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分卷阅读169(1 / 2)

作品:《然后下面没有了

了!边静玉非常高兴。然而,就在这时,一条流言在京城迅速传开。

这则流言把整个安平侯府牵扯了进去。

边嘉玉是原配嫡子,边静玉则是继室嫡子,有流言说,他们的父亲为了保障原配嫡子的地位,才在边静玉幼年时给边静玉定下了男妻。这流言是有些依据的。虽然娶了男妻并不耽误生子,而且妾生的儿子也能继承家业,但是妾生子在爵位继承上却完全没有优势,朝廷能将无嫡子视为无子而夺爵。

估计是有人刻意推动吧,这流言在一夜之间就传开了。

虽然流言把边静玉塑造成了一个受害者,但边静玉并不是那种会轻易被人挑唆了的无知者。这流言分明是在看安平侯府的笑话,边静玉既然是安平侯府中的一员,他也同样被人看了笑话。所以,当有人不怀好意地问到边静玉面前时,边静玉在第一时间反驳说:“这是你们从哪里听来的无稽之谈?”

边静玉信誓旦旦地说:“当年,新诚伯刚出生时因福气太重而魂魄不稳,有高僧说,需有人帮新诚伯分担福分,他才能平安长寿,正巧我与新诚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我们两家又是世交,父亲这才为我们缔结了婚约,好叫我为新诚伯分担福分。”他不仅自己这样说,还立刻叫人去传了反向的流言。

想要破除安平侯偏心的流言,其实突破口很好找。如果安平侯真的偏心,他为何还要给边静玉出头的机会,直接把这个儿子养成纨绔不好吗?再说,边静玉和沈怡虽是自小定亲,但他们成亲的年纪却有些晚了,反向流言就说,二人定亲是长辈之间的权宜之计,本想等他们长大了就解除婚约,没想到二人长大后心有灵犀,竟是不愿意解除婚约了,长辈们只好依约安排他们成亲。一时间,先前的流言烟消云散,反倒是边静玉和沈怡之间情比金坚的爱情故事传遍了街头巷尾,喂全京城人吃了狗粮。

在流言刚冒出来时,安平侯见过边静玉一面,眼神中藏着些许内疚。等事情了结,安平侯又见了边静玉一面,眼神中依然藏着内疚。边静玉只装作看不见,见淳玉大胆地揪了安平侯的胡子,他还忍不住笑出了声。说起来,这时候流行严父做派,安平侯没怎么抱过前两个儿子,却抱着淳玉不离手。

老来子果然最得宠爱啊!

边静玉只在沈怡面前泄了些许真实的情绪,道:“说句不谦虚的话,我自小聪慧,学东西要比大哥快上很多,为我启蒙的先生不止一次在我父亲夸过我是他教过的最聪明的学生。若仅仅是这样,父亲心里怕是还不会起什么担忧。但你也知道,我骨子里其实是个有些喜欢漠视规则、挑战传统的人……”

年幼时的边静玉不会隐藏真实的情绪,自然叫安平侯这个做父亲的看出了端倪。

所以,安平侯心里有所担忧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过于聪明的却又敢漠视俗世礼法的儿子,偏偏不是府里的继承人,自然叫人担心日后会起了事端。安平侯却又不忍把边静玉养废了,正巧误会了沈怡被当女孩养,就晕了头地定下了这门亲事。

所以,那则说安平侯偏心的流言也不算是说错了,他确实想要确保边嘉玉的继承人地位。

但边静玉真的没有怪过安平侯。

他继续对沈怡说:“他是做父亲的,如果他想拦着我出头,只要漏出口风说我不孝,我这辈子就绝无出头的机会了。他还是在意我的。你这门亲事也不是他胡乱选的。凭着你父亲在朝中的表现,我家那时与你家定亲,算是高攀了,只是因着两家的交情,才能把亲事定下来。他那时怕是就想好了要让我走读书出仕的路,有了你我的亲事,你父亲就能多加照顾我了,而这是当时的安平伯府做不到的。”

世间事难得十全十美,对于平庸的安平侯来说,这或许是当时的他能给出的最好的安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