和这位叔叔非常闹不来,以至于到了当街叫骂的地步。按照当时的礼仪准则来说,叔叔是爸爸的亲弟弟,所以侄子应该像尊敬爸爸一样去尊敬叔叔,事实上西晋当时有很多幼年丧父的大臣,都是把伯伯或者叔叔当做亲生父亲来孝敬的,陈舆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么强调伦理的一个社会当中,绝对是大逆不道,甚至会有被免职或者判刑的危险,但是,作为父亲的陈骞不仅没有教导儿子,反而主动给司马炎写信,弹劾他弟弟的子女有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请求他把弟弟陈稚降职,人们见识到陈骞的作为,基本都对他由尊敬改为唾弃。

即使失去了大多数人的爱戴,陈骞依然保持着身为大臣的最高待遇清闲度日,一直到公元292年,也就是在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都当上皇帝以后,这位横跨东汉末年、三国、直至整个司马炎时代的老寿星,才终于寿终正寝,享年81岁。

陈骞死后,当时的皇帝司马衷亲自送了他最后一程,为他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他的儿子陈舆继承了他高平郡公的爵位。陈舆历任散骑侍郎(皇帝骑马侍从)、洛阳令(洛阳城最高行政长官)、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大司农(农林部长)、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因为和叔叔陈稚一直不和,最后陈舆离开洛阳,到河内(河南沁阳)去当太守。陈舆虽然因为不尊敬叔叔一直被当时的人们鄙视,但实事求是的讲,他办实事儿的能力还是超过他老爹的。

纵观陈骞的大半生,多数是以出镇一方的都督(军区司令)身份出现的,但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么一位担任军事要职多年的指挥官,居然连一个可圈可点的经典战例都没有创造过,在每一次战斗中,他虽然级别很高,但担当的都是配角儿:在跟邓艾打姜维的时候,冲杀在第一线的是邓艾;在攻打诸葛诞的时候,由于战况激烈、战斗时间很长,其他将领纷纷建立战功,但我们却见不到陈骞在这场战争中有过什么明显的贡献;在干掉诸葛诞镇守扬州的时候,他也是个副手,因为他的正职王基是征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淮河流域军区司令),人家才是真正全权负责对东吴战事的一把手。可以这么说,陈骞是个中规中矩的*,但是他根本不会打仗,司马昭也明白他其实是个草包,所以即使让他带兵,也从来不敢让他独当一面。

史书上明确记载的陈骞唯一一次单独作战,就是在任大将军以后的扬州任上,他率领军队攻下了东吴帝国在长江北岸的一个据点枳里城,把东吴设在涂水(安徽滁州)一带的部队给打败了。在这场战斗中,双方都没有多大伤亡,东吴方面也没有派遣重兵救援。可以看出来,这只是中原政权自曹操以来和东吴数以百计的战斗中,最普通的一次罢了,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战功,司马炎还特别晋升陈骞哥哥的儿子陈悝做了关中侯。

公元274年9月4日,陈骞转任太尉,两年之后,他又担任了大司马。公元277年,已经66岁的陈骞因为年纪老迈,请求退休,司马炎特别颁布了一个诏书,高度赞扬了他多年忠心耿耿守卫边疆的奉献精神,最后赏给他好多东西,保持他原有的所有待遇,以高平郡公的身份回家养老,因为他年龄大,还特许他坐着轿子上朝。

除了少得可怜的战功和对司马家族的忠诚,陈骞几乎没有什么过人的长处,而且连他父亲难得的耿直,他也丝毫没有继承,但他还要故意装出耿直的样子。他知道司马炎是个好脾气,所以在这位皇帝面前,说话总是特别冲,但是一见到和自己孙子差不多大的太子司马衷,这个国家的未来皇帝,他却表现的特别恭敬,就好像自己是孙子似的。当时的人们听说到这个事情,都讥笑他是个老滑头,装爷装孙子两不误。

陈骞最让人褒贬的一件事,是他偏爱自己的儿子却和自己的弟弟翻脸。陈骞的弟弟叫陈稚,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陈骞的儿子陈舆和这位叔叔非常闹不来,以至于到了当街叫骂的地步。按照当时的礼仪准则来说,叔叔是爸爸的亲弟弟,所以侄子应该像尊敬爸爸一样去尊敬叔叔,事实上西晋当时有很多幼年丧父的大臣,都是把伯伯或者叔叔当做亲生父亲来孝敬的,陈舆这种行为,在当时那么强调伦理的一个社会当中,绝对是大逆不道,甚至会有被免职或者判刑的危险,但是,作为父亲的陈骞不仅没有教导儿子,反而主动给司马炎写信,弹劾他弟弟的子女有各种违法犯罪的行为,请求他把弟弟陈稚降职,人们见识到陈骞的作为,基本都对他由尊敬改为唾弃。

即使失去了大多数人的爱戴,陈骞依然保持着身为大臣的最高待遇清闲度日,一直到公元292年,也就是在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都当上皇帝以后,这位横跨东汉末年、三国、直至整个司马炎时代的老寿星,才终于寿终正寝,享年81岁。

陈骞死后,当时的皇帝司马衷亲自送了他最后一程,为他举行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葬礼。他的儿子陈舆继承了他高平郡公的爵位。陈舆历任散骑侍郎(皇帝骑马侍从)、洛阳令(洛阳城最高行政长官)、黄门侍郎(皇帝秘书侍从)、大司农(农林部长)、侍中(皇帝高级顾问)。因为和叔叔陈稚一直不和,最后陈舆离开洛阳,到河内(河南沁阳)去当太守。陈舆虽然因为不尊敬叔叔一直被当时的人们鄙视,但实事求是的讲,他办实事儿的能力还是超过他老爹的。

在离开洛阳不久,陈舆就去世了,他的儿子陈植、孙子陈粹先后继承了他的爵位。陈粹后来在西晋末年的全国动乱之中被乱军杀害,东晋建立以后,当时的皇帝司马曜又找到了陈骞的玄孙(孙子的孙子)继承了爵位,这个玄孙死了以后,他弟弟的儿子陈浩之延续高平公爵,直到东晋灭亡,陈骞的后人才像很多晋朝高官的后代一样,被剥夺了爵位和封地,彻底成为了平头百姓,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当写完陈骞传记的时候,我感到一种极度的枯燥和悲哀。在西晋这么多的开国功臣当中,除了司马孚、司马望父子以外,这些号称开国有功的一品大臣,几乎没有真的可以拿出手的本事,都是一伙纯粹的官场混混、政治流氓。当然,我鄙视他们的原因,不是特别因为在司马懿政变以后他们改头换面有多么快,因为个人的力量在历史潮流面前毕竟是渺小的,我们不能强求他们必须要以生命为代价,去死守对曹魏帝国的忠诚。但是,纵观他们的一生,几乎没有对国家、对社会有过任何重大贡献,他们只是以自己和自己家族的利益,为唯一的奋斗目标。如果以一个普通百姓的标准来说,这也无可厚非,但他们都是国家的一品大臣,拿着国家那么丰厚的俸禄,这就不仅仅是不称职,而是有罪了。西晋王朝的栋梁就是这么些东西,这个王朝将会带给我们什么,就可想而知了。

于是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西晋是个新兴的王朝,为什么在刚刚建立的时候,整个官场就显得这么糜烂和消沉呢?这种现象是偶然的吗?如果不是,到底是因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