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风五丈原(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孔明写毕,又嘱杨仪说:“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吾军可令后寨先行,然后一营一营缓缓而退。若司马懿来追,汝可布成阵势,回旗返鼓。等他来到,却将我先时所雕木像,安于车上,推出军前,令大小将士,分列左右。司马懿见之必惊走矣。”杨仪一一领诺。是夜,诸葛亮令人扶出,仰观北斗,遥指一星说:“此我之将星也。”众视之,见其色昏暗,摇摇欲坠。等回头看时候,诸葛亮已晕倒。

众将正慌乱间,忽尚书李福又至;见孔明昏绝,口不能言,乃大哭曰:“我误国家之大事也!”须臾,孔明复醒,开目遍视,见李福立于榻前。孔明曰:“吾已知公复来之意。福谢曰:“福奉天子命,问丞相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适因匆遽,失于谘请,故复来耳。”诸葛亮说:“吾死之后,可任大事者:蒋公琰其宜也。”李福说:“公琰之后,谁可继之?”诸葛亮说:“费文伟可继之。”福又问:“文伟之后,谁当继者?”孔明不答。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蜀长水校尉廖立,自谓才名宜为孔明之副,尝以职位闲散,怏怏不平,怨谤无已。于是孔明废之为庶人,徒之汶山。及闻孔明亡,乃垂泣曰:“吾终为左衽矣!”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盖严尝望孔明复收己,得自补前过;度孔明死后,人不能用之故也。

费祎至魏延寨中,屏退左右,告道:“昨夜三更,丞相已辞世矣。临终再三嘱付,令将军断后以当司马懿,缓缓而退,不可发丧。今兵符在此,便可起兵。”魏延说:“何人代理丞相之大事?”祎曰:“丞相一应大事,尽托与杨仪;用兵密法,皆授与姜伯约。此兵符乃杨仪之令也。”魏延曰:“丞相虽亡,吾今现在。杨仪不过一长史,安能当此大任?他只宜扶柩入川安葬。我自率大兵攻司马懿,务要成功。岂可因丞相一人而废国家大事耶?”费祎说:“丞相遗令,教且暂退,不可有违。”延怒曰:“丞相当时若依我计,取长安久矣!我今官任前将军、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安肯与长史断后!“费祎说:“将军之言虽是,然不可轻动,令敌人耻笑。待吾往见杨仪,以利害说之,令彼将兵权让与将军,何如?”魏延依其言。

费祎辞魏延出营,急到大寨见杨仪,具述魏延之语。杨仪说:“丞相临终,曾密嘱我说:魏延必有异志。今我以兵符往,实欲探其心耳。今果应丞相之言。吾自令伯约断后可也。”于是杨仪领兵扶柩先行,令姜维断后;依孔明遗令,徐徐而退。魏延在寨中,不见费祎来回覆,心中疑惑,乃令马岱引十数骑往探消息。回报曰:“后军乃姜维总督,前军大半退入谷中去了。”延大怒曰:“竖儒安敢欺我!我必杀之!”因顾谓马岱说:“公肯相助否?”马岱说:“某亦素恨杨仪,今愿助将军攻之。”延大喜,即拔寨引本部兵望南而行。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

夏侯霸引军至五丈原看时,不见一人,急回报司马懿道:“蜀兵已尽退矣。”司马懿跌足道:“孔明真死矣!可速追之!”夏侯霸说:“都督不可轻追。当令偏将先往。”懿曰:“此番须吾自行。”遂引兵同二子一齐杀奔五丈原来;呐喊摇旗,杀入蜀寨时,果无一人。懿顾二子说:“汝急催兵赶来,吾先引军前进。”于是司马师、司马昭在后催军;懿自引军当先,追到山脚下,望见蜀兵不远,乃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曰:“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孔明:纶巾羽扇,鹤氅皂绦。司马懿大惊道:“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急勒回马便走。背后姜维大叫:“贼将休走!你中了我丞相之计也!”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司马懿奔走了五十余里,背后两员魏将赶上,扯住马嚼环叫道:“都督勿惊。”司马懿用手摸头说:“我有头否?”二将说:“都督休怕,蜀兵去远了。”懿喘息半晌,神色方定;睁目视之,乃夏侯霸、夏侯惠也;乃徐徐按辔,与二将寻小路奔归本寨,使众将引兵四散哨探。

过了两日,乡民奔告道:“蜀兵退入谷中之时,哀声震地,军中扬起白旗:孔明果然死了,止留姜维引一千兵断后。前日车上之孔明,乃木人也。”司马懿叹道:“吾能料其生,不能料其死也!”因此蜀中人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只有马岱所领三百人不动,魏延谓岱曰:“公真心助我,事成之后,决不相负。”遂与马岱追杀王平。王平引兵飞奔而去。魏延收聚残军,与马岱商议说:“我等伐魏国,若何?”马岱道:“将军之言,不智甚也,应进行修整。”

