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旧制度(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东莞王司马伷,司马懿的儿子,封地在徐州东莞国,国都在原东莞郡城(山东沂水东北);

汝阴王司马骏,司马懿的儿子,封地在豫州汝阴国,国都在原汝阴郡郡城(河南阜阳);

梁王司马肜,司马懿的儿子,封地在豫州梁国,国都在睢阳(河南商丘);

琅邪王司马伦,司马懿的儿子,封地在冀州赵国,国都在房子(山东临沂北);

齐王司马攸,司马炎的亲弟弟,封地在青州齐国,国都在淄博(山东淄博北);

乐安王司马鉴,司马炎的亲弟弟,封地在青州乐安国,国都在高苑(山东临淄西北);

燕王司马机,司马炎的亲弟弟,封地在幽州燕国,国都在蓟县(北京);

义阳王司马望,司马孚的二儿子,过继给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做儿子,封地在荆州义阳国,国都在新野(河南新野);

渤海王司马辅,司马孚的三儿子,封地在冀州渤海国,国都在南皮(河北南皮);

下邳王司马晃,司马孚的五儿子,封地在徐州下邳国,国都在下邳(安徽邳县南);

太原王司马环,司马孚的六儿子,封地在并州太原国,国都在晋阳(山西太原);

高阳王司马珪,司马孚的七儿子,封地在冀州高阳国,国都在博陆(河北蠡县);

常山王司马衡,司马孚的八儿子,封地在冀州常山国,国都在真定(河北石家庄北);

沛王司马景,司马孚的九儿子,封地在豫州沛国,国都在相县(安徽淮北东);

彭城王司马权,司马懿的弟弟司马馗的长子,封地在徐州彭城国,国都在彭城(安徽徐州);

陇西王司马泰,司马权的二弟,封地在雍州陇西国,国都在襄武(甘肃陇西);

范阳王司马绥,司马权和司马泰的弟弟,封地在范阳国,国都在涿县(河北涿州);

济南王司马遂,司马懿弟弟司马恂的儿子,封地在青州济南国,国都在东平陵(山东章丘西);

谯王司马逊,司马懿弟弟司马进的儿子,封地在豫州谯国,国都在谯县(安徽毫县);

中山王司马睦,司马逊的弟弟,封地在冀州中山国,国都在卢奴(河北定县);

北海王司马陵,司马懿弟弟司马通的儿子,封地在青州北海国,国都在平寿(山东潍坊北);

陈王司马斌,司马陵的小弟弟,封地在豫州陈国,国都在陈县(河南淮阳);

河间王司马洪,司马望的次子,封地在冀州河间国,国都在乐城(河北献县东南);

东平王司马楙(毛),司马望的四儿子,封地在兖州东平国,国都在须昌(山东东平西)。

具有极大实力的亲王们进入中央,直接参与中央的朝政。总之,就是让他们积极的参与国家的中央与地方政治,使他们既控制地方,又控制中央。这些封国,几乎全都坐落在现今的河北、山东、河南,当时,这些地方,当时都是西晋王朝最富饶的地区,跟据很多史书记载,在这些封国之内,亲王们合法的拥有大量军队,可以合法的任命封国之内的绝大多数官员,说白了,这些封国,其实就是西晋王朝之内的独立国家。

所有封国的地域虽然有大有小,但是各种机构的设置却特别全面,可以说是一个王朝的迷你版。每个王爷的身边,都有傅、友、文学三个高级顾问。傅其实也就是王爷的老师,友其实也是老师的一种,而文学就是文化顾问。因为司马师这个时候已经被追认为皇帝,所有按照皇帝名字避讳的原因,本来应该叫做“王师”的官职被改成了“王傅”,这三个地位虽然非常崇高,但其实是没有任何实权的。

再往下的内史,也就是封地的最高行政长官,在西晋初期的时候,他是向皇帝直接负责的,封地的王爷由于都在都城洛阳,并不能指挥他,以后随着王爷们的权力逐渐扩大和返回封地,这些内史也就慢慢的成了王爷们真正的手下。内史的下面有郎中令(王宫警卫司令)、中尉(封国军队司令)、大农(封国农林部长),这三个官职被当时的人们称为

“三卿”。

在“三卿”下面,一般的封国都设置一名郎中(封国首席顾问),如果是地域比较大的封国,就不设郎中,而是设立左常侍、右常侍,职能和郎中完全一样。郎中或者常侍们下设两个侍郎(封王高级顾问);再下面就是典农(封国农业部长)、典祀(封国农业部长)、典卫(封国*长)、学官令(封国教育部长)、典书丞(封国图书馆长);再下面就是四位治书(封王贴身记录官);再往下就是中尉司马中尉(封国军队司令军事总监)、世子庶子(封王继承人首席顾问)、陵长(封国陵墓主任)、庙长(封国宗庙主任)、牧长(封国牧业主任)、典府(王府总管)、四名谒者(封国礼宾官)、六位中大夫(封王中级顾问)、十名舍人(封王顾问)。

很多学者都认为,司马炎在建国之初实行的这种过于依赖同姓亲王和大力加强封国的做法,直接造成了西晋王朝快速的糜烂、腐化和崩溃,直接造成了中央皇帝权力的削弱和地方亲王权力的尾大不掉,直接引发了以后灭亡西晋王朝的“八王之乱”。司马炎不应该这么做,他这么做简直是昏了头了,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司马炎简直就是个傻子,他怎么能这样呢做!?

