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46章 权利之争(2 / 2)

作品:《一揽众美在三国

“当然,不光是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当这个首领的位置,但这个位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你不能胜任时,就必须让位,由众人再推荐出一位称职的人选。”

“我明白了,你是说像古时尧、舜那样进行禅让”

献帝问道。

“可以这样理解,每个朝代都会有灭亡的那一天,这个陛下也不能否认吧。”

袁新问道。

“这是自然。”

献帝的头低了下去,虽说不愿意承认,但他知道袁新说的是事实。

“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都不可避免的踏着前一个王朝的鲜血,所以,生在帝王家其实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是的。”

献帝的头垂的越发深了,他自己就对所受的命运深有感触。

“所以,陛下一定不希望自己的后人被他人所掠杀,我说的对吗。”

袁新再一次问道。

微微的一点头,献帝算是认可了袁新的说法。

“所以只有实行陛下说谓的类似于禅让制,才可能使陛下的后人,整个刘氏的后人不被人所杀戮,平安的生活下去,陛下难道觉的不好吗”

献帝知道袁新所说的是对的,但他还是有些不甘心就这样的失去了权力。袁新早就看透了他的心思,微笔的说道:“只要陛下与臣合作,臣可以保证只要陛下没有失德,一旦天下一统,必将力争陛下成为这个新的国家的首领,你看这样可好”

所谓人地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袁新没有追究毒害郭嘉的责任献帝已经烧高香了,虽说不能家天下,但袁新所开出的条件总比其它人好的多,更何况袁新还许给献帝一个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献帝还能有什么好说的呢献帝沉思了良久,抬起头来对吉平说道:“把解药给袁新大人吧。”

在袁新的一番与献帝开诚布公的相谈之后,献帝终于将解药取了出来,对于此事,袁新没有声张,不过献帝从此以后确实老实了起来,既然知道事不可为,也就不能强求,献帝是个极聪明的人,他自然知道这个道理。

眼着着郭嘉一天天的好转起来,袁新的脸上也终于又看见了笑容,于是加紧与贾诩等人筹划将辽东军的中心挪到长安的事情,由于渔阳在大火之后已经面目全非,所以根本不适合做为辽东的中心了,而长安城是百年古都,城高池深,东边又有函谷关为凭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这里成了袁新心目中最理想的治地所在。通过郭嘉中毒一事,袁新对贾诩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认识,所以也就更加的重用于他,随着两人接触的增多,袁新发现,贾诩并不是如外界所传的贪婪与自私,很多时候他都为了百姓的利益着想,看来,以往的形象乃是贾诩明哲保身之计,也只有遇到了袁新这样的明主,贾诩才能真正的发挥自己的长处,施展自己的才干。

“主公,最近连日阴雨,渭水上涨,已经快将堤坝冲垮了,请主公尽快修复。”

贾诩一脸疲惫的说道。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可把贾诩累坏了,本来就瘦的脸上现在只剩下了一层皮,活脱成了一个瘦猴,所幸辽东中心迁移的事情已经办理的差不多了,但没想到却遇上了这场百年不遇的洪水,于是,他又被袁新派到了第一线。

一听渭水上涨,袁新的头就有些大了,长安也有一些防范洪水的水利设施,但那大多是在西汉时期修建的,如今几百年过去了,现在大多数分流洪水的河道都已经阻塞不能沿用,而原有的堤坝也年久失修、漏洞百出,一旦河水决口,那就意味着长安附近的粮食将颗粒无收,所以当务之急是一定要守住堤坝,不能造成决堤,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想到这,袁新立即与贾诩一同出发,组织加固大堤。大雨依旧在下着,涛涛的洪水带着浪花滚滚的向堤坝上袭来,突然,一声清脆的破裂声传来,大堤终于决口了。

“快给我堵住口子”

一个声音大叫着,一群精壮的士兵跟在他的身后向决口处奔去。仔细看去,你会发现此人正是张辽。

“大人,水太大了,石块到水里就被冲走了。”

