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一十五章 阴谋阳略(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曹睿即位,钟繇进爵为定陵侯,增邑五百户,连同以前的共一千八百户,又迁为太傅。钟繇有腿病,下拜起身不方便,当时华歆也年老患病,所以上朝进见时都让他们乘车坐轿,由卫士抬着上殿就坐。此后三公有疾病,就把这种做法当成了旧例。当初,曹操下令,让众臣公平地议论关于死刑可以改行宫刑的设想。钟繇认为:“古代的肉刑,经历了圣人的设置,应该再次施行,以代替死刑。”议论的人认为肉刑不是使民众愉悦的方法,于是作罢。到了曹丕主政时,重新下诏说:“大理想恢复肉刑,这确实是圣王的法律,各位公卿应当好好地共同讨论这个建议。”商讨未定,恰逢战事起,于是又停止了讨论。太和年间,钟繇再次上疏,请求恢复肉刑,参加这次讨论的有一百多人,意见与王朗相同,认为不宜恢复肉刑的人居多。而曹叡以吴、蜀尚未平定为由,暂停了这次讨论。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成。公元230年(太和四年),钟繇去世。曹叡身穿素服前往吊唁,谥号成。

吴丹阳(今江苏南京)、会稽(今浙江绍兴)、吴郡(今江苏苏州)山民起事,攻没属县。吴黄武五年(226)八月,孙权遂分三郡山险之地为东安郡(今浙江富春),以绥南将军全琮领太守,经营山越。数年后乃平。

姝太和元年(227)四月十日(乙亥),在司马芝等建议下,魏复行五铢钱。魏太和元年(227)十二月,魏立贵嫔毛氏为皇后。曹睿为平原王时,纳虞氏为妃。及即位,虞氏不得为后,太皇太后劝慰她,虞氏道:“曹氏自好立贱,未有能以义举者也。”遂被绌还邺宫。

当时魏朝有议论,可乘诸葛亮在汉中,一举出兵讨伐他们,曹睿亦有意,但孙资认为汉中南郑险阻,又大举兴兵必天下骚动,费力广大,于是提出分命大将据诸要险,待魏国强大,蜀、吴必自降。

蜀建兴五年(227)三月,蜀丞相诸葛亮率诸军北驻汉中(今陕西汉中东),认为时机成熟准备北伐中原。临出师前,他上蜀帝刘禅《出师表》,开宗明义指出:“先帝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他希望后主能“亲贤臣,远小人”,严明法治。并表明自己心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认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将率三军,北定中原。”最后,以“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结束。《出师表》文风质朴清新,平易近人,写得情辞恳切,肝胆照人,是著名的古代散文作品。蜀帝刘禅表示同意诸葛亮的北伐。

司马孚认为要擒敌获胜,应该先有准备,诸葛亮以后还会入侵关中地区,边境的士兵不能抵挡,需要调集中央军队奔赴战场,仓猝间总是来不及准备,应该预先选出步骑二万部队,分为两部,以作交战之用。他又建议,关中地区连年交战,粮食物资储备不足,应该从冀州调集农夫五千人屯于上邽,秋冬训练,春夏屯田。这些建议都被采纳,于是关中物资充实,对待蜀国的进攻也有应对。

魏太和元年(227)正月,西平(今青海西宁)麹英起事,杀临羌(今青海湟源东南)令、西都(今青海西宁)长,不久被魏将军郝昭、鹿磐镇压,麹英被杀。当时桓阶、夏侯尚都已去世,孟达因心不自安,这时诸葛亮料孟达的心思,写书信劝说其内外接应拿下上庸,诸葛亮恐他言行反复无常,想促他速叛,知魏兴太守申仪和他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有意泄露其事。孟达闻此泄露,准备马上起兵。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后,司马懿怕他突然发难,给他去信,详为慰解,信中说:“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埸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孟达得信大喜,犹豫不决。司马懿则暗中率军进讨,诸将见孟达与吴蜀交接,劝司马懿先观而后动。司马懿说:“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司马懿亲自率军日夜兼程前去讨伐孟达,八天抵达新城城下。吴、蜀派出援兵解救孟达,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

孟达收到诸葛亮的促叛信孟达写信给诸葛亮认为:“宛城和洛阳相距八百里,离我处一千二百里,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公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而司马懿先斩后奏,仅八日就兵临城下,孟达又写信给诸葛亮,惊叹:“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环水,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公元228年(太和二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孟达有子孟兴,为议督军,公元264年(咸熙元年)被迁徙回右扶风。司马懿回军,仍驻宛城,奖劝农桑,禁止浪费。南方吏民心悦诚服。申仪久在魏兴郡,专威弄权,擅自借皇帝名义刻制印信,私相授予。孟达被杀之后,申仪自生疑虑。当时各郡郡守见司马懿克敌制胜,纷纷奉礼祝贺。司马懿听之任之,并让人向申仪暗示。申仪只好前来祝贺。司马懿乘机将他收捕,送往京师。司马懿又将孟达余众七千余家迁往幽州。不久蜀将姚静、郑他等率其部属七千余人来降。当时边郡新附,户口不实。朝廷想加以核实,请司马懿进京,征询他的意见。司马懿认为:“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

魏明帝又问他吴蜀都该讨伐,应该先从何处着手?司马懿回答说:“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魏明帝同意他的看法,命他回宛城备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