司马炎不是个傻子,从他夺取世子的过程和手腕上来看,他是一个精通政治的谋略高手,对于政治规则和权力分配有着比较高深的理解,排除他登基后脑子突然进水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断定他不会傻到连如此大肆重用王室的害处都看不出来。

他之所以这样大肆分封同姓亲王,是有着深刻的,是命中注定的,即使换了个家族,不姓司马而姓司驴,在当时也还是要实行这种制度。

大家不要忘了,组成西晋王朝的核心阶层是什么呢——士族。

如果猛的一看,处于贵族时代的西汉初期和处于士族时代的西晋初期的封王,在形式上是完全一样的,于是很多学者指出,西晋初期的封王简直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但我可以很负责的说,西汉初期刘邦的大量封同姓王国,和司马炎大量封同姓王国,从性质上来说,绝对是不一样的,司马炎的封王,是一种历史进步所必然要付出的代价。

士族政治的最大特点,就是家族政治,说白了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国家权力都被士家大族瓜分。在地方上,一般都有几个大姓世代把持那里的官职。在中央,也是有从地方上选举上来的多个庞大的巨人家族共同撑起国家,皇族也只不过是这些巨人家族其中的一个,充其量算是这些巨人家族的盟主,如果其它的巨人家族反对皇族,皇族也不太好使。

可是,皇族毕竟是国家名义上的第一家族,在正常情况下,他的家族必须要掌握最高权力,说到底就是对所有领地的军事控制权,让亲王们率领部队驻扎在各个重要地方,实际上就是为了得到这种军事控制权。在这种前提下,司马家族就必须保持自己作为第一家族的绝对优越性,所以用自己家族的亲王去保持对重要地区的占领,当然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了。这里还有一个需要特别引起注意的问题,司马炎建国之初封的那些亲王们,其实绝大多数并没有什么实权,根本不像我们通常认为的,是钱多粮多兵也多。

这些亲王们在被司马炎封了领地之后,虽然表面光鲜,但是也和过去曹魏帝国的亲王们一样,几乎全都留在首都洛阳,并没有到封国去,后来热门常说的西晋亲王也带兵,这个时候根本只能是美好的幻想;而各个封国的机构和官署,还是由内史(封地最高行政长官)管理,在以后的十来年,这些封国的机构都远远没有齐备,而且担任亲王手下官员的,往往不是士族成员,因为他们根本不屑于到亲王那里去当部属;而所谓的封国士兵,更是老弱病残,打起仗来根本不行,也就是充当一下看家护院的职业保安队伍。

当然,这时也有四位亲王真正作为带兵将领镇守一方,但那是因为他们同时兼任都督(军区司令),而不是因为他们是亲王。这四位带兵的亲王分别是:都督雍凉军事(西北军区总司令)、扶风王司马亮,守卫邺城的济南王司马遂,都督豫州军事(中原军区司令)、汝阴王司马骏,都督兖州军事(黄河中下游南岸军区司令)的琅邪王司马伷。

各位就可以看出来了,虽然那么多司马亲王,只有4个有兵权。不过,这4位王爷们守卫的地方,可都是当时最重要的地区,比如司马亮的司令部就是西都长安;豫州军区的司令部就是陪都许昌;邺城在东汉末年就已经成为黄河以北第一都市,而且它在曹操时代,就是全国最大的兵站;兖州虽然没有这种一级城市,但它是连接首都洛阳和邺城、许昌的交通枢纽。这4位亲王,连同洛阳的皇帝司马炎,牢牢把持了西晋王朝的最核心地带。

在此后的岁月里,一直到西晋灭亡,司马家族的成员都担任着半数以上省份的军区司令,这种第一家族带强兵的情况,一直都没有改变过,而且像司隶、雍州、豫州、邺城这些最重要的地区,几乎从来没有外姓人担任过都督(军区司令)、刺史(省长),历任军政长官都是司马家的人。

在三国两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士族时代里,除了东晋皇室几乎成为象征,其它所有士族政权,实行的都是这种皇族王爷带领重兵的制度。这就是说,亲王带重兵不只是西晋王朝的特色,而是整个士族时代的特色。在西晋灭亡的百年以后,南朝的宋、齐、梁、陈,北朝的北魏、北齐、北周,都实行的是皇族带重兵的制度。这样看来,士族时代各个王朝的皇帝们并不是脑子集体进水,它是历史发展到士族时代所特有的现象。

但是,这个特点,导致了士族政治结构极端的不稳定,很容易出现同姓相残、或者是异性崛起的场面。因为对于皇族来说,哪一个都有资格做皇帝,所以,这种特别注重个人或者家族的政治特色,使得包括西晋王朝在内的整个士族时代的各个国家,从一开始内部就很不稳定,往往因为一个或者几个人的原因,就可能兴旺、衰败、甚至立刻灭亡。

包括西晋王朝在内的整个士族时代的所有国家,他们又依靠家族政治、又受到家族政治的毒害,因为家族政治而兴旺,又因为家族政治被另一个家族所取代,所以整个士族时代,都是政变、战乱接连不断,西晋王朝就是纯粹的家族政治的第一个牺牲品。当然,在这个时候说这些还早,因为这个庞大的王朝,才刚刚建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