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时代(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除此之外,潘氏对孙权也不象从前那么柔顺了。更离谱的,当孙权再一次卧病时,潘氏居然喜上眉梢,迫不及待地向中书令孙弘请教吕后执掌实权的手段,想要在吴国也来个依葫芦画瓢。

孙权渐渐发现了潘氏的本来面目,追悔不及,想要以“侍父疾”的名义,重新召回废太子孙和也明白太子孙和是无罪的。冬季,十一月,孙权祭祀南郊,回来后得了中风病,想要召孙和回来,但全公主孙鲁班可不想让父亲得以实现,与侍中孙峻、中书令孙弘商议:“如果孙和回来了我等将死无葬身之地。”孙鲁班等坚持争辩说不能让孙和回来,于是就不召了。

孙峻,字子远,孙权宗亲,孙坚弟弟孙静的曾孙。年少时就显现出骁勇果敢,精明强干,胆大刚决。太子孙亮即位,孙峻升任武卫都尉,并任侍中。他成为了孙鲁班的情夫。孙权病重,觉得时间不多了,商议找个可以托付国事之人孙峻推荐大将军诸葛恪,认为他可承担大事。可是诸葛恪的狂妄的名声,孙权早有耳闻,孙峻说:“当今朝廷大臣之才,没有能赶得上诸葛恪的。”于是就召诸葛恪到武昌来。诸葛恪临行之时,上大将军吕岱告诫他说:“现在世上正是多难之时,望你每件事必先想十次再做。”诸葛恪说:“从前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孔子说:‘只要想两次就可以了’。而您却让我想十次,这明明是认为我才能低劣!”吕岱无言以对,当时人都认为他失言。

虞喜论道:接受管理天下大事的托付,是最重的担子;以大臣的身分行使君主的权威,是最难的事情;一身同时承担这两件事而日理万机,能够胜任者是很少的。吕侯是国家的元老,经过深思远虑,才以十思告诫他,但被认为是说他低能而受到拒绝,这就是诸葛恪的疏漏,不具备机敏灵慧之处。如果顺着十思的意思行事,广泛地征询了解当时社会的事务,采纳善言比迅雷还快,听取谏议比刮风还急,怎能丧身殿堂,死于凶恶小人的刀下?世人注重他突出的辩才,欣赏他仓卒之间的应对,而耻笑吕侯的无言以对为浅陋,却不考虑安危、不思虑始终。这是只喜欢春天草木的繁花似锦、而忘记秋天果实的甘甜爽口。从前魏人伐蜀,蜀人去抵御,精兵整肃待命出发,而费却正在与来敏下棋,毫无厌倦之意。来敏认为他必能打败敌人,这是说他内心已确定高明的策略,而外表毫无忧色。何况长宁认为君子面临大事就恐惧谨慎,善于谋略才能成功。蜀是个小国,而且面临大敌,其所谋划的只应是坚守或交战,怎能过多地自负自傲,而安然对敌毫无忧患之意呢?这就是费的性情宽厚简忽,不提防细微之处,所以终究被投降之人郭循所害。这难道不是凶兆见于彼而灾祸成于此吗?以前听说长宁鉴别文伟,而今见到诸葛恪拒绝吕侯,二事大体相同,都足以成为后世的借鉴。

)诸葛恪到达建业,在卧室内谒见吴王,在床下接受诏命,以大将军的身分兼任太子太傅,孙弘兼少傅;诏命有司各种事务一切听命于诸葛恪,只有生杀大事,事后要报告。并为他制定了群官和各部门拜见的礼仪,各有不同的规格。又任命会稽太守、北海郡人滕胤为太常。滕胤早年就迎娶了孙权叔父孙静的孙女,孙奂之女三十岁时,担任丹杨太守,后又担任过吴郡和会稽太守。滕胤经常上表陈述自己的施政主张,反映民间的风气优劣,对国家政策多有匡弼。孙权十分看重滕胤,甚至因此而增加对公主赏赐。但滕胤没有因此志得意满,他得到的恩宠越多,担任职位越高,越发谨慎小心,谦卑待下。滕胤每次主持诉讼及断罪时都对与讼者观言察色,务求判决合符情理。所以人民每有冤情都会向他申诉,每到一处都享有声望。

公元251年(蜀后主延熙十四年)夏,费祎还成都,成都有望气者(观云气测吉凶之人)指都邑无宰相位,因此入冬后费祎复北屯于汉寿。

吴大司马吕范次子吕据最初因父亲的功勋而担任郎官。后来,吕范卧床重病,吕据被任命为副军校尉,辅助吕范掌管军事。黄武七年(228年),吕范去世,因吕范的长子早死,故由吕据继承吕范的南昌侯爵位,并升任为安军中郎将。吕据曾经多次征讨山越,各处深险僻峻之地,只要他去攻打都能取胜。黄龙三年(231年),吕据跟随太常潘濬讨伐五谿(古代少数民族),再次立有战功。赤乌四年(241年),车骑将军朱然进攻樊城,吕据与朱异攻破樊城的外围,回师后被任命为偏将军,入朝补任马闲右部督,升任越骑校尉。

太元元年(251年),因大风使长江水涨泛滥,渐渐淹到城门,孙权派人观察水情,只见惟有吕据派人备置大船防备魏国进犯。孙权对他进行嘉奖,任命他为荡魏将军。孙权重病卧床时,任命吕据为太子右部督。

就这时候,吴国大帝孙权去世。太子孙亮正式即位,次时代真正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