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十一章(2 / 2)

作品:《民国立志传

在火箭炮方面杨洪森有着近乎于狂热的偏执。

光复南京后,火箭分厂从安庆兵工厂中分离并搬迁至南京重组,形成了一个专门生产、研发火箭弹的机构,为此杨洪森还重金聘请了美国火箭方面的专家。

南北议和后,皖军火箭弹的研发有了长足的进步,成功制造出了120固定火箭弹,比起当初的铁皮弹,现在杨洪森有了更多的原材料,更好的机械设备,火箭弹加工也更加精细。

根据杨洪森的指示,军事工业委员会正在研究一种新式的单兵武器—“管式火箭发射器”。对这种单兵武器,“精通”军械的杨洪森给了他们提供了一些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建议。

那些青岛辗转来到南京的德国技师和工人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协调下,组成数十支技术小组,他们很快就成为皖军所属军工厂的重要技术骨干。

德国方很重视与杨洪森的交流,当然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他们也从杨洪森这里技术含量不高,但实战效果极好的中国木柄手榴弹、步兵地雷等,他们对火箭武器也同样感兴趣。德国方面则为杨洪森提供毛瑟98式步枪、马克沁重机枪的相关技术资料。

中国仿造88式步枪的兵工厂中最大的当属汉阳,但德州、上海等兵工厂也都仿制,甚至地方上小作坊也能仿造。虽然用的都是同一款枪,可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致使生产出来的枪机械之间部件不能通用,甚至连七九弹药都不能通用,这种情况在南方的兵工厂中也存在着这种现象。安徽、上海这几家大兵工厂还好些,如合肥、阜阳、商城、赣州等小厂不能通用的情况就极为严重,也正因为如此,军事工业委员会下文对这些小厂进行整停产整顿。

通过引进美国标准化流水线,这使得“南方联合省”军工生产,尤其是轻武装生产方面产量和质量大幅度提升。

1915年的头两个月,安庆兵工厂月产88式步枪4500枝,重组后的上海兵工厂月产步枪2000枝,合并重组的南昌兵工厂、春田兵工厂月产步枪1500枝,投产南京兵工厂月产近千枝,这使得杨洪森的步兵换装速度得到了保证。

杨洪森的军事实力在短时间内渐渐膨胀,让他的邻居们开始变的焦躁不安起来,湖北的王占元就是其中之一。

为了摸清皖军的底,王占元派遣孙传芳东行,以购械之名对皖军的军备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对德作战结束以来,大批的德国人滞留在南方五省,很多德国军官因不能回国,便安心地拿着高薪当起了皖军教官。江西、安徽、浙江、上海都是德国人,他们使得皖军的素质提升的很快。

孙传芳曾到安庆和上海两地的兵工厂进行了实地考察,目前汉阳兵工厂根本不能与此相提并能。安庆实际生产能力远比外面的宣传的要大的多,而且眼尖的孙传芳还发现了大口径炮弹,有炮弹就意味有大炮,这让他震惊之余感到后怕。

在上海逗留期间,孙传芳一直住在杨洪森为其安排的法租界别墅内,通过杨洪森的介绍,他极便宜的从外国人手中购买了4000枝新式步枪,50挺重机枪,300万发子弹。

“此次,东南之行如何。”王占元急切地想了解东边的情况。

“今日杨洪森之强大,不可同日而语。”

“和我说说吧。”

李纯死后来自东边的军事压力越来越大,为此王占元四处刮钱,小心备战。他对杨洪森的态度极为友善,对于社会人民党在湖南的两处铁厂都是多方关照,勤加保护,生怕杨洪森找个借口挥兵湖南吞并他的地盘。

孙传芳将此次东行的所见所闻如实的向王占元做了汇报。

“不想这厮尽强悍到如此程度,当初应进言总统杀掉此贼。”

王占元实在不明白总统为什么要把这个祸患留到今日,而且还莫名其妙的与他结为儿女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