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304章 邕州会战(62)(1 / 2)

作品:《抗战雄军

大塘。

从11月17日开始,大塘这里就变成一个巨大的工地,除了第5军数万名官兵外,第66军抽调了万余名士兵,附近的民众也被发动起来,挖土挑担,砍树运粮,用自己的汗水替中国军队尽力工作。

防御工事的设置基本上和66军在太平镇的一样,最前面的,是壕沟、铁丝网、地雷、鹿柴等阻碍线,这是国军的第一道防线,日军冲过这一道防线后,将会面临国军火力点的集中射击,这些火力点和散兵壕,构成了第二道防线。

所有的火力点都是半地下掩体,有双层防炮装置的重机枪掩体,也有便于转移、很是隐蔽的轻机枪掩体,在这些掩体的周围,还有大量龙虾洞穴一样的单兵掩体,用来保护敌人单兵的突击。

每这样两道防线构成一个独立的作战单元,一般有一个连或者一个营防守,这些作战单元之间,用遍布的交通壕连接,在没有伪装的情况下,从天空中看过去,大塘像一个密集的蜘蛛网,准备迎接来犯的禽兽。

大塘这里地势相对平整,尤其是道路南边,基本是由沼泽、草地和河流构成,路的北面,相当比较陡峭,从大塘的最东边开始,一次矗立着坛山、后山、花甲山诸高地,许鸣将炮兵阵地设在这里,用来支援前线的防御阵线。

此刻的许鸣,正和叶肇一起视察阵地,叶肇走在最前面,他身上披着一件黄色的军大衣,脚下穿着灰色的马靴,手上拿着一根马鞭,看起来像骑马过来。

其实他是沾了许鸣的光,自从第66军跟着许鸣混后,叶肇和他部队的团长以上军官每人都搞了辆奔驰汽车,就是在70多年后的日子里,开这种牌子的汽车也是很有面子的事情。

“千里啊,为什么你的部队守九江,就能守好几个月,我守太平,三天就吃不消?”叶肇看着眼前的工事,觉得比太平镇虽然强了不少,但也不至于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上。

“这..”许鸣欲言又止,他知道叶肇设立工事的缺陷在哪里,在九江,他就和粤系部队打过交道,对张发奎和薛岳等部下的作战特点再熟悉不过。

粤系也许不能算军阀,但打仗和那些军阀一样,中国民国时期的地方部队作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战术太粗糙,基本上一个军官拿着盒子炮喊了声:“弟兄们,给我冲!”然后大家轰隆隆冲上去。

这是进攻,防守?则是,“丢你老母,xxx,你给老子顶住!”然后一大群人则是趴在战壕里进行死守。

这种战术在内战时期是潮流,当时双方的炮兵都不得力,也没什么飞机轰炸,步枪的射程一般在200米以下,像川军的老套筒,只能打50米,所以在当时,一支部队只要作战勇敢,战术粗点一点问题没有,反而显得英勇善战,当时粤系的第四军在北伐被称为“铁军”,桂系的第七军干脆称为“钢七军”。

但抗战不行了,日军的火力优势和精准射击有效制压了这种粗糙的战术,并且日军作战意志同样坚定,所以很多中国的地方部队在抗战初期和日军一交火,基本是攻,攻不上去,守,守不住,许鸣让叶肇一个军防守三天,已经充分考虑了他部队的能力。

打仗是一件很精细的事,现代化的战争,光凭士兵的勇敢是不行的了,班组的战术,营连的协同,炮兵、工兵和步兵之间的配合,还有工事的建设和后勤保障的通顺,都是一个个机器上面的齿轮,缺了任何一个都会出现问题,而很多中国的地方部队,恰恰缺少这方面的能力。

武汉会战结束后,军委会将九江的防御工事作为标准,下发到各个部队,不过从太平镇的战斗过程来看,很多部队恐怕也只是学了个毛皮。

许鸣想了一下,尽量用委婉的措辞,粤系的将军一个个自视都很高,以国民党元老自居,直接把他们的缺点讲出来,别人未必能承受。

“伯芹大哥,一个是我的部队装备好,第二是给你们的时间太短,才一天时间,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我的部队相对善于防守,您的部队更适合进攻。”

听了后面这句,叶肇和陈骥等人脸上均是一红,许鸣继续道:“我防守,喜欢防守要点,比如在这个地方…”许鸣一边说,一边拿起一根树棍在地下比划,“…防守作战,必须要配备足够的预备队,随时准备反击,预备队配备在哪里,我认为应该这样…”

许鸣干脆以脚下的花甲山为例子,讲解日军可能采取的进攻手段,以及他的部队所应采取的防御和反击策略。

许鸣的讲解很细致,细到班组战术,以及排练级别的协同配合,尤其是部队在作战期间最重要的通讯问题,许鸣一一讲解可能发生的状况和应对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