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十二章 开科取士(2 / 2)

作品:《重生之我是曹操

当进入考场的读书人拿到他们所希望已久的卷子时,大多数人看着上面要他们随意做篇文章的题目,俱是疑惑不解,其实曹操出的题目很简单,只是要他们就先秦诸子百家学说谈下自己的见解,可惜他们中大多数人对百家学说都不甚知之,叫他们如何谈的开来,最后时间催人,无奈之下他们只能就着自己所学,绞尽脑汁,尽力而为了。

五千份卷子,在北庭的文士团手里,不过三天,便全部阅卷完毕,直接淘汰了近四千人,这四千人被淘汰的原因很简单,他们的卷子上大多都是通篇颂扬圣人,又或是贬低百家,并斥之为异端邪说,但是却又说不出什么实际之处。对于这样的结果,曹操并不意外,本来吗,汉室崇儒,罢黜百家,大多数读书人都是死啃四书五经,这样的结果不足为奇。

考试完了,荀或却是找上了曹操,对于百家学说他并无什么太深的偏见,在见识过北庭文士在政事上的效率之后,他也觉得太多儒士脱离实际,只会泛泛而谈,只是今日他所带的几份卷子却是他认为的可堪大用之才,不能就那样凭白的给埋没了。

看完荀或带来的卷子后,曹操笑了起来,“文若,你觉得这几人可堪大用?”这几份卷子上并没有去贬低百家,也未通篇颂圣,只是解释了一下什么是心中的治世大同,在荀或的眼中,自然是不错的文章,不过在曹操看来,这些貌似很有见识的文章,不过‘空泛’二字,儒学中的大同之世,的确是很理想的一副蓝图,孔孟也说过一些所谓的治国之策,如‘君子怀刑’‘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等等,但是这些都只是一个目标,几句口号而已,至于如何去做到,如何去实现这些的方法手段,儒学是无法解答的,在百家争鸣时期,为了与敌对学说辩论,那时的儒士是会涉猎研究百家学说,并将其中优点引入,但是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会去研究百家学说以为儒学治世手段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都是死抱着四书五经,在那里子曰,要他们讲大道理,头头是道,可是一旦要他们实际去做的时候,却都一个个只能在那发傻。

“主公,这几人对于大道都有着独特的见解,可堪重用啊!”见曹操笑看着自己询问,荀或以为曹操也是同意他的看法,连道。“既然如此,便让他们去做个一县之主。”见不过五份卷子的数目,曹操心下已有主意,自是道。“主公英明。”见曹操第一次在这方面同意自己的见解,荀或这谦谦君子也是难得拍了曹操一回马屁。“不过文若,他们所在县城,北庭的文士不会帮他们处理任何公务,但是他们可以自己征召幕僚,这是我的要求。”曹操仍是提出了自己的条件。“主公所说并不过分,或明白。”荀或道,曹操并未刁难于他,毕竟曹操允许那五个士人自己征召幕僚,不算难为他们。见荀或高兴地离去,曹操轻笑了起来,“文若,希望那些人不会让你失望啊!”

初关通过的一千多人,自是兴高采烈,不过他们也未高兴多久,就被告知他们要去军中历练三月,等到明年开春之后,剩下的人才会被授予官职,在曹操看来,军营是最能磨练一个人意志的地方,同时也是能最快增强那些书生身体的手段,古时为政,可不是那么轻松,他要的是做事的人,而不是以为出人头地就能为所欲为的家伙。

且说那些通过了的书生去军营历练,虽然叫苦,但也还是没有太多的怨意,毕竟如今天下纷乱,局势不明,有个强壮的身体自然不是什么坏事。不过那些落选的书生却是闹腾了起来,这些没有什么脑子的人直接在这曹操管辖治下,公然骂了起来,说曹操有辱圣人之道,是贼,是名教大敌。

那些书生的悖谬之言到最后连荀或都听不下去,向曹操询问是否要让军士出营把他们赶走,结果曹操却是淡淡一句,“你觉得要是让我那些儿郎离开军营去驱赶他们,这些人会有命回去吗!”让他再也不敢提让军营的军士出来赶人一事,天知道那些对曹操崇拜到骨子里的士兵出来后会做些什么事情出来,那简直太可怕了!此前开科取士所树立的榜样肯定会被毁得一干二净。

不过曹操不吭声,不代表那些百姓不会,初时,如果说因为读书人在百姓心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心理优势让他们不敢有什么动作的话,那么到后来那些读书人骂得越来越难听的时候,他们终于忍不住了,那些留在家中的老人妇人都是与那些读书人对骂了起来,有些脾气暴躁的老人更是拿了家中的农具要打那些读书读坏了脑子的小畜生,要论骂人的话,那些读书人怎么是那些妇人的对手,而这些一向对他们敬畏有加的老百姓的突然反抗也是让他们全部傻了眼,最后恼羞成怒的一些人根本就忘了什么‘君子动口不动手’,竟是当场打起那些老人妇女来。

这场骚乱虽然最后以一死两伤而暂时终结,但是当那些参加民兵训练的汉子回来后,事情向着更加严重的态势发展了,那一死两伤老人的儿子们第二天便纠集了不少人,找上了还住在原冀州官学府中的读书人,厮打了起来。要说那些书生,怎么打得过将养好了身子,每天都跟着北庭军习练武艺的农夫,若不是那些农夫害怕打死人而留了手,恐怕那些读书人没几个能活着出去,直到最后,曹操派出的军士才姗姗来迟,把局势给控制了起来。而对于这一事件,曹操并未做出什么明确的判决,最后不了了之,那些读书人被驱散回了各自的老家,死掉的那老人被曹操厚葬,而那些打人的农夫虽然也受到了曹操的责罚,但是他们一个怨言都没有。

就如同曹操所预料的那样,数百年下来的传统,让那些儒生绝不肯善罢甘休,回去以后,他们仍旧大肆辱骂曹操,同时他们还得到了那些留下的部分士族名门的支持,只是此时由于那些百姓要参加统一的民兵训练,这件事情的真相很快便传遍冀州,穷人哪有不帮穷人的道理,再加上曹操此时在那些百姓心目中实是与天子无异,再加上那些军人教官的挑头,各地百姓和那些儒生的对立越发的严重起来,虽然没有再发生什么冲突,但是那些儒生的名声却是被彻底地弄臭了,连带着那些本就不得人心的名门望族也更加地被百姓厌恶。

“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对于这由自己一手所造成的局面,曹操很满意,他不去与那些儒生争,只会让百姓觉得那些儒生无理取闹,更显厌恶,自己要消灭那由汉武帝一手促成的变异儒学,就必须先把这些已经被腐蚀了的儒生给彻底摧毁,然后重建一个新的后备官僚储备体系,像那一千对百家学说并无偏见而且有着一定认识的科举选拔之士就是他日后用来改造儒学的新鲜血液,忠孝不可废,儒学提倡的一些修身美德是对官吏的一种道德约束,但是仅靠着所谓圣人之言来约束权力者是根本行不通的,必须要有体制和法纪来规范,更重要的是儒学可以作为一种理想蓝图存在,但是作为手段来运用,儒学的操作性实在太差了,他不介意日后那些以百家学说作为手段方法但是却批着儒学外衣的新士族出现,对于国家公器来讲,利益和手段才是一切,靠仁义治理国家,那根本是把国家往火坑里推,把自己绑了往外族锋利的刀口上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