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一百四十七章 隐晦密信,纠结于心(2 / 2)

作品:《逆流伐清

……………

“笑了,笑了。”龙儿抱过可爱的小婴儿给朱永兴看,笑得比婴儿更灿烂。

朱永兴『摸』着女儿的小嫩手,瞅着那乌溜溜的大眼睛。还有那吃饱喝足之后无比满足的笑,心中欢快无比。从红红的、皱皱的小模样,逐渐长开,变得白胖,变得更玉雪可爱,看见她。心中再多的烦闷也烟消云散了。

“妾身也想要个女儿。”龙儿坐在朱永兴身旁,逗弄着小人儿,在女娃咯咯的笑声中,在朱永兴耳旁低声说道。

朱永兴微微一笑,一手抚着龙儿的腰肢,不老实地捏『摸』,调侃道:“不害怕了?生孩子多痛啊!”

梦珠生产确实把龙儿吓着了。满头的冷汗,撕心裂肺的痛叫……但时间是治愈的良师,特别是这越长越可爱的小娃娃,艳羡之心慢慢又压倒了恐惧。

“为了殿下,妾身忍得。”龙儿靠得朱永兴更紧,“珠姐说了,也不是那么痛,忍一忍就过去了。”

朱永兴的手移到龙儿的『臀』部。呵呵笑道:“今年十八?嗯,长得也足实,想当娘了。”

“嗯!”龙儿娇羞地应了一声。

朱永兴还想逗她,敲门声轻轻响起,他只好拍了拍龙儿,说道:“晚上等我哈!”

龙儿红着脸白了朱永兴一眼,抱起小女娃。匆匆而去。

朱永兴端坐如仪,等文书将带来的文件摆放在桌案上,便收拾心情,一一阅看起来。

流亡缅甸的小朝廷终于大缩水。数百人被缅人分批送回到了滇省。这其中多数是原来的御林军、以及跟随明朝官员的家丁、仆役、歌伎等人。说白了,都是些无关紧要的,缅人与朱永兴的想法却是不谋而合,都是打着削弱小朝廷,使其更好控制的主意。

尽管这些人中没有什么重要人物,说话也没什么权威,但朱永兴也不准备随意安置,而是分批护送,或者说是押送到河仙、湄公两省,由宗守义安排。这样应该是麻烦最小,最为稳妥。

这是第一份文件,虽然朱永兴最想看到的是有关东征的信息,但浏览过一遍之后却没发现,也就只好一份一份地看了。

接下来这份是财政部的,有关向商团、民间最新的借粮借款的数据。借款就不用说了,真金白银的战争债券;借粮却有说道,因为朱永兴玩弄了一个小手段,又为将来增加了一种可能流通的货币——欠条。

发行纸币是近代国家的重要财源之一,朱永兴虽然知道,但现在却不是实行的时候。毕竟战争还没有分出结果,起码在目前来看,清强明弱的局而并没有改观。因此,纸币的信用是严重不足的,强行推出只会弄得百姓疑虑,民心浮动。

所以,『政府』还是以银币、铜币作为流通货币,而用欠条或借条隐蔽地承担了部分财政的压力。借粮还粮,很正常,但此时与将来,粮食的价格却完全不同。只要形势越来越好,开拓的地域越来越多,粮食的价格只能跌,不能涨。这无形中便使『政府』稳赚了一笔。

而一石粮食的欠条总是价值一石粮食,不会象宝钞一样形同废纸,百姓不会有什么抵触情绪。况且,欠条可以在两年后抵赋税,无形中又使拥有欠条的百姓更加希望明军获胜,以保障自己的利益。欠条可以不断发到百姓手中,等到时机成熟,将欠条与金银货币挂钩,并且以一种新的形式出现,或许纸币便会应运而生了。

当然,这还比较遥远,不过在目前却缓解了财政压力,使明军可以支撑在四川的移民开拓,还可以大举东征。而东征在表面上是以救民为口号,但还隐含着其他的两个目的。

其一是沉重打击两广清军,争取击败或削弱尚可喜这个离得最近的威胁,将战线向外推进,保证滇省的稳定;其次则是改善或扩大财赋来源,要知道,在明朝末年,广东一省的财赋大约相当于广西的十倍,文化发展水准也是云、贵、桂三省所不能比拟的。

由借款借粮想到了纸币,财政,赋税,又想到了广东,朱永兴不禁苦笑了一下,自己最关心的事情啊,总是不由自主地转到那里。

不知道马宝等人能否理解自己密信中的隐含意思,朱永兴轻轻叩击着桌案,觉得自己是越来越虚伪了。尽管这是易成和张维翰提出来的,为的是有远大前程的朱永兴能继续保持好名声,但朱永兴却是接受了这个建议,改用密信而不是谕令变相地授意马宝等人可以不计代价猛攻新会。

在易成和张维翰看来,朱永兴的名声到目前为止都是很不错的,为什么不继续保持呢?如果攻占新会导致了大量平民百姓的死亡,朱永兴只要高举轻落地责罚一下“背黑锅”的将领,并作出一些抚恤施恩的表示,这不仅无损朱永兴的仁厚之名,兴许还会更加地受人赞颂。

而朱永兴并不全是为自己的虚伪感到愧疚,战争殃及平民百姓,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但他做出的不计代价猛攻克城的决定,却连他自己也不知道是对是错。胜利是目的,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朱永兴不是没有这种想法,可他还是努力地保持着一定的原则。这也是令他感到纠结,感到矛盾的问题所在。

当年晋王李定国确实是不忍心伤害无辜百姓而采取了长期围困新会的策略,但也正是这一策略,使得新会被围困日久,粮食告罄,城中清军竟然屠杀居民为食。最终导致了新会“盖自被围半载,饥死者半,杀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丧『乱』,未有如是之惨者也。”

如果当时李定国硬下心肠,全力攻城,百姓固有死伤,但是不是能救更多的人,使新会城的百姓不致陷食人地狱呢?若新会清军再施故伎而得逞,日后他处清军是不是会群相效仿,更增百姓伤亡呢?

朱永兴陷入了久久的自问和思索,却难以得到最终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