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大明天下】(53)(2 / 2)

作品:《大明天下

正德百无聊赖的听着大臣们说着几个不咸不淡的废话奏本,眼神扫过马文升曾经站班的位置,想起一件事来。

「诸卿,马爱卿致仕已有旬日,吏部仍是无主,应着即推选能员补缺,今日便议议此事吧。

」班首的几位阁老交换了下眼神,首辅刘健道:「万岁所言甚是,但天官冢宰乃九卿之首,其人选不可不慎重,待臣等廷议之后再将人选奏报陛下。

」说的也有理,正德点了点头,这本就是突然想到的事,也没想着非要今天就选出人来。

谢迁又突然出列,道:「万岁,前吏部右侍郎王鏊服父丧三年期已满,臣奏请起用其为吏部左侍郎。

」「王师傅?」正德来了兴趣,王鏊曾任东宫太子谕德,与小皇帝有师生之谊,自无不可,他想的却是另一档子?寻╜回?地╖址¨百喥#弟╮—○板╰zhu╚综╰合▽社◣区?事,当即道:「先生说的不错,朕当亲自到江南接王师傅来京,重叙师徒之情。

」我刚才说什幺了,谢迁被小皇帝的跳跃思维给惊着了,怎幺就扯到下江南了,「万岁不可,陛下九五之尊不能擅离京畿,使朝堂空置。

」李东阳劝奏道:「万岁尊师之心天日可鉴,也不必拘泥表象,传下一道诏书也就罢了。

」本来眯着眼睛打瞌睡的朝中大臣纷纷上奏,反正皇上离开京城就是不行,于理不合,于国无益,好像小皇帝一出了京城就会天下大乱。

最后正德皇帝只得抱着被吵炸了的脑袋,举手认输,若是他知道二百年后有爷孙两个皇帝一趟又一趟的下江南,不但当时没人敢拦,再过二百来年一个被吹捧成千古一帝,一个被冠以风流天子,他会不会跳起脚来骂娘。

群臣皆大欢喜,肯听文臣话的皇帝才是好皇帝,皇上从善如流的废话又说了一通,便散朝了,谁会留意一个长脸的老家伙眼神中的愤懑之色。

************一间布置典雅的书房,一名古稀老者提笔写字。

老者停书落笔,细看上好宣纸上墨汁淋漓的「忍」字,嘿然道:「忍字心头一把刀,为何这把刀总是chā在老夫心头。

」老者乃是吏部右侍郎焦芳,这老儿是天顺八年甲申科的进士,说起甲申这一科进士可谓人才济济,堪称大明朝的「黄埔四期」,谨身殿大学士李东阳、都察院左都御使戴珊、兵部尚书刘大夏、刑部尚书闵珪、工部尚书曾鉴、南京户部尚书王轼、户部右侍郎陈清、礼部右侍郎谢铎和工部右侍郎张达,十人都身居庙堂高位,焦芳官居三品,吏部卿贰,虽是比不得李东阳、刘大夏等人,也是位高权重。

可自家有苦自家知,焦芳这大半辈子官当得不易,三十岁就高中进士,本可平步青云,却处处受人压制,英宗朝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新科进士通常任职翰林院熬资历,待得期满或升或外放,平步青云。

焦芳编修期满,本该升任学士,时任内阁的彭华常与首辅万安言谈焦芳不学无术,万安便对人言,「不学无术如焦芳这样的,还能当学士」,这话传到焦芳耳朵里,河南人的驴脾气当时就犯了,放出话来,老子要是当不上学士,就在大街上把彭华给宰了。

彭阁老被吓着了,赶紧找万安给他升了学士。

官是升了,人也得罪完了,谁会喜欢没事跟领导玩命的下属,于是一个小鞋穿下来,焦大人给贬到贵阳那地方受罪去了,焦芳倒也有股子韧劲,一步一步又升回中枢,为了得到皇上重视,经常上书言事,可惜老上司马文升是不喜欢多事的,这些奏本想上达天听,门儿都没有。

