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百八十二章 牛刀杀鸡(2 / 2)

作品:《猛士回明

但军事上的准备却一点都没放松,“杀鸡用牛刀”是罗剑一贯的主张,更何况现在国防军的海军力量的确有些薄弱。

罗剑一直认为战争是双方综合实力的较量,最后的体现往往就是军人在战场上的对决。

郑成功和海军舰队的主力全部都在,罗剑肯定认为现在中国在海上的实力远超了荷兰人,但现在他们并不在,那么对于双方实力的判断就得小心谨慎了。

跟所有的中国人一样,罗剑也不想对郑成功的远航舰队做任何不吉利的预测,但远洋舰队不多的军舰数量和这个航线上极为复杂艰难的海情让罗剑也在心底的最深处做了最坏的打算。

也许是这种潜意识中的东西作怪,罗剑作出了不等远航舰队归来就收复台湾的决定。

罗剑的这个决定得到了郑芝龙的大力支持,他一直认为就用“戚继光”号和“霍去病”号就能解决荷兰人,不过当总参谋部进行了一次推演之后,郑芝龙有些傻眼。

总参谋部的推演显示,如果只用这两艘军舰进攻台湾岛,最好的结果是两艘军舰全身而退,但台湾岛依然拿不下来,而运送登陆部队的船只将会损失至少三分之一。最糟糕的结果是两艘军舰被荷兰人用蚂蚁战术造成重大伤害甚至有被击沉的可能。

用少量性能先进的军舰进行护航和对一个防守相对较为严密的地方进行攻击完全是两个概念,这是总参谋部推演后得出的结论。

现在中国出海的商船基本都是蒸汽船,而这些蒸汽船绝大多数还是带帆的,这就决定了商船本身就有很强的机动能力和速度,而护航时战舰只要让其他的战舰不能接近商船就行,这时候速度优势就充分体现了出来。

进攻一方必须在对方划定或者熟悉的海域进行作战,这让先进战舰基本就丧失了速度优势,简单地说,你是要去打人家的,人家在那儿等着,你跑得再快作用也不大。

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两艘战舰上的火力不够,有人提出商船上也有火炮,但这些火炮都是使用黑huo药的火炮,跟荷兰人的舰船相比优势并不大,但荷兰人的战舰数量众多,这就是推演后郑芝龙有些傻眼的原因。

从台湾目前的形势发展来看,再去建造新的舰船显然不现实,况且海军研究所早就停止了对木制战舰的关注,开始转向了对铁甲舰的研究。

似乎必须要等到远航舰队归来才能动手了,这几乎成了大家的共识,毕竟远航舰队已经出去了几个月时间,也该在这段时间返回了,但问题却意外地很快得到了解决。

如果非要给解决这个问题的人立功,那王强当属头功,因为他把炮兵团的火炮搬到了船上。

在近海带着七师正在进行适应性训练的王强并不知道总参谋部正在进行的推演,他只是在组织七师进行渡海登岛作战训练时,发现如果没有炮火支援,登陆部队在荷兰人火枪的打击下会有很大的伤亡。

当初的计划里是有炮火支援的,那就是两艘战舰上的火炮,但王强知道荷兰人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台湾后,他开始不指望这两艘战舰能够腾出手来给他提供火力支援。

有了这种想法的王强开始立足自身解决问题,找来两艘很大的运输船,王强开始了尝试。找了一些工匠在船上加了一些固定装置,炮兵团的火炮就被安装到了两艘运输船上。

经过几次实弹射击后,王强发现象这种运输船每艘装上六门火炮就基本被改装成了炮艇,而三门火炮同时射击对船只的稳定性影响并不大,这让王强极为高兴。

就在王强把这个情况上报之后,罗剑觉得自己真是有些糊涂了,自己的那个时空里,前辈们不早就这么干过吗?学过战史的自己竟然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

对运输船只的这种改装并不费劲,以南京政府现在的造船能力,不到两个星期,七师炮兵团的六十四门火炮全都被安装到了运输船上,现在所差的就是炮兵在海上作战的适应性训练了。

中国人做什么大事都喜欢选个日子、图个吉利,这次收复台湾之战被定在四月十六,这个日子是史可法看了老黄历定下来的,反正时间大差不差,罗剑也没有计较。

对于每次的“啃骨头仗”都让七师上,史可法觉得心里很是有些过意不去,把政府的事情一股脑交给了袁继咸之后,史可法拉着罗剑在郑芝龙的陪同下赶到了正在上海的临时军港,七师正在这儿训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