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我要做皇帝第14部分阅读(1 / 2)

作品:《我要做皇帝

“臣该如何称呼殿下”张汤见了换好便服的刘德问道。

“嗯”刘德想了想,这也涉及到一个政治表态问题,宣称是某某家的子侄,就意味着刘德是比较亲近某某家的,于是他道:“对外人便说,我乃是枳候家的子侄”

“诺”张汤换了个笑脸,道:“公子即欲体察民情,不如去臣家附近的村落”

这却也是为了刘德的安全着想了。

刘德也不无不可。

其实,早在前世,他就已经深入过民间了,胸中早有文章。

此次微服不过是为了他那篇即将震惊天下,同时也给他自己刷满声望的奏疏或者说政策找个注脚的背景,走走过场就好了

第二更,继续去码第三更,看看12点前能交出6000字不~~~~~

妈蛋,以后别投催更了,读者老爷们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六十节 微服2

张汤的家在鸿固原之上。

鸿固原是一片沃野,浐河与潏水在此交汇,千百年不断的冲刷,在大自然的伟力下,才形成了这么一块肥沃的平原土地。

此时的关中,并不是后世那样,因为水土流失环境破坏以及人类的活动而变得残破。

沃野千里,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景色怡人,才是此时关中的真实写照。

不单关中如此,就连此时的黄河水,听说也是清澈见人,碧波千里。

因而,在此时黄河还不叫黄河,世人称之为大河

乘着马车,刘德看着道路两旁的麦田与屋舍,他问张汤:“以卿之所闻,如今关中可还能维持一夫五口治百田”

一夫五口百田,这是儒家与法家在政治上为数不多的共同点。

这两个学派都认为,一夫五口百田这样的社会结构是最为理想的社会结构。

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变法,首先提倡的就是一夫五口百田的模式。

商君在秦国变法,也沿袭了这个口号。

汉室初立之时同样继承了这个秦代的政治理想,将之做成了一个画饼画给天下百姓看。

不过,汉家天子碰上了一个好时机。

秦末的大乱摧毁了旧有的一切封建贵族势力和地方豪强,同时顺手把人口从也消灭了大半,因此,最开始之时,这个画饼还真的成了现实。

高祖刘邦用来安定天下的大杀器就是授田。

那时候,只要是个活人,就能从刘邦的政权手里得到最低一百亩土地和相应的宅基地。

所以,全天下立刻就臣服了。

授田的事情,在先帝孝文皇帝执政最初之时还是在有组织有秩序的进行的。

只是,从十年前开始,随着天下安定,人口开始上涨,而土地资源却还是只有那么多。

授田的事情渐渐没了声息,取而代之的是,民间渐渐出现了地主,土地兼并开始出现。

现在民间的事情,刘德不了解,但十几年后,刘德记得很清楚,自建元元年开始,土地兼并的规模开始上升,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富者阡陌连野,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况。

那时候,所谓的一夫五口百亩模式自然立刻崩塌,彻底成了纸上的画饼。

“大半还是可以维持的”张汤想了想答道:“不过,以臣所见,已经有人开始买卖田地了”

他家就是典型

当此之世,民间厚葬成风。

一旦有人去世,为了家风名声,稍微困难点的人家,立刻就要卖掉一些田地来筹集丧葬之费。

即使是富裕之家,也是有些吃不消的,只有那些有封国食邑的公侯才不需要为了这些发愁。

刘德看了看外面的田舍,点点头,此时的情况比之十几年之后应该是不同的,毕竟,文景之治也不是吹牛逼的。

那么,他的那篇文章和政策也要相应的做出调整了。

当马车行驶到一处十字路口时,刘德看到一个老汉带着两个垂鬓幼童在路口的桥墩下钓鱼。

“停下”刘德吩咐了一声,马车立刻停下来。

刘德很清楚,张汤虽然来自于市井,但他终究也是官宦之家,跟最低层最基层的民众还是缺乏沟通的。

社会阶级的天然隔阂,不可能让张汤真的知道那些每日在田间地头的农民的真实想法与真正处境,想了解这些,就必须弯下腰去,真正的接触农民,才能了解到此时社会的真正形态。

于是刘德下了马车,一直跟在车旁的卫兵们立刻尾随在他身后,保护他,同时还有人爬到附近的一颗树上占据制高点。

刘德笑呵呵的走到那个正跟两个幼童说话的老农身边,拱手问道:“敢问老丈,今年高寿”