一个士兵大叫着。

“给我打桩”

张辽大叫着。

“大人,不行啊,打桩的两个兄弟弟水给卷走了。”

几个士兵大叫着。

“,老大就不信了,不怕死的跟我来”

张辽一声大叫,把衣服往地上一甩窜了出去。“弟兄们,给着将军上啊”

一群士兵光着膀子跟着张辽冲到了决口处冰冷的洪水中,手拉手组成了一着血肉的城墙,一排排的洪水向他们打来,冲击着他们的身躯,然而士兵们硬是用顽强的毅力牢牢的坚持着这最后的防线,利用这个机会,堤坝上其它士兵立即用石块运到了决口处进行修补。

看到这一幕,刚刚走上大堤的袁新与贾诩心中一股热流在激荡着,也只好这样英勇的将军才能带出这样不怕死的士兵,张辽果然是条汉子。

在张辽的指挥下,决口处终于渐渐的缩小了,当决口最终合拢时,张辽的脸已经冻的惨白,两排牙齿不停的打着颤,这时,一件外衣披在了他的身上,“文远,多亏了你了。”

袁新出现在了张辽的眼前。

“主公”

张辽刚想说什么,但袁新一把阻止了他,“不要说话,你下去好好休息,剩下的事就交给别人了。”

“不,主公,不彻底把大堤阻上,我是决不会下去的,请你保重身体,先下去吧。”

“呵呵,将军都不怕,我袁新岂能下去,来,我们一起把这该死的洪水彻底堵住”

袁新一把扛起了一块大石,向着最危险的区域走去。

风雨终于停了下来,咆哮的洪水奔腾着向下游淌了下去,大堤保住了,袁新与张辽一屁股坐在了地上,一时之间累的再也起不来了。

经过了一场洪水,袁新终于决定下大力气疏导河道,浩大的工程立即进行了起来,袁新亲临第一线指挥,一个月后,终于挖通了两条主渠道,长安的抗洪能力大大加强了。刚放下这件事,管宁等人也从辽东赶了回来,与他同时来的还有华佗。

于是袁新立即安排华佗与张仲景两人筹备在长安建立类似于辽东的医馆,同时陪养大批的医学人才,张仲景看到自己多年治病救人的愿望得以实际,心中也是激动不已,也坚定了他留在辽东的决心。各种大规模的学堂也如雨后春笋般在长安建立了起来,这种新式的人人可读的学堂立即引起了周边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听说学堂的优秀学生以后都可以在辽东军或是官府中安排差使后,长安周围的大批青年才俊吸引了过来,很多人不远千里之遥从外地赶来报名进入学堂,这使的长安的学生规模一下子超过了万人,不过袁新是不会嫌人多的,他知道,这些人必将是华夏民族未来的栋梁之材。

管宁当然把他的招贤馆也搬了过来,不断的有人毛遂自荐,想要在辽东军中谋个一官半职,管宁对他们进行了筛选,对他们量才进行推荐,这其中,最让袁新看中的是一个叫马钧的年青人。

当清瘦的马钧来到袁新面前时,袁新不由一阵的感叹,没有想到,后世中大名鼎鼎的马钧竟然打扮的如些寒酸,他的脚上甚至打着草鞋,绝对的一个中国典型农民的装束。不过袁新知道,人不可貌相,在这个青年的头脑里,蕴藏着无数的宝藏,他将让中国的文明程度向前加深。

在看到马钧之后,袁新给了他一个简单的不能再简章的任务,那就是发明,袁新告诉马钧,只要是他需要的就只管开口,一定尽力满足他,为此,袁新连给他拔了十万两黄金做他的经费,把辽东的科技馆也交给了他。从此,马钧在袁新的帮助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验室,发明了无数的先进工具,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et】

看小说就上【新第三书包网】,请记住域名哦:www.shubaol.com ,防止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