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分卷阅读399(2 / 2)

作品:《昭华女帝

“三年,三年的时间匈奴将所借的粮还来,朕不需要什么利息,字据却是必须要立了。而且,如果在三年里,匈奴还不上所借的粮食,此后每拖一年,就按一成的利息来,这是为了大昭,大昭的粮食不能白借,对于言而无信的人,朕回利息也是理所当然。”

谁能说不是呢,卫治听着楚昭的要求,都不过分,三年之内将所借的粮食还上,大昭不任何的利息,只有超过三年之后,大昭才会加,这也是对于言而无信的人一种处罚,合情合理。

“大单于若是觉得没有问题,朕会让人拟下协议,亦为两国的国书,不仅有大昭的文字,也有匈奴的文字。”一式两份,对应各国的文字,这样一来谁都不能耍赖了吧。

卫治道:“陛下的要求合情合理,我代匈奴的万万百姓,谢过陛下,匈奴愿与大昭永世结好。”

落井下石,锦上添花的人从来不少,但那雪中送炭的人何其难得。

卫治来时有八成的把握,他是相信楚昭的为人,如今亲耳听到了楚昭的同意,卫治心中的大石算是完全放下了。

“大单于为了匈奴百姓不远万里地奔波而来,朕亦为国君,为百姓之心,朕是感同身受,匈奴有大单于这样的君王,是匈奴百姓之福。”楚昭也是感念卫治的一颗爱民之心。

确定卫治没有说谎,匈奴确实是遭受了瘟疫,而且百姓流离失所,食不裹腹,在这样的情况下,卫治没有想发动战争,不劳而获地从大昭抢粮,而是与楚昭借,也是为了大昭的安宁着想,这三万担粮草,楚昭没有拒绝不借的理由。

所以在查清楚匈奴的情况之后,楚昭已经跟政事堂诸公商量过了,为匈奴为了活命而发动战争,粮食必须要借,但是有借就要有还,怎么还也是要先说清楚的。

一致商议,考虑着匈奴也要时间恢复元气,所以他们定下的是三年还清所借粮食的时间,三年一过,就要利息了。

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大昭坦荡,不等于匈奴也一样坦荡,况且,如今匈奴是卫治为大单于,三年之后,谁知道还会不会是卫治,白纸黑字的写清楚了,也是为了在大昭着想。

主意自然又是楚昭出的,萧其陈与吴用都同时提到了这点考虑,为人臣子的,纵然是被说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为的也是大昭而已,楚昭听着点点头,立刻同意了这点防范。

所以才有了楚昭如今对于要求匈奴三年这内一定要还清三万担粮食的要求,不还嘛就要加利息。

“大单于,莫怪大昭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最后还有一条,如果十年内,匈奴不肯还所借之粮,又不愿给利息,无论匈奴是何人为单于,大昭是何人为帝,必将兴兵讨要。”楚昭将最后一句,也是最重要的一句说了出来。

卫治看向楚昭,楚昭道:“大昭邻国非只有匈奴一国,还有其他诸国,大昭为匈奴解困,来日若是有旁人也如匈奴一般与大昭借粮,借与不借,借了还,还与不还,总会有讲多争议,朕是相信大单于,可朕也要为大昭着想,你是匈奴的单于,朕是大昭的皇帝。”

虽然他们是朋友,相交多年,如今他们又各为两国之君,相互之间说清楚了总比自己乱猜要好吧。

楚昭也是宁愿先小人后君子,她辛苦打下的江山,不是准备让人给借空的,拿了她的东西要还,不还的话,那就别怪她不客气了。该是她的东西,不还也得还。

卫治又怎么会不明白楚昭的意思,“我与匈奴历代大单于的名义起誓,将来不管是我还是谁,只要是当了匈奴的大单于,都必须归还所借大昭的粮食,谁若不从,大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