在汉代,年纪大的老人不分身份阶级,统统享有特权,汉律规定,年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可以见官不拜,八十岁以上,见了皇帝都不用拜。

因此,这老农对刘德这个一看就是贵公子的年轻人的行礼并不意外。

他笑呵呵的拉住两个调皮的小孩子的手,答道:“老汉今年已经六十有七啦”

“老人家身体可还好”刘德和善的蹲下身子,看着那两个好奇的小家伙问道。

这老农看了看刘德身后的随从,再看了看那辆规格和大小都远超一般贵族可用的马车,他本能的保护着自己道:“托贵人的福,老朽身体还好”说着就打算收起鱼篓,带着孙子们回家。

汉家贵族们的名声并不怎么好。

至少在长安附近不好。

特别是新一代的贵族子弟,平时斗鸡走狗堪称一绝,欺男霸女也不落人下。

这些纨绔子弟,大的罪行不敢触犯,但小罪却犯个不停。

刘德笑呵呵的拉住这老汉的手道:“老丈不用害怕,我不是那种坏人”想了想,为了加强说服力,他道:“我乃是枳候家的子侄,奉了宫里一位殿下的命令,来此巡视民生,了解民间疾苦,以备报与圣天子参谋的”

本来刘德想扯一扯便宜老爹的虎皮,但话到嘴边就变了,因为他马上就想起了,假冒皇帝的旨意,在此时是大罪,称为矫诏

太宗孝文皇帝时期的外戚薄昭主要的罪责就是矫诏,因此被逼自杀,后来窦婴也是死在这个上面。

那老农听了刘德的话,这才止住动作。不得不承认,此时的汉室皇家在民间的信誉是很高的,支持者也很多。

这老农虽然害怕贵族,但听说了刘德是皇室成员的代表后立刻就不怕了。

这大概也是因为中国历来就有都是当官的坏,皇帝一定是被蒙蔽的这种传统的缘故。

“贵人想知道什么呢”老农抱住两个幼童,咧着嘴笑问道。

“您家里现在有几口人”

“老汉有三子四女,长子在南军服役,次子与幼子都在家里耕田,四女也都嫁出去了”老农想了想道:“现在老汉家里加上儿子儿媳孙子孙媳,大大小小有十几口”

“这两个是老汉的曾孙了”说到这里,老农就颇为自豪的笑了起来。

四世同堂,确实是很多人引以为傲的事情。

那个投催更的坏蛋,放学后别走

让我看到又吃不着~~~~~~~~

嗯,我打算明天开始固定一下时间更新了,再这样我自己会累垮的

ps:下新书榜了,好可怜,收藏一下涨的慢了~

现在都没2700

满地撒泼打滚ing。

话说,那个,我就差几十票就能上历史类的分类推荐榜了貌似,大家能多给点票票吗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六十一节 微服2

“老丈好福气”刘德听了也赞道。

“不知老丈有田多少”刘德也坐到河边的一块青石上,问了起来。

“老汉家中有田三顷,可惜只有一顷半是上田,余者都是中田和下田”老农答道。

刘德点点头,看了这个老农的家庭应该是属于此时典型的自耕农阶级。

所谓上田中田下田,刘德还是知道的。

上田土地肥沃,不需要休耕,可连年耕作,因此是农民最喜欢的土地,可惜,这种肥沃的土地并不多,而且因为农业技术的局限,许多上田在连年耕作之后,土地肥力渐渐枯竭,沦为中田甚至下田。

