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四百零六章 - 边境上的战争(1 / 2)

作品:《血火河山

在9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国边境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在这个胜利的基础上并俄国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也在9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的军队远非德奥地利联军的的对手在战场上屡次遭到失败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亚国土。

逼退德奥联军之后俄军屡战屡败国内对于沙皇尼古拉二世的不满情绪愈发高涨。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9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

进入97年的春天国内动荡不堪的俄罗斯在与中国接壤的边境却又突然发生了变数。本来在和中国签署完成《中俄互不侵犯》条约之后俄国大大松了一口气将主要精力投放到了欧洲战场但很快他们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如同他们的想像。7年月日新年的第一天一辆中国的坦克不知道为什么驶进了俄国境内在警告无效的情况下俄国士兵朝天鸣枪警告中国的坦克很快退回到了自己境内。对此事件俄国提出了严重抗议。中国方面的解释是这仅仅是一个误会。

俄国人也希望这是一个误会但为了安全还是命令边境士兵加强了警戒。

几天后地月日中国方面宣布中国人任晓晟多次从中国走私大量军火到俄罗斯并为此组织了一个特别搜捕队以期抓获任晓晟。日下午2点特别搜捕队进入俄罗斯境内执行抓捕任务但遭到俄军边境部队阻击再次退回中国境内。

接连两次的冲突让原本平静的中俄边境的气氛一下紧张了起来。

此时的俄罗斯军队正在陷入前线的苦战之中俄国军方只能命令边境部队严密监视中国人的动静。97年月日这一天将成为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此后这天被欧洲各国称呼为“末日的审判”在战后西方军事研究家写的著作了这么描写这一天对于世界地影响“谁都想不到中国会在这一天动手这天将注定成为协约园永生难忘的一天。97年刚刚到来地时候世界战场的形势大大有利于协约国。英法联军已经在欧洲战场展开全面反攻德国人只能被动的守在战壕里等待着敌人的冲锋他们失去了所有进攻的力量。战前中国为德国输送的大量资源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而人口地紧张让德军不得不在正面战场投入了大量未经训练的新兵和联邦军队。战壕中的德军是绝望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在敌人的子弹下整个同盟国都处在了即将战败的失落情绪中此时他们唯一的指望就是遥远的东方盟友中国。

就是在这样地情况下中国在同盟国最危难的时候如同救星一样出现了。请不要忘记97年月日这一天几百万整装待发的中国国防军士兵全面介入欧洲战场他们象一把锋锐无比的刺刀一样捅入了协约国的心脏让协约国几年来的努力付之东流。

但是这一天对于俄国来说是幸运的还是不幸的呢?尼古拉二世在97年眼看就要失去他的皇位但正因为中国的横空出世。才让沙皇奇迹般地保住了自己的位置。这对于沙皇和俄罗斯来说简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请不要忘记这一天97年的月日我们把它称之为‘末日地审判”对欧洲国家的审判对世界各国的审判!”

这一天的凌晨太阳还没有完全升上天空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居住在中俄边境的中国老百姓的房屋遭到了来自俄罗斯方向的枪击没有造成伤亡。

此时的中国已不是任由列强肆虐的时候。而中国的老百姓在面对洋人的时候也不再害怕。遭到枪击的中国的老百姓在村长的带领来到俄国驻军的地方质询俄国人为何开枪射击。

觉得奇怪的俄军少校拉德罗夫少校否认了俄军曾经开过枪他的否认却更加激起了中国老百姓的愤怒他们大声的咒骂俄国人的卑劣。

被激怒的拉德罗夫少校强忍着开枪的冲动。命令部下驱赶这群老百姓回到自己的国家但遭到了中国老百姓的激烈反抗。

冲突中有几名中国人受伤最后在俄军刺刀的驱逐下势单力孤的中国老百姓被俄国士兵赶回了中境内。

觉得受到屈辱的中国老百姓找到了中国边防军要求士兵为他们申冤。边防军立刻派遣了十五名士兵在一名少尉的带领下进入俄罗斯驻军防地进行对质。

“站住这里是俄罗斯的土地任何外国军队不准进入!”

拉德罗夫隐隐感觉到了事情的不对劲在枪击事件发生前曾经有过神秘人在俄军营地附近转悠枪击事件是不是和这些可疑人物有关?在中国老百姓被赶走后他特意命令俄军士兵加强了防御。

“拉德罗夫少校我代表中国向你提出强烈抗议!”

那名中国少尉看来认识拉德罗夫少校“你们必须就枪击中国平民做出合理解释并赔偿中方军民在此次事件中遭受的损失!”

拉德罗夫不甘示弱地说道“只有上帝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情至于那些老百姓简直是在无理取闹。我们不会为次做出哪怕是口头上的道歉!”

俄国人的态度激怒了跟随在士兵后面地中国百姓不知道是谁扔出了一块石头正巧砸在拉德罗夫的额头上鲜血立刻从拉德罗夫的头上冒了出来。

捧着流血的额头拉德罗夫少校暴跳如雷“抓起来全部给我抓起来!”

“这里面可有中国军人。”一名俄军军官善意地提醒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