焦老心里苦啊,宦海沉浮几十年,就没有个舒心的时候,好在马文升八十多了,老大人已经把吏部看成了自留地,可好不容易把马文升熬走了,谢迁那王八蛋又要将王鏊引进吏部,虽说左右侍郎平级,可大明文官以左为尊,又有与皇上东宫讲读的旧情,焦大人可以预见,这吏部正堂的位置是离他越来越远了。

焦芳喟然长叹,虽说天下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那十之一二老夫怎幺就从没遇见过呢,正当老大人自怨自艾,忽然瞥见自家儿子在书房外探头探脑的。

干咳一声,焦芳道:「黄中,有何事?」焦黄中年近三旬,高高瘦瘦,遗传了老爹的长条脸,闻声入内,恭恭敬敬地行了礼,「孩儿给父亲问安。

」大明推崇仁孝,儿女早晚问安是应有之义,当然过于执着也会弄出笑话,碧玉老人陈献章是遗腹子,事母至孝,每次跟媳妇啪啪都要在老娘面前报备一声,名声在外,他的上司听说这事,教训他道:你老娘是寡妇,有你这幺办事的幺。

另有常熟人周木,每天清早跑到老爹卧室外面敲门问安,有一天终于把老爷子bī急了,老子睡得正香,用得着你问安。

献章求嗣,周木问安,一副妙对,时人笑谈。

当然这时候焦芳不会嫌儿子多事,点了点头,看他一身装束,皱眉道:「你要出门?」焦黄中点头称是,「约了几个诗友文会。

」自己儿子脾性焦芳知之甚清,冷哼一声道:「什幺文会,还不是青楼勾栏打茶围,你已近而立,每日里不知静心读书,三省其身,何日能有出头之日。

」焦黄中被自家老子训斥得很不服气,低声嘟囔道:「又不准我参加会试,读那幺多书有什幺用?」声音虽小,焦老头耳朵却灵,训斥道:「你懂什幺,老夫身在吏部,总要避嫌一二。

」反正也听见了,焦黄中豁出去了,大声反驳道:「弘治六年,王恕执掌吏部,其子王承裕高中二甲;弘治九年,刘东应试,其父刘健甚不辞阅卷;弘治十二年,谢迁弟谢迪应试,也未曾避嫌,去岁其子谢丕高中榜眼,谢迁竟还充任读卷官,为何我偏要避嫌?」一番话勾起焦芳伤心事,拍着桌子道:「你也看看这些人都是谁,有谢迁这帮南方佬掌权,你去应试岂会高中,反倒落人口实,成了攻讦老夫的借口。

」父子俩大眼瞪小眼,谁也不肯低头,直到一个娇媚的声音响起,「哟——,你们父子俩这是怎幺了?」随着声音,一个神态妖冶的美貌妇人进了书房。

那妇人先走到焦黄中身前,道:「公子,老爷整日cào劳,为的还不是这一大家子,他就是这府中的天啊,还不快向老爷陪个不是。

」眼波盈盈,瞧得焦黄中心中一荡,不敢多看,连忙低下头来,道:「孩儿不孝,惹得父亲生气,请父亲责罚。

」妇人又转到焦芳身前,挽着他胳膊道:「老爷,妾身知道您望子成龙之心,公子爷年轻气盛,一时冲撞了您,您总不能跟自家小孩儿一般见识不是。

」说着话,丰满酥xiōng轻轻磨蹭焦芳上臂,焦芳登时觉得半边身子都酥了。

焦芳缓了缓语气,对焦黄中道:「为父也知道你这些年的委屈,老夫心中也是不忿,咱们要幺不去应试,去就要争个一甲头名。

」「好好好,到时候咱们府里也出一个状元公,好好风光风光。

」妇人鼓着如同白玉雕成的手掌,大声叫好。

「阿兰,你就是嘴甜,到书房来有什幺事幺?」焦芳笑着对妇人道。

这名叫阿兰的妇人是广西思恩土官岑浚的妾侍,岑浚祖上岑永昌于洪武年间归附大明,授官思恩知州,永昌子岑瑛因杀贼功,升思恩为府,传到岑浚这一代因摆不清自己位置,与田州土官岑猛争权,掠夺周边州县,恶了朝廷,被朝廷征调大军灭掉,改土归流,其妻女没入官家,此女遂到了焦芳府中。

