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四百零七章 让主席尴尬的答案(2 / 2)

作品:《官场预言家

旁边的孙成军也说道:“陈平,徐主席问你什么你照实回答就行了,不要拐弯抹角的。”

“好的,其实不瞒徐主席和孙总理,我之所以会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叶灵芝,”陈平说,“虽说解放以后就没有了所谓的豪门,但实际上门第之见却还是存在的,而一旦叶家被牵扯进了这次中央的变故里来,那么以后为了重振叶家,灵芝她一定会被嫁给某个中央官员的儿子,成为家族的牺牲品,我不愿到这样的事情发生。”

陈平的回答让徐定邦和孙成军一下子就愣住了,他们在此之前也曾设想过陈平可能的回答,但却怎么也想不到陈平居然会给出这样一个答案。

这倒不是说徐定邦和孙成军会想不到,事实上在当初他们叶家事情的时候,孙成军就提出来过的,但那时他们都只是当个玩笑,却没想到陈平居然就这么说出来了。

难道他不是因为推测出了中央的想法,感觉到了某种政治方向才做出的决定吗?

徐定邦和孙成军这么想着,同时下意识的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里感觉到了同样的想法。

不过要是细细分析起来的话,陈平的这个想法也确实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无论他的政治智商有多高,但他的级别,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却终究是他一个无法弥补的短板。就算他能从报纸上推测出一些东西,可对于叶家处理这种内部消息,是报纸永远不可能刊登的。更别说对于叶家,就连徐定邦自己之前都还有些拿不定主意,他一个处级小官,又怎么能未卜先知呢?

这样起来的话,陈平也只能是抱着赌一把的心态了,那么他不好好在路庄当他的副市长,是什么让他来北京赌上自己的仕途来做这个事情的呢?想来想去就只能是叶灵芝这一个原因了。

这个结果是很显而易见的,但同时却也是让徐定邦和孙成军两个国家领导人的老脸有些挂不住的。

原因很简单,当初他们在私下商量关于叶家这个事情的时候,原本他们想着陈平既然来北京并且还说服萧鸿坤和周宝昌帮他打电话来中央说情,肯定是分析过中央的形势,知道叶家并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的了。同时他们还想着陈平既然在滨海医保案和后来发改委的重工项目上,能够取得成功,那么这一次在他们举棋不定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陈平的政治判断呢?

徐定邦和孙成军的这个想法是没错,可是他们却忽略了陈平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他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他做出这个正确的判断。

想到这里,徐定邦和孙成军不约而同的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也真是好笑,自己举棋不定,居然就会想到要借鉴陈平的法。

试想如果这件事流传了出去,外面要是知道在关于刘国栋关系的后续处理问题上,中央居然是让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做决定的话,那不知道要让多少人惊掉下巴了。而徐定邦和孙成军也没脸再当什么副主席和副总理了,还不如让陈平来要靠得住一点,反正在这种大事的决策上,他们也会拿不定主意,反而陈平是很有主见的。

但其实话虽是这样说,可徐定邦和孙成军也不可能有那么不堪。

他们之所以会举棋不定,无非就是因为他们身为副主席和副总理,需要顾忌的事情太多,要去协调各方面的关系,怎么样去填补刘国栋离开以后所留下来的权力空白,更是要安抚中央内部的各种势力,不至于出什么不可收拾的乱子。

这么多的问题交织在一起,各种利益的来回拉扯,的确会让人很难理出一个清晰的头绪,更别说在如何处理叶家的问题上,本身就是一个两难的抉择。

叶家的确是和刘国栋走的很近,按照官场规则来说是要处理的,但同时叶灵芝的爷爷作为前发改委主任,在中央也是牵连甚广的,如果处理的不好,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在中央正值换届前期,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选择不处理叶家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同时也可以为自己争取一个新支持,这又何乐而不为呢?

如果徐定邦和孙成军他们专门就这个问题研究一个礼拜半个月,以他们的能力,肯定可以拿出一套稳妥的方案出来,可问题就是他们作为副主席和副总理,是要管理整个国家的,官场**、民生还有地方上的黑恶势力,各种问题都汇总在一起,任谁都会感到有些力不从心的。

相比之下,陈平因为就是专门为了这个事情来北京的,肯定是细细分析过各种利弊得失的,所以他得出的结论会更科学也更全面一些也说不定。

徐定邦和孙成军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最后才选择接受陈平的想法,在后来对刘国栋的审议会议上,做出了不继续追究的决定。

不过无论说一千道一万,陈平这种能改变中央决策的事情,绝对是震古烁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