至于中田,耕作两年,就必须休耕一年,否则,土地中的地力不够,种下去的作物根本长不好。

下田,耕一年休一年。

不过,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也不知是谁先发现了,在休耕的土地上种植大豆不止不会浪费地力,还能有效的给土地增肥,因此,一般休耕的土地,都会种上大豆。

只是,汉人最重粟米,当此之时,连小麦都是土地里的异端,并不是主食,就更别说大豆了。

一般而言,像小麦跟大豆这种农副产品,是不值什么钱的。

小麦嘛,最低层的贫穷人家可能会在灾年将之作为食物,但大豆在此时除非实在是年景不好,否则一般是作为牲畜饲料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刘德也知道。

原因很简单这是烹饪技术与美食文化的落后所导致的。

在此时,厨师们的烹饪技术相对很原始,基本除了烹蒸煮之外,没有别的花样。

而且,像什么磨坊什么的,此时也没被发明。

所以像什么包子馒头面条米粉豆腐豆腐脑,在此时统统都不存在

不管小麦大豆,想要食用,都只能靠煮。

而小麦大豆煮熟之后食用的口感有多差,吃过的人都知道

特别是大豆,食用之后会导致肚子胀气

所以,刘德那位堂叔刘安发明的豆腐,真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发明

“老丈,田地收成怎么样啊”刘德又问道:“家中可有什么困难”

“托圣天子的福,去岁老汉家里的收成还不错,一亩地收了四石多粟米呢”老农说起去年的收成,嘴巴都乐都合不拢嘴了,只是,随后就有些苦恼的道:“可是去年粟米一石只能卖40钱”

刘德听也是漠然。

汉室的农业技术与土地亩产相较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有了一很大的进步。

战国初年,李悝在魏国变法时曾说:今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岁收亩一石半

到了汉室之时,农田的亩产就普遍提高到了三石,像先帝之时,晁错就曾在那篇著名贵粟疏中道:今夫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两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地岁收三百石。

汉室农业亩产比之战国时期足足翻了一倍之多

只不过,农业技术虽然进步了,但是,农民遇到的问题还是李悝当年遇到的问题。

谷贱伤农,谷贵害农。

丰收了,但粮食价格却下跌了,因此,农民到手的钱还不如寻常年景。

遇到灾害了,收成不好,粮价高涨,农民买不起粮食和种子,只能卖田卖地卖儿卖女最终破产。

在整个中国漫长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之中,不知多少英雄豪杰能人异士,在这个难题上想破了脑袋,费劲了心思,但都只能治标不治本。

刘德当然不可能超过那些一个个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伟大名字。

不过,刘德是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之上的。

因此,他看的更远。

在充分吸收了历代政治家的思想后,在经过前世十几年的锤炼,刘德此时隐约已经找到了一条能最大限度的缓解此问题的办法。

于是他安慰道:“老人家也不用难过,圣天子时刻都关注着天下苍生的疾苦,已经在着手准备处理谷贱伤农的事情,将来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真的”老农眼睛都瞪出来了,但汉家天子的信誉还是杠杠的,因此他立即就欢喜的道:“真是这样的话,老汉就放心了,圣天子果然还是向着我们的啊”

刘德听了却是有些感伤。

生活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的农民,永远都是支撑着这个国家与民族的脊梁。

但从古至今,真正将农民的疾苦与百姓的生活放在心里的统治者却是很少很少的。

就像后世,天天喊着为人民服务,究竟几人真的将人民放在心里

就像如今,便宜老爹的心思恐怕更多的是在关东诸侯而不是百姓身上,就是刘德自己,做这个事情,大半也是为了给自己刷声望,并未真的将百姓疾苦视为自己疾苦

但是底层的老百姓,却一直都将高层的统治者视为自己的救世主,直到统治者的信誉耗尽,人民再也无法忍受被乒被欺骗。

“将这个事情好好办好吧”刘德想着,态度也发生了变化。

“还未请教老丈贵姓”刘德拱手问道。

“贱名不足入尊耳”老农洒脱的笑道:“只不过贵人想知道,那老汉也不敢隐瞒,贱姓何,世代都居住在这关中”