「倒没什幺事,前面有人递了名帖和书信来找公子,妾身帮着跑个腿。

」说着阿兰拿出一封书信和一张名帖递给焦黄中。

焦黄中匆匆展开书信,大略一观,不由皱了皱眉。

焦芳不在意的端起一杯茶,问道:「又是哪个狐朋狗友来寻你?」焦黄中一扬书信,道:「王仲卿真会给我找麻烦,他向我引荐一个锦衣卫,请我帮着提携一二。

」轻呷一口茶,焦芳笑道:「不说你二人同窗之谊,就冲他父亲王晋溪的面子,这忙该帮还得帮,那个锦衣卫叫什幺名字?」焦黄中又细看了下书信,「叫做丁寿。

」「哗啦」一声,那杯热茶落地,洒出的茶水烫的焦老大人嗷嗷直叫,阿兰和焦黄中忙不迭地上前伺候,老大人只是高呼「别管老夫,快快,快把这人请进来……」************丁寿直到被众星捧月般迎进书房,还是一头雾水,这些诗礼传家的官宦人家串门规矩太多,先投名帖,再收回帖,一来二去不知多长时间才见一次面,他也是今日心血来cháo才自己跑这一趟,随后就蹓跶走了,根本没想着今日能见焦黄中。

可人还没走出多远,就被呼哧带喘的焦黄中连拉带扯的迎进府邸,而且不去会客大堂,直奔私密处的书房,这位焦公子也未免太一见如故,交浅言深了吧。

待进了书房,发现会客的不止焦黄中,还有其父焦芳,丁寿心中就有些打鼓,待焦老大人不顾体面的亲自奉茶,二爷彻底不淡定了。

如今大明朝重文抑武,不说焦芳品级比他高,就是平级也断没有这般伏低做小向武臣谦恭的,别说丁寿,就是焦黄中看自己老爹那副卑躬屈膝的样子脸上都有点发烧。

焦芳却浑然不觉,读书人的脸面,pì,那玩意半两银子都不值,就说刘宇那小子,成华八年的进士,论资历老夫甩他几条街去,可他凭什幺这几年以副都御使代掌都察院事,即便如今受人排挤,还得外放封疆,总督宣大,还不是抱上了刘瑾的粗腿,朝中无人莫做官,这是老大人当官几十年血淋淋的教训。

眼前这小子虽说资历浅,可是刘瑾的亲信,更重要的是在皇上和太后面前都说得上话,当官到了他这一步,如何揣测圣意,才是更进一步的关键,以前苦无门路,如今瞌睡来了送枕头,想到这儿,老大人笑眯眯的,看丁寿的眼神宛如一只盯着肥jī的老狐狸。

「丁佥事,你我同朝为官,不想还有这层机缘,老夫幸甚。

」焦芳捋髯笑道。

「老大人此言寿愧不敢当,由黄中兄论起,下官还要称您一声世伯呢。

」焦老儿的眼神让丁寿直发憷。

「他一无官无职的黄口小儿如何能与四品大员称兄道弟,」焦芳连连摆手,道:「丁佥事文武全才,蒙皇上信重,前途不可限量,待来日鹏程大展,提携一下他便是。

」都不是一个系统的,我上哪儿提拔他去,丁寿摸不着头脑,再看焦芳亮晶晶的眼神,他才明白过来说的是谁,「黄中兄才干兼备,皆是老大人教导有方,所谓虎父无犬子,此等大才,有机会定要向万岁引荐才是。

」「若蒙举荐,焦氏绝非忘恩之人,必甘为马前奔走,不遗余力。

」焦芳隔着书案略一拱手。

「老大人言重了,盛世气象还需勠力同心,共同携手才是。

」丁寿微笑还施一礼。

一老一小两只狐狸相视而笑,丁寿不经意向书案一瞥,发现了一件东西,「这是……」焦芳脸色一变,伸手去掩,却早被丁寿抢到了手中。

丁寿手中之物共有两片,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中间用绫绢联在一起,丁寿手中一晃,道:「这是什幺?」焦芳面露赧色道:「老夫年老,看文章久了目力昏倦,难辨小字,以此叆叇掩目,jīng神不散,笔画倍明。

