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二十九章 纵横家,中南海(2 / 2)

作品:《逆流伐清

“是,微臣遵旨。”

“给安南的回赏重一些,要让他们觉得暂时无事。”朱永兴转向礼部尚书陈绍愉,“下面的官员不必知道这些,你知道就行了。”

“是,臣这里定不会泄露风声。”

北上定都,声势喧嚣,也算是给安南郑氏放了一个烟幕弹。在战略重心北移的形势下,安南郑氏大概想不到明军很快就要对他动手了。

“嗯,塞外好象没有什么象样的城池吧?”朱永兴若有所思地摸着下巴,跳跃进性的思维让众臣都是一愣,“朕想帮他们建几座大城,你们说,有没有这个必要?”

“国家财政紧张。大兴土木,还是给外夷,恐怕——”户部尚书易成赶忙谏阻。

马宝、叶虎等寥寥数人却若有所思。知道这个想法绝不简单,想不透,便不轻易发言。

“呵呵,又不是马上修建。”朱永兴笑着摆了摆手,意味深长地说道:“城池啊,看着既威风,住起来也舒服。若说东虏是狼。东奔西跑的不好打,要是圈起来可就好办了。攻城嘛。我军还是有足够的手段的。若是城修好了,打,我军可聚而歼之;反过来,若守。则是坚强壁垒。嗯,既是帮他们修建,其实也是给咱们自己修建嘛。”

“陛下英明。”叶虎眼睛一亮,抢先恭维道:“游牧民族难打之处便在于一个游字,若是固定居住下来,哪堪我大军一击?”

“此计大妙。”马宝笑着连连点头,说道:“塞外象样的城池之前有归化城,现已毁于战火,若朝廷帮助重建。东虏必感激不尽。若是战事一起,这城池既是东虏败亡之地,为我所得又是一囤粮集兵之坚固基地。实为两得之利。”

“这也只是个建议,先透露些风声即可。”朱永兴很得意,归化城(现呼和浩特)若是建起来,那早晚会被明军所占,帮他们修,实质上是给自己修。一点也不吃亏。

这就是眼光长短的差别,这就是理想是否远大所得出的看法的不同。很多人会以现在的疆域为满足。但朱永兴不同,我的要收回来,你们的,我也要去抢回来。

当然,这是个比较长远的打算,朱永兴现在不会勒紧裤带,立刻就去帮东虏修城。而且,修城也不只是明廷一家的事情,蒙古诸部得出人力吧,也得出点物力吧,好象是代价不大而得了座大城,可最后却是帮明朝建起了一座前进的基地。

“启奏万岁,微臣以为紫禁城雄伟、堂皇、庄严,万岁乃真龙天子,位当身居紫宫,施政以德,则四方归化,八面来朝,江山永固矣。”大理寺正卿郭之奇躬身奏道。

哦,朱永兴一愣,暂居中南海是已经确定的事情,怎么这老郭头又变卦了。

“万岁。”郭之奇见朱永兴沉吟,忙又说道:“大内紫禁城数百年间为帝尊宴息起居之地,确有冤杀之人。然数百年古屋老殿,焉得没有阴气?请僧道作作水陆道场,超渡超渡也便无碍了。”

“朕倒不是怕什么阴气、戾气。”朱永兴笑了,拍了拍须弥宝座,说道:“太大了,住得不舒服。目前财政紧张,住在这里需多少宫人,太糜费了。嗯,先维持原样儿,以后再说。嗯,朕有些乏了,若没有别的事情要奏,那便散朝。”

郭之奇有些无奈地躬身而退,与其他大臣一起告退而出。

……………

中南海是中海和南海的合称,位于紫禁城西侧,鳌玉桥以南,面积约一千五百亩,其中水面七百亩。前身为西苑,在古代,中南海一直是列朝封建帝王的行宫和宴游的地方。

而中南海和北海的建筑群最终定型始于明代。明成祖定都北京后,明朝宫城在元朝宫殿的位置基础上向南移动,因此皇城城墙也随之南移,为丰富皇城园林景观,开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开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万岁山(即景山)。

中南海的建筑颇多,出名的有紫光阁:位于中海西岸北部,阁高两层,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黄剪边绿琉璃瓦,前有五间卷棚歇山顶抱厦。紫光阁后有武成殿;还有位于中海东岸万善殿,明代为椒园,原名崇智殿;万善殿后有千圣殿,水云榭位于万善殿以西,是居于水上的凉亭。

南海则位于中海之南,以蜈蚣桥为分界,主要建筑大多集中于瀛台。瀛台明时称“南台”,北有石桥与岸上相连,桥南为仁曜门,门南为翔鸾阁,正殿七间,左右延楼十九间;再南为涵元门,内为瀛台主体建筑涵元殿。涵元殿北有配殿两座,东为庆云殿,西为景星殿;殿南两侧建筑,东为藻韵楼,西为绮思楼,东北为待月轩和镜光亭。

既是居所,又是园林,有山有水,视野开阔,朱永兴就是喜欢这样的建筑风格。紫禁城虽然威严、堂皇,但宫殿重重,楼阁栉比,反倒缺少了一种清新、轻松的感觉。(我的小说《逆流伐清》将在官方微信平台上有更多新鲜内容哦,同时还有100%抽奖大礼送给大家!现在就开启微信,点击右上方“+”号“添加朋友”,搜索公众号“qdread”并关注,速度抓紧啦!)(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