姜维见魏延、马岱已走,继续叫王平追之,防止魏延叛变。姜维令人请杨仪商议曰:“魏延勇猛,更兼马岱相助,虽然军少,何计退是好?”仪曰:“丞相临终,遗一锦囊,嘱曰:若魏延不测,临阵对敌之时,方可开拆,便有斩魏延之计。今当取出一看。”遂出锦囊拆封看时,题曰:“待与魏延对敌,马上方许拆开。”维大喜曰:“既丞相有戒约,长史可收执。吾先引兵出城,列为阵势,公可便来。”姜维披挂上马,绰枪在手,引三千军,开了城门,一齐冲出,鼓声大震,排成阵势。维挺枪立马于门旗之下,高声大骂曰:“反贼魏延!丞相不曾亏你,今日如何背反?”魏延横刀勒马而言道:“伯约,不干你事。只教杨仪来!”杨仪在门旗影里,拆开锦囊视之,如此如此。杨仪大喜,轻骑而出,立马阵前,手指魏延而笑道:“丞相在日,知汝久后必反,教我提备,今果应其言。汝敢在马上连叫三声谁敢杀我,便是真大丈夫,我就献汉中城池与汝。”魏延大笑道:“杨仪匹夫听着!若丞相在日,我尚惧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谁敢敌我?休道连叫三声,便叫三万声,亦有何难!”遂提刀按辔,于马上大叫道:“谁敢杀我?”一声未毕,脑后一人厉声而应道:“我敢杀你!”手起刀落,斩魏延于马下。众皆骇然。斩魏延者,乃马岱也。

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董允未及到南郑,马岱已斩了魏延,与姜维合兵一处。杨仪具表星夜奏闻后主。后主降旨道:“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杨仪等扶孔明灵柩到成都,后主引文武官僚,尽皆挂孝,出城二十里迎接。后主放声大哭。上至公卿大夫,下及山林百姓,男女老幼,无不痛哭,哀声震地。后主命扶柩入城,停于丞相府中。其子诸葛瞻守孝居丧。

后主还朝,杨仪自缚请罪。后主令近臣去其缚道:“若非卿能依丞相遗教,灵柩何日得归,魏延如何得灭。大事保全,皆卿之力也。”遂加杨仪为中军师。马岱有讨逆之功,即以魏延之爵爵之。仪呈上孔明遗表。后主览毕,大哭,降旨卜地安葬。费祎奏道:“丞相临终,命葬于定军山,不用墙垣砖石,亦不用一切祭物。”后主从之。择本年十月吉日,后主自送灵柩至定军山安葬。后主降诏致祭,谥号忠武侯;令建庙于沔阳,四时享祭。

后主遵照诸葛亮遗言,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祎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其余将校,各依旧职。

原本杨仪认为自己被诸葛亮托付后事,又为朝廷诛除了逆贼魏延,所以自己应该会继诸葛亮后掌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筮,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祎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祎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祎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普遍认为是魏延),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祎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历时七年的诸葛亮北伐至此结束。诸葛亮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而魏国则在司马懿、曹真等人的人正确指挥下,以优势兵力采取防御战略迫退蜀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诸葛亮一生共五次北伐,仅攻夺了魏国土地两郡,除魏延入西羌和第四次北伐大破司马两役外,没有其它大规模歼敌的记录。但北伐对激励了蜀国全国上下的发展,抑制魏国的进一步扩张却有着积极的影响。

司马懿巡视诸葛亮营垒,并赞诸葛亮“天下奇才也”。司马懿知道诸葛亮已死,自叹:“孔明,既然你不在这个人世了,那接下来我会肆无忌怠地走下去了。”司马懿对身边的司马师,司马昭问道:“蜀国这样长达七年的北伐,是不是有乱世之罪?”司马师说:“蜀国那些人是自不量力,大魏已经不是武帝、文帝那时候的魏国了。”司马昭漫不经心地说:“就是制造一些麻烦的人吧?”司马懿笑道:“愚蠢自不量力的人,乱世之罪归结于此,让有才能的人来转动时代,这才是正确的,懂了吧,师儿、昭儿?所以我们要做为领导者,来结束这个乱世。”

司马师、司马昭说:“父亲教导有方。”

魏延被杀,使蜀国又损失一大将。蜀汉势力从此开始大幅步衰退直至灭亡。而曹魏的司马懿因抗敌有功,开始攀上权力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