大人明鉴,老夫眼虽花,体力未衰,还可为皇上分忧啊。

」合着大明朝就有眼镜了,叫什幺叆叇,丁寿不知老祖宗早对光学有了研究,眼镜这东西宋朝就已出现,马可波罗游记就有相关记述,他若是活的长些,明末孙云球连显微镜都做出来了,此时他只是好奇:「这东西哪儿来的?谁做的?」见他不拿自己年老眼花说事,焦芳才放下心来,道:「江南工匠尤擅此道,锦衣卫南镇抚司掌管军中工匠,细查便知。

」丁寿若有所思,「江南……」************江南,苏州东山陆巷。

一座进深五间的府邸坐落村中,高大的府门上方挂着深黑的匾额,上面镌刻着「惠和堂」三个金漆大字,这便是接到圣旨复出的王鏊宅邸了。

此时王府之内欢声笑语,王老大人妻妾相伴,儿孙满堂,又奉旨复出,可谓志得意满。

「岳父,小婿祝您此番进京宏图大展,一遂平生之志。

」一个相貌儒雅的青年举杯贺道。

「呵呵,借子容吉言了。

」王鏊年过五旬,jīng神矍铄,须发皆黑,抚髯对年轻人笑道:「此番你随老夫进京历练,让你夫妻二人劳燕分飞,素兰不要怪我就好。

」青年身旁一个清秀端丽的女子闻言满脸红晕,嗔怪道:「爹,您又为老不尊了。

」王鏊哈哈大笑,这年轻人是他长婿徐缙,弘治十八年高中进士,王鏊共有四子五女,长女王素兰灵慧通经,最得他喜爱,爱屋及乌,对这个他亲选的长婿也最为看重。

「老爷,」一名老家人跑了过来,「祝老爷,文相公来了。

」「哦,希哲和征明来了,快请。

」王鏊展颜笑道。

「老师,听闻您老出山,我和征明特意赶来祝贺,这顿酒您可省不下了。

」一个留着三缕长髯的黑面胖子一边施礼一边高声道,拱手的右手赫然多枝出一根手指。

另一个随他同来身穿紫色程子衣的三旬文士,面色谦和,恭敬行礼。

「好你个祝枝山,整日只知到处蹭酒,老夫让你编修的《姑苏志》如何了?」王鏊指着黑面胖子笑道。

「知道老师的酒不能白喝,今岁二月《姑苏志》初稿已成,您还不该赏学生一碗酒喝?」祝枝山挤眉弄眼道。

「该赏,该赏。

」王鏊抚掌笑道,示意家人增设座椅碗筷。

「二位兄长请上座。

」徐缙起身让座道。

「子容休要客气,如今你已高中进士,岂有坐我等下首的道理。

」文征明拘谨道。

「二位兄长皆是吴中才子,诗书画三绝为文坛翘楚,小弟后学末进,侥幸蟾宫折桂,断无颜忝居上座。

」徐缙推辞道。

「学无先后,达者为先。

在科举路上,子容已经走在老哥哥前面咯。

」即便豁达如祝枝山,说此话也有几分颓然。

科举之路从来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祝、文二人虽说久负才名,科举道上却是坎坷不平,祝枝山弘治五年就已中了举人,此后屡试不第,文征明则更惨,中了秀才后连乡试这一关都未曾过去,所以适才老家人可以称呼祝枝山举人老爷,而他只能是「秀才相公」。

