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目录 第15章:众人谏 二(1 / 2)

作品:《一箭三雕

恨归恨,曹操也认为孔融说的有道理。大汉怎么会没人才呢,我曹操招贤纳士,爱才如命,现在的大汉室是人才挤挤,文可治国,武可安邦的人才车载斗量,这是众所周知之事。特别是蔡中郎的几位得意门生,像阮瑀,钟繇,路粹等这些大儒名士,还有陈琳,和大楷书写得无人能及的韦诞,他们个个都是文采菲然,简直就是大汉门面上的金光呀。他们不仅能诗文,善书法,通音律,还懂韬略。要打仗了,他们能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不打仗时,他们是著书写诗,抚琴弄歌,其融乐乐。

可话说回来了,既然大汉的人才如此挤挤,何用一个已为人妻,为人母,又远在边塞的女子来续写汉史呢?这理由实在是牵强呀。

赎蔡琰回来续写汉史,除非是大汉的人才匮乏之极,才执意要远在大漠的蔡琰回来续写汉史。情急之下,怎么想出这样牵强纠结的理由,当时还自鸣得意,认为这理由最冠冕堂皇,无懈可击。

曹操比任何人都懂这些道理,可他也有自己的心事呀。这可是关乎着他在史册上的声誉,和心中的那份惦记。

但身后声誉,与心中惦记相比较,那身后声誉占的比重更大。所以,只有用赎蔡琰来弥补误杀吕伯奢的过失。

阮瑀见曹操被孔融说得无言以对,沉默不语,以为曹操改变了主意,便试探的问:“不知琰妹她愿意回来吗?”

这句话正敲在曹操的软肋上,让他不由得一激灵。是呀,本公辛辛苦苦,费气扒力的去赎蔡琰,到时候她若不肯回来,本公这脸面可丢在了塞外。

谋臣崔琰见曹操犹豫,谏言道:“主公,民间有句俗语:身为人妻,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根扁担扛着走。蔡中郎之女虽是我们汉臣之女,可她现在已经成了胡王的王妃,更有两个儿子乱怀绕膝。主公若费尽周折去赎她,她虽有回故土之欢喜,虽不依恋那王妃之富贵,可她能丢得下两个骨血儿子吗?十指连心,儿女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呀!这骨肉永分离,把蔡中郎之女赎回来,她这下半生如何靠依?”

荀彧却说:“吾赞成主公的建议,必须要赎的。”

终于有重臣赞成赎蔡琰了。

曹操大喜。荀彧的这句话如同在曹操心里炸开了春雷。于是,他激动的望向荀彧,感动的热泪盈眶。关键的时候,还是荀彧,吾之子房呀!

可没等曹操感动结束,荀彧又说:微臣认为,要赎,但不是赎蔡中郎之女,而是赎当年被胡人掳去为奴的全部汉人,以填充国力。”

曹操和众人皆莫名其妙。

现在赎蔡中郎之女的事还没有达成共识,荀彧怎么又提出赎那些被掳走的汉人,还全部的赎,这可能吗。时隔十二载了,那些汉人恐怕早已在当地生根结蔓了,他们还愿意回来吗。就是他们愿意回来,可赎回来之后怎么安置?

荀彧解释:“现在屯田,正缺劳力,把当年被胡人掳走的汉人赎回来了,一,解了他们的思乡之苦;二,让他们脱离劳役奴婢之躯;三,充实了我们的屯田劳力,赎他们回来,可谓是一举三得呀。主公爱民如子的圣德,将会远博四海,留名青史,这有利于大局的统一。”

哦,众人恍然大悟,皆点头赞成。

曹操不得已,只好随着众臣颌首,心里却生气,原来你荀彧的“必须要赎的”,并不是指赎蔡琰,而是赎被掳去的汉民。

荀彧又说:“蔡中郎之女现在已贵为王妃,也三十有五,赎她回来,让她以何为生?何处落脚?让她回到故土蔡家庄为庶民吗?”

曹操立即说:“让她续写汉史呀。”