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九十七章 夺嫡之争(2 / 2)

作品:《三国之英雄无双

曹丕和曹植都喜爱文人是受曹操的影响,曹操自身爱作诗作文章,形成建安风骨的文学之风,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曹植才气比曹丕大,南朝文学家谢灵运也评价曹植“才高八斗”所以曹植身边都是些才气横溢的人物,如杨修、丁仪兄弟、邯单淳。而曹丕身边有吴质等人,但是只能是些另有所图的文人,曹操立嗣问题不明朗时,曹丕、曹植以及他们身边的文士还能相得以处;当曹操立嗣问题突出来后,双方就各自施展方略尖锐对立起来。曹丕也意识到现在处于非常时期,他问过贾诩。贾诩应道:“希望将军修养品德,勤于学习,日夜孜孜不倦,不违背作儿子的道义,这就够了。”曹操也私下问过贾诩:“在曹丕和曹植之间我该选哪一个好呢?”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君为何闭口不答。”贾诩笑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听后也大笑起来,也渐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决心。曹丕请吴质商议对策又碍于曹操厌恶结党营私之风,恐有人知觉告密,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这计策被杨修识破,向曹操告密,曹操令人于曹丕府门伺察之。曹丕慌告吴质,吴质说:“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曹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曹操因疑杨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曹丕只得退回。曹植闻之,问于杨修。杨修说:“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曹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曹植叱说:“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曹植为能,但也知道曹植的残忍一面。后有人告曹操说:“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曹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曹植。杨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曹植即依条答之。曹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曹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曹操。曹操见了大怒说:“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杨修之心。

有一次曹操远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这个曹植就出来念文章了,估计头一天晚上已经写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颂德的、同时也表达依依不舍的、文采华丽的这篇文章,朗诵。这一朗诵,果然文章写的漂亮,大家觉得不错,文章写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结果曹植心里也舒服,曹操心里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吴质就在耳边上说:“王当行,流涕可也。”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远征了吗,远征不是有风险吗,你不是舍不得吗?哭嘛。曹丕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头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动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泪,所有人都流下眼泪,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场。哭完了以后,曹植写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于是,散了以后大家都议论说,哎呀,看来还是五官中郎将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那一个人呢,就未免有点作秀啦,未免有点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舍不得父亲呢,还是趁机来卖弄一下自己学问啊,搞不清楚了都。

吴质并非不沾文学的边缘。及河北平定,大将军(曹丕)为世子,吴质与刘桢升在坐席。桢坐谴之际,质为朝歌长,后迁元城令。”四年后,吴质回京述职,曹丕盛张宴席,款待久违的吴质,为之曹植曾写作《与吴季重书》,微言大义,期冀吴质能“为我张目”;当然其中也有镇压吴质依仗曹丕的支撑所张扬的骄奢气焰。吴质即作《答东阿王书》,申明“至乃历玄阙,排金门,升玉堂,伏虚槛于前殿,临曲池而行觞”,只不过是“恃平原养士之懿”,实“愧*遂耀颖之才”,露出仗人以假威的心迹。至于“张目”一事,吴质则借“儒墨不同,固以文矣”,把曹植搪塞过去。这篇答书,词繁藻丽,典奥实密,假之以“愧*遂耀颖之才”相贯串,前后严密布成一体,亦可以说颇得建安文学“以气为主写文章”的风气。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丕运用各种计谋,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帮助下,在继承权的争夺中终于战胜了弟弟曹植,被曹操立为魏王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杨修在夺嫡之争失败中有些失意曾经有意疏远曹植,但是因为曹植毕竟是曹操的儿子,所以不敢过于明显,还是保持了一定的来往密度。从这点也可以看出杨修是比较缺乏政治上的应变能力的。曹丕高兴地抱住谋士辛毗的脖子说:辛先生知道我的高兴吗?”身为汉议郎、侍中身份兼任魏王侍中辛毗不禁对曹丕的举动感到愕然,对于立嗣的问题上他与其他大臣一样坚持以国立嫡长的礼法,坚决支持册立曹丕。辛毗把这个事讲给女儿辛宪英听,辛宪英叹了一口气说:唉,太子怎么能够这样呢!什么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国家的人。接替君王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治理国家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要担很重的担子,所以你应该感到畏惧。一个人被立为太子以后,他的表现应该是悲痛和畏惧,而我们现在魏国的太子竟然是这样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国的国运长不了。”也在这一年,曹丕编制了《典论》。

也就在这时,建安七子徐干撰《中论》,王粲作《登楼赋》都表现了自己的才华,表达了自己对这个世间的看法(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找着看看)

也在这时候,发生了瘟疫之乱,曹丕和曹操都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