告别了何姓老农,刘德在张汤的陪伴下,又走访了几户农家。

看到的情况,有好有坏。

但家境最好的农户家庭,也不过是家里有耕牛,加之劳动力多,因此多了些存粮。

而家境差的人家,则是惨到了极点。

譬如说一户农家,丈夫服徭役之时,受了重伤,回来后勉强养好身子,却落下了残疾,从此家中的一切重担都落在妻子身上,也亏得那户人家的妻子颇为勤勉,含辛茹苦的将三子两女拉扯大了,但,家里却是家徒四壁,还欠下了一千多钱的债务,一般来说,农民一旦欠债是很难还清的,迟早要沦为他人的佃农或者奴仆。

刘德实在看不过眼,兼之从后世带来的习惯,因此,他命人取来了一千多枚铜钱,交给那农妇,让其还清债务。

那户人家自然是感恩戴德,一个劲的磕头,甚至那农妇还有意将其幼女送给刘德,只是被刘德拒绝了。

出了那户人家,刘德的心情颇为沉重。

要知道这里是关中,天子脚下,历代汉家天子都很勤勉的收买着人心,轻徭薄赋,不断减轻农民负担。

但农民就是如此的脆弱,一个意外就可导致一个幸福的家庭毁灭。

正如这户人家,本来一切都还好,可是一朝家里的顶梁柱倒下,全家立刻就是灭顶之灾,错非那人的妻子撑了起来,否则,早就是卖儿卖女的节奏。

“张汤”刘德扭头问道:“你说,我帮了他们,他们的情况会好起来么”

“殿下仁德,此家的情况定然会大大好转,不出数年,定是一个小康之家”张汤低着头道。

“呵呵”刘德知道张汤误会了,这张汤以后肯定会对这户人家给予特殊照顾,免赋免役什么的。

对此,刘德懒得去管。

只是,有个问题萦绕在他心里。

“我能帮的一家,帮的了十家,却帮不了这天下啊”

呼呼,感谢大家,已上历史分类推荐榜00

另外,告知大家一个好消息,目测下周有强力推荐00

嗯,谁又催更了,我上瘾了

看我要做皇帝最新章节到长风文学www.

第六十二节 奏疏与汲黯

回到未央宫后,刘德的脑子里依然还在回荡今天的所见所闻。

提着笔,刘德在帛书上写下第一句话:儿臣刘德谨闻: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

写下这一句的时候,刘德也有些感慨,洪范相传是大禹所著,大概是这世界上最古老的政治书籍,而尚在原始部落愚昧之中时,老祖宗们就意识到了,为政的根本,这就不得不让后人有些惭愧。

刘德接着写道:民以食为天,食在货前,乡间长者曾言:民无三年之积,不足称其家;国无九年之用,不足以称其国。故舜命后稷黎民祖饥是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化,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

写到这里,刘德就酝酿了一下情绪,同时将心里所想的东西整理一下,再接着写下去:今一夫狭五口而治百田,亩岁收三石,为粟三百石,除三十一之税,余两百九十石,食人月两石,五人终岁百二十石,余有百七十石,石四十,为钱六千八百。尝社闾新春之祀,用钱八百,余钱六千。衣,人率用钱五百,五人终岁两千五百,余有三千五百;粮种耕具,百亩用钱两千,余有千五百,口赋,五人终岁六百,余有九百;刍藁徭役之税,用钱千三百,不足五百,不幸疾病死葬之费及上赋敛又未及此,农夫常有不劝耕之心

这一段是刘德仿照李悝当年的一篇变法缴文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