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三十九章(2 / 2)

作品:《民国立志传

黄诚此后之所以被卷入“间谍案”中,概因他在给北方朋友回信时对目前根据地内的“政治运动”提出了异议,对孙中山另行组建“中华革命党”做了一些批评。黄诚平时就有“人民群众”盯着他,他与北方朋友来往的信件暴光后,涉及到了时下很多敏感的政治问题,其中还涉及到一些军事情报,社会部收到检举后立即进行了调查。

文人受到排挤时他们总喜欢谈谈时弊来发泄不满,而这些话自然就在成为了他们反革命、反三民主义、反对孙中山的最有利、最直接的证据。

调查黄诚案的过程,调查人员发现其来往信件中涉及一些军事报告,调查人员随即对军事泄密进行调查,导致现任军政府部分人员以及一些预备军官牵连其中。

军队不能乱,这是杨洪森一开定下的大基调。

不过在“黄诚间谍案”发生后,大清洗开始扩大化,清洗对象不再仅限于右派连左派也有所牵连,甚至这把火都烧到了“社会人民党”身份,这样的势头非常的不好,如此大规模的清洗,年轻的“社会人民党”是经受不起的。所以在政治协商大会上,杨洪森指出,“此次运输的目的为是纯洁革命队伍,增加革命的凝聚力。我们的宗旨应以惩前毖后,治病救人为原则……,……,很多同志的本质上是好的,作为坚定的革命者,我们应当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而不应当粗暴地拉纲上线,统统的打倒……,……。”

根据杨洪森在政治协商大会的重要讲话精神,革命军事委员会下发特xx号批示,对“黄诚间谍案”发出了建议函。

“特别法庭”根据革命军事委员会建议,对首犯黄诚终审判决死刑,对其它涉案的326人分别给予了减轻和减免处罚。

第一阶段的“清洗”在杨洪森的行政性干预下暂时划上了一个句号。

不过这个时候在日本的孙中山对国内的“清洗”运动大为赞赏,对杨洪森在政治运动分寸的正确把握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根据国内的“清洗”中的斗争经验加以总结,在日本机关大会上提出了“两个加强,即加强三民主义的理由学习,加强三民主义与革命活动相结合。”

会上孙中山点了杨洪森的名字,称其为“有着坚定信仰的革命家”。

这位被孙中山最亲密革命战友,在得到如此高度的评价后,步子放的更快,胆子放的更大了,国民党在安徽、江西先后被查封。在“中华革命党”支部未成形,国民党支部处于瘫痪之机,“社会人民党”却在蓬勃的发展。

杨洪森的这种扩张搞的太明显,在北方的袁世凯都看的很清楚,何况是身处在风暴中心的宋教仁。

袁世凯是个野心家,杨洪森则是阴谋家。

国民党分崩离析的局面就是他一手制造出来的,不了解国内情况的孙中山却将“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各项工作交由杨洪森负责,而这一期间国内支部建设缓慢,渐渐的它们开始沦为了“社会人民党”的附属党派。杨洪森不是在帮助孙中山确立领导权,而且在为自己建立威信,抢孙中山的班,夺孙中山的权,颠覆孙中山的领导,作为孙中山的亲密战友,宋教仁绝对不能让杨洪森的阴谋得逞。

可是在目前的革命环境下宋教仁选择了妥协,默认了杨洪森的种种行为,但是他也做了一些积极的事情,比如说改组国民党,国民党的确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而杨洪森正利用了这些问题,国民党必须重新确立孙中山的领导核心地方,明确“三民主义”,对于部分党员该开除的要坚决开除。杨洪森对宋教仁的改组活动不但不在意,反而以一位伟大革命家的胸怀给予了帮助。

宋教仁是不会被杨洪森的那张面具所迷惑的,在他看来杨洪森之所以如此,不过是在等时机罢了。杨洪森经常把自己形容成一名普通的“三民主义”的实践者,事实上到目前为止他的一系列“三民主义”实践是成功的。孙中山提出理论,杨洪森不但完善他的理论,而且还成功实践了这一理论。所以,他面为了一个比伟大领袖还要伟大的存在。

宋教仁不是对杨洪森有什么成见,只是他无法了解这个人。杨洪森是一个革命者,至少目前是这样,以后会如何他不知道。所以他宁可向孙中山做出妥协,也不会把未来交给一个不知道的人。可是未来杨洪森他知道。要知道不管这世界怎么改变,有些事情是不会变的。惨酷的未来告诉杨洪森,主动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中,人民币一定要存在自己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