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魏正始五年、蜀延熙八年(244)二月,蒋琬病重,蒋琬认为,认为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艰险,来往不便,不如沿汉水、沔水东下,于是,蒋琬大造舟船,准备袭击魏国的魏兴、上庸二地,但不料旧疾复发,未能成行。朝中官员大多认为:水路出兵容易,但万一失败则回返不易,不是上策。于是朝廷派尚书令费祎、中监军姜维来汉中,试图劝阻蒋琬,蒋琬于是上书给后主:“为汉室除残去秽,是我应尽的职责,自臣奉辞来到汉中,已经六年了,由于我资质驽钝,又兼疾病,并无进展,俯仰惟艰,寝食不安。现在曹魏跨带九州,根深蒂固,想要除去并不容易,如果我们和东吴合力,成犄角之力,就算不能迅速将魏国吞并,也慢慢将其蚕食掉。但是吴期二三,连不克果,举步维艰,废寝忘食,于是与费祎等人商议,认为凉州地势险要,进退有资,羌胡人心存汉室,昔日以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应该是首要的事情,宜用姜维为凉州刺史,姜维出军西北,我当率军后继,而涪县水陆通达,万一东北有变,应付不难。”蒋琬于是进驻涪县,病情日益加重。

益州刺史之职让与费祎,刘禅于是以费祎为益州刺史。以侍中董允为守尚书令,为费祎之副。费祎聪悟过人,阅读文书,过目不忘,其速数倍于人,故事繁而不废,尚有余暇博弈嬉戏。及董允代祎,欲学祎之所行,旬日之中,事多积滞。允乃叹道:“人才相远如此,非吾之所及也!”

三月,曹爽西至长安(今西安西北),任命亲族夏侯玄(夏侯渊从子夏侯尚之子,玄母为曹爽的姑姑)为征西将军,都雍、凉州诸军事,曹芳即位被升任散骑常侍、中护军。司马懿曾经与他谈及时事,夏侯玄提出了“审官择人”、“除重官”、“改服制”等政治制度,被司马懿赞同。雍州刺史郭淮为夏侯玄军前锋。

大司马司马懿指出曹爽不宜出兵:“当初太祖武皇帝征兵汉中一败涂地。”曹爽依然坚持出兵。

三月,曹爽自己从长安率数万人出发和夏侯玄的部队会合,从骆谷合兵十余万,自骆谷口攻汉中。司马懿次子司马昭奉命随征,作为夏侯玄的副手,率军出骆谷,驻扎在兴势。

时蜀国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现在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护军刘敏支持王平的意见,便领兵据兴势拒敌,并多张旗帜,绵延百余里,以壮军威。王平自率军在后,兼防魏军分兵从黄金谷(兴势东)来攻。费祎听此消息便留镇南大将军马忠于成都,平尚书事,自己则督诸军往兴势赴救,率众御魏。

大战一触即发。光禄大夫来敏至费住所祎许别,求共对围棋。其时军中筹备严驾,纷纷营营,而费祎与来敏留意对戏,面无厌倦之色。来敏便道:“我只是聊观试君而已!君信可人,必能对付贼者。”

四月,魏军被阻于兴势,供给困难,牛马骡驴多死,兵疲意懈,而蜀汉大将军费祎又自成都督军赶至汉中。魏参军杨伟认为形势不利,劝曹爽急退,但邓飏力主:“继续进军。”与参军杨伟在曹爽面前争执不休。气的杨伟骂道:“邓飏、李胜两人拿军国大事开玩笑,应当斩首!”曹爽听的很不高兴,不愿退兵。太傅司马懿在曹爽进军前就表示反对,现在亦急致书夏侯玄,指出有全军覆没之险:“以前武皇帝与刘备征战汉中,差点一败涂地,你不是不清楚。如今蜀军已占据兴势,你们前攻不能进,后路再被蜀军包抄,等到全军覆没,恐怕连负责任的命都没了!”

蜀将王林夜间偷袭司马昭军营,司马昭坚持按兵不动。王林终于退走。事后,司马昭对夏侯玄说:“费祎占据险要之地而固守,我军前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攻坚而不能下,应赶快撤退,以后再作打算。”夏侯玄吓得清醒过来,也劝谏曹爽撤军,曹爽才很不情愿地答应。

五月,费祎果然知魏军将退,率军绕道占据三岭(即沈岭、衙岭、分水岭。均在今陕西周至县西南之骆谷中),断其归路。曹爽遭截击,督军争险苦战,死伤惨重,逃回关中。

司马昭因谏言有功,被拜为议郎。

费祎因此战进封成乡侯并在汉中逗留到244年9月才返回成都。此战曹爽所带去转运的牛马也几乎耗尽,羌、胡等地对他怨声载道,关中也大为虚耗。

曹爽便开始失去了威信,使得司马懿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