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分卷阅读473(1 / 2)

作品:《穿到明朝考科举

野菜羹强。

李布政还送了他一匣番薯,叫他带回家与家人一同尝尝新。回到家里,天子的赐食也送来了,是致致的一小篓番薯,约有十余斤,表皮光滑干净,红殷殷的,叫人看着就想起烤红薯。

他有十多年没吃过烤红薯了,想起来也是心酸。

崔燮再不客气,立刻叫人取火盆来,挑细选了两个略小的埋进灰里,晚上煨熟了和谢瑛共享。还有几个小的他叫厨子拿去蒸熟,剥了皮和上雪白细面炸成点心,送给京里的三个弟妹共尝。

红薯太珍贵了,最好最大的得留着作种,大家吃点儿掺假的吧。

这红薯也不光他一家有。福建送进京的红薯也有数千斤,京里的勋贵和高官都能分到几斤、几十斤不等。翰林院官员们每人都能分着一份,阁老分的更多,李东阳就想趁着元旦假期办个诗会。

番薯诗会。

茶陵派旗下的少年诗人们闻听这成事,都要踊跃参加,唯有他的亲弟子崔燮耷拉着一双愁眉,不想凑这热闹。

他的确有正事,还得给天子写图文版的番薯栽培、食用指南呢。

李兆先替父亲安慰他:“前日赐食之后师兄写写过谢恩诗了,再参加一回诗会又能怎样?师兄你到时候只是不写,坐在上首跟父亲一起评这些诗作就是了。”

崔燮深深叹气:“罢了,到时候非有人要我作诗,李师弟还是要帮我一把。”

既然老师要办番薯诗会,做弟子的也得尽心帮忙。他是帮不了作诗了,但贡献了不少往番薯里掺假,显得菜量更多的法子:如掺藕粉做成水晶番薯丸子;以番薯作馅、糯米粉做皮的糯米汤圆;番薯泥碾细如澄沙似的糯米松糕;自己家做过的炸薯饼;番薯、山药、芋艿三样蒸制成泥,夹上枣泥、澄沙馅的番薯花糕……

红薯凉粉、红薯粉条虽然也好吃,但是太不出数了,不合用在这宴会上,还是等今年丰之后再做吧。

他一边指导人做,一边把整完形好看的点心画下来,顺便写他的番薯食用指南。

李老师和谢阁老、陈太常卿家那几篓红薯叫他调着花样掺进了数倍的米粉、面粉、薯、芋面,再添些蜜糖调味,省料又体面地招待了一院子才子。

众人吃着御赐的救荒新品,议论着今年边关的大胜,还有今年冬天城外给流民修筑的暖房,越说越激扬,满腹豪情慷慨奔流,纷纷取纸笔作诗。

如今国朝有了盛世气象,几篇新诗中也有了追攀盛唐的雄浑豪气。李东阳从中咀嚼出些味道,深觉惊喜,满意地点评道:“旧日见人学盛唐、李杜之诗,皆极力摹拟,不但字面句法,并题目亦效之,开卷骤视,宛若旧本。这几首虽也有几分拟学盛唐的味道,却能品得流出肺腑之情,可在诸卷之间卓然立出了!”

他自己对唐诗研究极深,深得其中三昧,早年在中秘库看书时,从未见过的诗集,读上两首就能猜出是白乐天之作。而对宋诗、元诗、明诗也是随口可鉴,他评这几首诗有唐诗韵致,那便是真有唐诗意象。

几位大家在上面评点佳句,又呼作诗的人上前询问。

崔燮在烛光下看着几名意气风发的少年才士从人群中走出来,言词敏捷、流利如珠地回答前辈大家们的提问。而这些才子中隐隐地以一人为首,那人对诗的理解果然也比别人更高,慨然答道:“言斯永,永斯声,声斯律,律和而应,声永而节。言弗睽志,发之以章,而后诗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