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53章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2 / 2)

作品:《新纪元1912

窗外春雨纷飞,关起门来,李子诚一遍又一遍,反反复复地读着从保安部送来的各地报讯,以便从中觉察出一些异样的气息。

而这些报纸摘要上,除去各方对宋案审判的反应之外,更多却是各方的争执,在一百年后,宋案是个迷团,而现在同样也是一具迷团,果然如世人所言,“宋案实是百年难解之迷”。

对于幕后主使,这报纸上有人说是袁世凯,也有人说是孙中山,也有人说是陈其美邀主,也有人说是洪述祖邀主,每一份报道分析都让觉得字字在心,句句入理,与过去所读的历史书上“官方论证”大不相同。

“可惜了”

最终看着那一份“孙文今天抵达,接管国民党”的报道,李子诚禁不住一叹,回国的这一年来,自己曾无数次痛苦地回想过未来几十年时局走向,同样的也第一次真正看到了这个时代。

这个时代是陌生的,与历史书上的描述又是截然不同的,但是自己却始终不能明白:为什么自己明知道未来的发展,可还偏偏对这个时代生出好感呢?

每天,看着报纸上那些国会议员们对政府指责,看着那些人在报纸对大总统、对官员发难,可偏偏自己却喜欢这一切,喜欢……

“一切,都要结束了”

惘然一声叹息,李子诚痛苦的闭上眼睛,尽管在过去的一年之中,为了加强自身的国学素养,自己从头至尾读了《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希望从这些史学名著中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诀窍,从中获取借鉴。

可在真正通读这些书籍之后,自己却陷入了一种莫名的惶恐之中,因为在窥测前人处世行事的同时,自己同样了解未来,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两年后,袁世凯就会死去,四年后,因府院之争导致的张勋复辟,会令中国陷入真正的军阀混战时代,上千万平民弥难于混战之中,在随后的十年混战之中,中国的经济、国力将会急剧下降,整个中国的经济都将陷入崩溃的边缘。

十年后呢?

中国再次进入黄金十年,可接着,一场中国历史上从未曾有过的惨烈至极的抗日战争就会爆发,八年抗战之后,中国的经济彻底崩溃。

此时,李子诚也想到了宋教仁,想到了这么一个以宪政为最高追求的政治家,可是在十三天前,一声沉闷的枪响,一颗罪恶的子弹,不仅中断了宋教仁的生命,也中断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有希望纳入世界民主规范与轨道的进程,打碎了无数仁人志士美好的民主梦想。

对此,无人知晓

不过,这对自己来说,却是再清楚不过的事情。

“为什么,为什么自己就不能救他呢?为什么自己就不能送一件防弹衣给他呢?”

这些日子以来,每每想到宋教仁的死,李子诚的内心便陷入一阵懊恼之中,也许自己没有能力保护他,但是自己有防弹衣啊那是飞机货柜中的,如果给他送一件防弹衣的话。也许,他根本就不会死

如果他不死的话……

可现在这一切都晚了

现在最重要的是——保住连云港,保住陇海,在未来这兴国经济崩溃的时代,能够保住中国的经济的一丝元气,保住中国复兴的希望。

心下思索着这个问题时,李子诚再一次拿起桌上的那本《道德经》,在过去的一年之中,自己一直沉迷于国学之中。通过细细地品味、慢慢地咀嚼,看到这部貌似出世的书,其实全是谈的入世的道理,也正因如此,自己才会把这本书置于桌上。

与其它人崇尚以强制强不同,老子则主张以迂回的方式去达到目的,老子则认为“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江河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

这句话说得多么深刻老子真是个把天下竞争之术揣摩得最为深透的大智者。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柔弱,柔弱,天下万事万物,归根结底,莫不是以至柔克至刚。能克刚之柔,难道不是更刚吗?

想到这里,李子诚兴奋地在《道德经》扉页那“善学、善思、善言、善行”下方写下八个字。

“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写出这几个字的时候,李子诚只觉得胸中的郁结解开了许多,同时双目中闪动丝许野心。

第153章大柔非柔,至刚无刚.

第153章大柔非柔,至刚无刚,到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