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二百零八章 战斗打响(2 / 2)

作品:《猛士回明

倘若耿部向归德逃窜,同时归德清兵援兵来救援,此时二师就会面临腹背受敌的状况,但李成栋根本不在乎,他认为一个团就可以阻敌逃窜,还有三个团足以完成对多铎援军的阻击。

尽管李成栋自信满满,但罗剑还是从作为全军预备队的骑兵师抽调一个团配属给了二师。

砀山县城里耿继茂正一个人在屋里思索着,扬州军慢慢逼上前来,耿继茂当然知道。

尽管扬州军的侦察兵在与清兵斥侯的对抗中占尽了上风,但其能力目前并不能做到对整个战场进行遮断,扬州军大举进逼很快就被清兵知晓。

耿继茂并不是很紧张,按照多铎的要求,他的四万多人马是要守住砀山县城,耿继茂觉得要达成这个目标并不是不可完成的,况且多铎还允许他在战事不利时可向归德撤退。

多铎认为扬州军虽然火器犀利,但人数过少,想要围住耿继茂的四万多人,扬州军还做不到。

而真正让耿继茂觉得安心的是恭顺王孔有德此前对扬州军的分析,孔有德认为,扬州军的火器是厉害,但清兵也并非没有防范之策。

依靠坚固工事防守,就是孔有德提出的办法。

孔有德仔细分析过扬州军的炮兵,认为尽管其发射速度快,又用的是开花弹,但其使用的仍是黑huo药作为爆炸药,这就使其威力大大减小,若是使用壕沟、土堆之类作为掩体,会大大减少部队的伤亡。

这次耿继茂就在砀山县城外围修筑了很多这样的壕沟和掩体,他要利用这些工事大量杀伤扬州军,迫使扬州军无功而退。

孔有德和耿继茂都没想到的是扬州军的火炮数量已经达到了一百门,这还不包括已经配发到一师的二十门迫击炮,据他们从徐州了解到的情况,数量大概在三十门左右。

清兵侦察到的扬州军火炮,其实是扬州军当初留在徐州的二十多门没有改装的老式火炮。

虽然算不上曝晒,但连日的晴天让路面还是干得很快。

罗剑已经到了离砀山县城只有几公里远的一师师部,炮兵已经就位,战斗明天就要打响。

尽管一师的两个团已经打了几次仗了,但这么大规模的全火器作战也都是第一次,罗剑和刘肇基也都有些紧张。

这种火器的作战样式也是罗剑从未经历过的,他把整个战场的指挥权交给了刘肇基,黄得功也表示没有意见,刘肇基毕竟有过几次战斗经验。

第二天一大早,草草吃过早饭的罗剑和黄得功就带着护卫到了前线,在炮兵阵地的侧方找了一个高地仔细观察着整个战场。

砀山县城周围的地形极为平坦,就连罗剑他们所在的高坡也不过几十米高,从高坡上望去,有些地方积雪还未融化,黑白交加的大地上已经出现了几个巨大的绿色箭头朝砀山县城包抄过来。

扬州军是去年年底才全部把军装的颜色从红色更改为绿色的,随着罗剑等人的到来,火器时代到来的步伐也大大加快,再用红颜色的大明军服,纯粹是给敌人当靶子,罗剑可不会干那样的傻事。

这是五师的四个团正在准备从其他几个方向包围砀山县城,说是包围其实也不完全准确,耿继茂已经把砀山县城的防守范围扩大了很多,以扬州军目前的人数想要把他们围得水泄不通有些困难,只不过是拦住其出逃的方向而已。

担任主攻任务的是一师的一团和二团,他们的任务就是打开砀山外围的防线,尔后三团和四团将跟随向砀山县城进攻。

看着砀山县城外围的大量土木工事,罗剑有些时空错乱的感觉,印象里从电影、电视上看到的淮海大战中就有不少这样的场景。

清兵并没有集中在砀山县城里防守,这并没有出乎扬州军众人的预料,砀山县城本来就不大,以前的耿继茂部就大部分驻扎在城外,现在又增加了一万多人,砀山县城里根本无法容纳如此多的部队。

只是清兵这么快就找到用土木工事对付火器的办法,这让罗剑有些吃惊。

现在扬州军使用的扬州一式步枪是前装枪,这就使得士兵们打完一发子弹后,重新装弹必须站立着,站立着的士兵身体暴露比在壕沟和掩体后的清兵要大得多,罗剑有些担心部队的伤亡了。

等太阳高高升起的时候,扬州军这才做好一切战斗准备,阎应元的炮兵阵地上,炮弹已经上膛,就等着一声令下,就要百炮齐发。

马应魁率领一团在最前面,士兵们在基层军官的带领下,正在焦急地等待着炮兵开火。

一团的部队基本以一个排三十人作为一个火力单位,这是刘肇基在训练中总结出来的经验,防守阵形当然是火力越密集越好,而进攻与防守又有很大的不同,队形过于密集反倒不利于向前快速推进。

刘肇基站在前沿,看着前面的清兵阵地,嘴里轻轻地念叨着什么,突然一抬手,大声下着命令:“炮兵开炮!”

前沿阵地里的清兵等得更为难受,很多人从壕沟和土堆后面伸出脑袋看着二里地外的扬州军,虽有掩体,心里仍是惴惴不安。

一阵尖锐的哨声从扬州军阵地上响起,很快接力传到炮兵阵地上,同时旗手也不停地舞着手里的旗帜,用旗语指挥着炮兵开炮,两种方式同时使用,纯粹是为了保险起见。

一百门火炮同时开炮的威势极为惊人,尽管用的是黑huo药,就连罗剑听了都有些心惊,随着炮弹在清兵阵地上连续炸响,炮兵阵地和清兵阵地全部都被硝烟给笼罩了。

阎应元举着罗剑的望远镜仔细观察着清兵的前沿阵地,尽管硝烟遮盖着整个阵地,看得并不清楚,但阎应元仍是眼睛一眨不眨地观察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