王素兰在一旁规劝道:「二位兄长就不要推辞了,今日乃是家宴,只论年齿,不谈功名,快请上座吧。

」这二人都是王府熟识,是以王素兰等女眷也未曾规避。

徐缙又开口相劝,直到王鏊发话,祝、文二人才依次落座。

王鏊语重心长对祝枝山道:「方志展现一地风貌,不可轻忽,虽《姑苏志》初稿已成,还要细心校对才是。

」祝枝山收起笑脸,恭敬道:「弟子省得,老师放心。

」文征明在一旁接口道:「昌国兄来信说大理寺公务繁忙,不能擅离,请老师恕罪,他在京师扫榻以待,恭迎老师大驾。

」文征明所说的是同为吴中才子的徐祯卿,与王廷相等人并称x寻ㄨ回╮网∶址△百╖喥§弟╛—╛板★zhu╘综╝合3社x区╖「七子」,他也在弘治十八年高中进士,可惜因貌丑,未能进入翰林院,而是到大理寺任职,算是断了今后为相的道路。

王鏊点头叹息道:「昌国诗调高雅,虽崇文复古,却又不失吴中风流,仕途竟遭此波折,可叹!」祝枝山强颜道:「幸好有昌国,不然堂堂江南四大才子竟无一人登第,老祝岂不羞愧地要一头撞死。

」随即又是一叹,「其实我们四人中最早该登科的应该是伯虎,可惜啦。

」弘治十二年的科考舞弊案牵扯甚多,他也不便多说。

原本与弟妹言笑晏晏的王素兰神色一黯,仿佛又看到了那个在壑舟园中泼墨挥毫,作出「洞庭有奇士,楼室栖云霞」诗作的潇洒身影。

「夫人,可是身体不适?」徐缙见爱妻面色有异,关切问道。

「无事,只是有些乏了。

」王素兰面对丈夫关心,心虚回道。

王鏊长子王延喆年轻气盛,没有太多顾忌,又与祝枝山等熟识,突然开口道:「祝大胡子,伯虎兄为何没来?」文征明闻言停箸不语,神色郁郁,王鏊看了他一眼,问道:「你二人还未和好?」默默点了点头,文征明没有多言。

王鏊摇头叹道:「你们年轻人之间的事老夫不便多言,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你们四人相知相交多年,当思来之不易,全了这份因果。

」见气氛尴尬,祝枝山笑道:「伯虎人虽未来,却教学生给您捎来一幅画作,以贺老师出山,请老师品鉴。

」王鏊当即来了兴趣,命下人展开画卷,只见崇山峻岭间匹马拉拽的一辆轿车行在崎岖山道上,前面一人牵马,左边一位担夫,右边有一位护卫,王鏊则端坐车中。

画中笔法圆转细秀,将东山风光细笔勾出。

祝枝山指着画作道:「老师请看,这画中的您有没有您老诗作中」把酒花间花莫笑,春光还属白头翁「的几分意境?」王鏊一连说出几个好字,对这幅画百看不厌,问祝枝山道:「伯虎现在忙些什幺?还在花街柳巷里醉生梦死?」祝枝山笑道:「伯虎如今寄情山水,可是逍遥得很,他迎娶苏州名妓沈九娘,自号桃花庵主,在桃花坞构筑桃花庵别业,落成之日还赋诗一首。

」王鏊笑道:「伯虎是少有的能从市井百态中悟出处世学问的,所作新诗必定不凡,希哲,快诵与老夫听听。

」「遵命。

」祝枝山清了清嗓子,朗声诵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

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

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

车尘马足显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

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

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王鏊低声吟了几遍,展颜笑道:「比起他来,我们倒真成了俗人了。

」王素兰眼神迷离,那个常伴他左右,有如神仙眷侣的桃花庵女主人本该是她啊……当堂上众人沉浸在唐寅诗作的江南花酒中时,不会想到,远在千里之外的紫禁城中,一个十余岁的少年咬牙切齿道:「江南,朕一定要去看一看……」ps:鸠占鹊巢,在翁惜珠眼里是宅邸,在焦芳眼中是吏部,在王素兰的心中是遗憾,感觉这章名字用的最贴切。

桃花庵歌版本很多,最早接触背的最熟的是这一版,有言在先,喜欢捉虫的朋友即便指出来我也不会改的。

?找★回?网∵址◣请◇百喥◣索╔弟§—◇板?╒zhu╛综#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