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十四章 篡改圣旨?(2 / 2)

作品:《逆流伐清

去元江,这与自己先去与李定国所部会合的计划不妥啊!朱永兴开始认真思索沐天波的建议,并搜寻着脑海有关元江土知府那嵩的资料。好半晌,他若有所思地轻轻点头,这似乎也是一个可行的计划,还是再权衡一下并且视具体情况再做决定!

尽管穿越前的那本关于南有历史我小说写得很滥,但其中的思路,以及所查阅的资料却使他受益匪浅。特别是与李常奇的一番深谈,更使他在思想上能够脱离不切实际意yin和幻想,从而不必去走弯路。

发挥穿越者最大的优势,那就是预知历史事件的发生,能提前作准备,并尽量使其按照对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说得白一点,就是借势和造势。

借势,元江那嵩抗清起义倒是一个好机会,可加以利用,最起码也能够提醒李定国派兵加以支援,使那嵩不致因为孤立无援而惨败丧身。而造势呢,就要尽快入滇散布消息,使永历弃国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使还在坚持抵抗的南明将士不致完全丧失信心和斗志,以致降者众多。

宗室留守,显然不够分量,而妄称监国,又使人生疑,必须做些改动,朱永兴陷入了沉思,篡改圣旨的念头却更加坚定。

监国带有皇位继承人的se彩,可不是朱永兴这样的远系宗室能够得到的位置。特别是在这明清鼎革之际,南明的几个政权几乎都是先称监国而后登基的(其中鲁王没有称帝),由此可见监国在明代历史上所表现出来的继承观念。

“皇帝率朝廷百官巡狩缅甸,国家庶务不可久旷,特命岷王世子留守,暂总百官,理其事,掌监国之权。望尔夙夜秪勤,以率中外,毋怠其政,毋忽其众,钦此。”

这样应该可以?朱永兴反复思量,顺着原来圣旨上的语句,又加上了几句,然后仔细品味着其中的含意,最后一咬牙,“娘x的,就这么干了。”

在朱永兴记忆的资料当中,永历和小朝廷一入缅甸便与外失去了联系,晋王李定国和巩昌王白文选,以及广昌侯高文贵、怀仁侯吴子圣都曾率军入缅迎驾,但只取得了由缅人转交的退兵敕谕。甚至永历皇帝在马吉翔和太监李国泰的怂恿下发出敕令给缅甸各守关隘官员发话,“朕已航闽,后有各营官兵来,可奋力剿歼”,借以换取缅甸当局的欢心。

好象有两年的时间啊,直到永历在缅甸的ri子已经相当不好过了,才有黎维祚充当秘密使者,与李定国和白文选取得了联系,但为时已晚。

自己以宗室留守之名入滇,并行监国之事,晋王李定国等将应该不会急于入缅迎驾了?朱永兴慢慢已经思虑周详,更觉得改圣旨是目前最好的办法。至于以后,已经无须考虑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