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分卷阅读25(1 / 2)

作品:《还珠之穿成乾隆的强国路

一天他要把这两个国家给打下来,进中国的版图。

殿试

现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还不允许大面积派兵越过太平洋到达美洲。

所以他打算重新丈量土地,划分农田。

但是困难重重啊,能拥有大面积土地,不是王公贵族就是高官富商。真正握在农民手里的土地少之又少,不然百姓也不会在灾年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只能逃离家乡去往大城镇,只求一线生机。

土地问题重中之重。

不过他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开刀对象。以他为引子,再加上殿试题目透露出来的意思,想必那些懂看眼神行事的人不会出来唧唧歪歪。

至于那些反对的人,可以以他们为例子去查证,若是他们也有贪污强征百姓田地的事情,那么论罪处理。若是没有那更好,说明他们还是配戴头上那顶帽子的。

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乾隆霸总的想着,薄唇绽开了一个迷之微笑。

高无庸在一旁看到乾隆的笑,默默低下头装作什么都没看见。

殿试那天刚巧是个好天气。

清初的殿试都是在太和殿举行。

因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故不设考官,只设读卷官。由皇帝亲简大学士2人、部院大臣6人充任。殿试只考制策一场,当日交卷。试题大多在殿试前一日由读卷官密拟,以俟钦定。有时,也由皇帝亲自拟定试题。殿试时,派王、大臣监试,另有御史4人参与监试。以礼部尚书为提调,由内阁、翰林院、詹事府、光禄寺、鸿胪寺等处派出20余人,执行受卷、弥封、掌、印卷、填榜等具体事务。

殿试只考策问,应试者自黎明入,历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然后颁发策题。制策题目,清初用时务策一道,题长二、三百字,所询一二事;康熙以后,题长达五、六百字,甚至千字左右。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1”、“x”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殿试这日,天刚蒙蒙亮,宫门口已经站满了考生。明明有三百个考生,除了官员点名的声音,别的一丝杂音都没有。

殿试对这些考生来说是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考试。经过殿试后,这些考生就要踏上陌生的官途。有的人在这条路上笑到最后,也有人在这条路上半途夭折。

但不管是哪种情况,这条路永远不缺少人去走。

其实这也是一条欲望之路。端看你是控制了自己的欲望还是被自己的欲望控制了。

带头的礼部官员领着这一群考生走进太和殿,说是考生其实已经可以算是准进士了,毕竟殿试只排名次不刷人。

说起这殿试不淘汰考生,就要提到一个人:张元。

张元(?~1044年),字雷复(周春辽诗话据传奇云),西夏军师、国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